APP下载

兰坪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初探

2015-08-15张四海李根茂

云南农业 2015年12期
关键词:兰坪县龙头企业高原

张四海,李根茂

(兰坪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云南 兰坪 671400)

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云南根据本省农业生产实际和发展需要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云南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路、补齐农业产业短板、增强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云南跨越发展意义重大。作为滇西北高原贫困县的兰坪只有紧紧抓住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机遇,依托自身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及早谋划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重点及措施,从而推动全县高原特色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方向迈进,才能进一步推动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实现兰坪县“二次跨越”的战略目标。

1 发展现状与优势

1.1 自然资源

兰坪属低纬高原,地貌立体,山地、丘陵、盆地、河谷应有尽有,坝区面积仅占全县面积的6%,山区适农面积广阔,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地貌复杂多样,孕育农林牧副渔产品呈现多样化,可供开发利用的荒山(地)总面积57738.58hm2,占全县总面积的13.15%。其中宜林21796.6hm2,占荒山(地)总面积的37.75%;宜园9696.18hm2,占荒山(地)总面积的16.8%;宜牧25579.13hm2,占荒山(地)总面积的45.45%。

1.2 特色产业

1)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粮食产业初具规模。2010-2012年粮食产量分别为77824t、79072t、87111t。2013年高稳产农田面积达9806.7hm2。2013年主要粮食作物面积3.7万hm2,优质食用豆5993.3hm2,玉米5333.3hm2,马铃薯面积3733.3hm2,高山优质杂粮1313.3hm2。

2)山地畜禽产业逐步壮大。截至2013年7月,全县大小牲畜存栏50.3万头(只),大小牲畜出栏8.14万头(只),肉蛋总产量2467t。畜牧业产值2.498亿元,畜牧业经济收入9530万元。兰坪县乌骨绵羊、绒毛鸡被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兰坪乌骨绵羊、兰坪绒毛鸡2个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的保种开发力度。

3)特色经济作物产业优势凸显。2012年,兰坪县种植中药材秦艽8853.3hm2,云木香1800hm2,滇重楼91.3hm2,当归966.7hm2,金银花173.3hm2,桔梗773.3hm2。基本形成了以秦艽、桔梗、云木香为主,滇重楼及其他中药材为辅的中药材发展格局。2009年兰坪县被省科技厅、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为“云药之乡”,并与省科技厅签订《云药之乡建设任务书》。2013年10月,兰坪工业园区生物产业示范园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生物产业办公室、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授予“云南省生物产业示范基地”。已发展了25个具有一定种植规模的药材专业合作社。

1.3 龙头企业逐步壮大

2013年,全县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2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15.3%,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3个,龙头企业8户,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达到183个,行业协会67个。扶持壮大了兰坪县三江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兰坪恒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锦旭牧业、石登农副产品加工厂、金顶恒通公司和啦井紫兴五味子饮品加工厂等一批龙头企业。

1.4 科技实力逐步增长

全县有农业科技人员365人,其中高级职称25人,中级146人,初级169人,技术员25人。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总结出符合兰坪县特色农业发展的种养殖技术,建立了较完善的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体系。全县科技实力逐步增长,拥有科技示范园1个(兰坪乌骨绵羊科技示范园)、优质种业基地认定3个(兰坪绒毛鸡产业开发示范基地、秦艽规范化生态种植及产业化示范基地、兰坪乌骨绵羊良种繁育基地)、技术创新人才1名、科技特派员2名。

1.5 区位和开放优势

兰坪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位于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的中心地带,地理和交通呈星型向“三江并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周边各县辐射,是滇西四地十县旅游环线的中心节点和主要入口,自然成为三江并流区旅游通道的中心驿站,所以“三江之门”作为兰坪的一个旅游文化品牌正被世人关注。区位优势明显,毗邻缅甸,距离南亚最近,是未来云南“桥头堡”建设的最前沿。随着新滇藏线的开通以及丽兰公路、维兰公路的通车,将彻底改变兰坪“死胡同”的尴尬局面。在“桥头堡”战略中,将逐步实现从“内陆边陲”发展为“开放前沿”,通过承内启外的联动机制,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利于开拓国内外市场,推进对外合作,提高农业开放程度和农产品市场占有份额。

2 存在问题

2.1 专项资金投入不足,特色农业发展缓慢

任何一个产业没有领导的重视是发展不起来的,特别农业是一个传统产业,投入高、周期长、见效慢。因此兰坪县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上探索不够,研究不深,投入不足,认为在农业上不投入农民也会自己想办法生产,加上农民也习惯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长期以来一直处在传统农业中苦苦挣扎,特色农业发展速度十分缓慢。

2.2 基地建设滞后

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滞后,散、小、弱突出,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龙头企业规模小,没有充足的生产加工原料保障,产品数量少,科技含量不高,竞争能力弱,经济效益差,辐射带动范围小。

2.3 发展水平整体偏低

1)劳动者素质整体偏低。一是全县25~55岁的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65%左右,初中以上文化约占35%,二是受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影响,相对有文化有头脑的都进城打工,在家务农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和妇女,对新产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和应用能力差,不能成为高原特色农业建设的主力军。

2)基础设施脆弱。全县耕地面积的78%是陡坡地,15°~25°的坡地1.9万hm2,水田2533.3hm2,水浇地7533.3hm2,高稳产田地少,水利化程度低,“雨养农业”十分突出,在短期内很难解决靠天吃饭的现状。

2.4 市场营销体系不健全

长期以来,农产品经营仍以在集市上自由交易为主,流通环节多,群众受益少,原因是市场营销体系不健全,龙头企业带动力弱,对价格波动的缓冲和市场风险的调控无法应对,没有与农民建立起“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民利益,没有形成品牌效应,特色品牌构建十分困难。

2.5 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低

农业产业化主要还是依靠农业机械化生产,进一步解放劳动力。但由于受农业生产环境的约束,大型农机具无法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到2012年末,全县有田间作业微耕机941台,农产品加工机械达5100台(粉碎、脱粒、磨面)。农机装备水平虽然有了明显提高,但是靠人力、畜力的生产模式在短期内还很难摆脱,劳动成本高,相对效益低。

3 发展建议

3.1 加强领导,明确目标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组织、财政投入、农业牵头、部门配合”的工作模式,处理好传统农业与高原特色农业的关系,确定主导产业,明确职责,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保障特色农业开发建设的可持续性。在市场需求稳定的前提下,要有中长期农业规划,不能经常改变发展思路。

3.2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根本,必须进一步加强中低产田地改造,千方百计增加田间水利配套设施,扩大田间机耕路线,提高农机作业面积。

3.3 抓好龙头企业建设

一是在现有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中进行评估和筛选,对有能力、有诚信、能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龙头企业要优先在项目和资金上给予扶持,加快技术改造,扩大规模,增强实力,使其尽快成为拉动兰坪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大型龙头企业。二是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建设基地、开拓市场、发展中介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提高履约率,联动千家万户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另外就是通过招商引资参与开发建设。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必须要培育2~3家龙头企业,才是兰坪县高原特色农业走出大山的必由之路。

3.4 加强人才培养工作

没有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生产和管理。因此,必须加强干部的引进和培训,要组织领导干部、科技人才、企业人才、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参观农业产业化发展典型,学习现代化的管理和技术知识,加强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合作,为其提供研究基地,通过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养人才。

3.5 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扩大基地建设

要坚持以质量为根本、效益为目标、市场为导向,在种植业中要重点加大蔬菜、中药材、杂粮3个产业的建设;在养殖业上大力发展人工牧草,加大商品牛、羊、猪、土鸡的发展,重点打造乌骨羊和绒毛鸡扩繁开发。

3.6 政策支持

制定跨行业、跨部门的优惠政策是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政府要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力量,要实行“一个产业、一个班子、一个实施方案、一套扶持政策”的措施,专职专责,狠抓落实,严格考核,确保措施任务的落实。

3.7 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积极向国家及省、州有关部门争取立项扶持的同时,县财政也要加大投入,逐步增加特色农业产业扶持资金规模。二是金融部门要对高原特色农业放宽贷款担保条件,增加贷款额度,延长贷款周期,降低贷款利息。三是税务部门要降低农产品加工增值税,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

[1]李学林,谢晓慧,李露,等.云南特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J].云南农业科技,2003(5):1-3.

猜你喜欢

兰坪县龙头企业高原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高原往事
迸射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2018年全球农化产品销售前20名的龙头企业
农业农村部举行定点扶贫地区龙头企业对接活动
作品赏析
再生资源行业持续整合 龙头企业强者恒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