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村寨旅游扶贫路径选择

2015-08-15吕君丽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村寨少数民族民族

吕君丽

(巢湖学院,安徽·巢湖 238000)

引言

20世纪80年代开始,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在我国逐渐兴起,以四川、贵州、云南、广西为主要区域。随着村寨旅游的不断发展,这些省区的村寨旅游产业也逐渐发展起来,村寨中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以及原始的村寨风貌给游客产生了心灵上的震撼。同时,国家和当地政府在民族旅游方面的政策也越来越倾斜,这样不仅能够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而且对于保持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扶贫路径方面分析民族地区村寨旅游的积极作用,希望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扶贫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意义。

一、民族地区村寨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一)民族地区村寨旅游发展现状概述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在整个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下,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呈现出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特别是以少数民族村寨为特色的民族村寨旅游,给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2012年,贵州开发的村寨和乡村旅游点就将近3000个,接待游客人次近2000万,占全省旅游人数的38%以上”[1]。同时,四川,云南,广西的村寨旅游也不断发展,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村寨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村寨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在经济利益驱使的情况下,少数民族地区的村寨旅游资源过度开发,旅游环境不断受到污染,而且一些村寨民族特征在逐渐地消失,这些都影响到民族地区的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民族地区村寨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发展民族地区的旅游,必须加强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国民族地区大部分处于比较偏远的地方,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这就严重影响到民族地区村寨旅游的发展。特别是基础设施中的道路交通建设在村寨旅游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整体经济发展落后,政府在旅游产业投入中资金不足,导致交通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旅游的发展。除了道路交通之外,水电以及通讯、住宿等基础设施建设也非常重要,没有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再美丽的村寨也不能吸引人们的眼光。特别像我国的云贵高原,不但海拔比较高,而且环境恶劣,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所以很多地方政府直接放弃对基础建设开发要求高的地方。但是这恰恰是村寨旅游的亮点,由于缺乏资金,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不能满足村寨旅游的发展。

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村寨旅游资源很多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过度开发就会给非物质问遗产带来致命的破坏,而且这些破坏是无法修复的。这样只能给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短时的经济效益,从长期来看,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也将产生消极的影响作用。因为村寨旅游开发与其他旅游资源开发不同,村寨旅游资源具有非常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民族特征非常明显,游客就是因为这些才被少数民族地区的村寨旅游资源所吸引,如果因为短时的经济效益对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村寨建筑进行改造,不仅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适得其反。因此,少数民族村寨旅游资源都是互相联系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破坏了其中一个环节,那么其他的资源就会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影响,这样村寨的整体环境就会受到破坏。如果不对村寨旅游资源进行保护,长此以往就会导致水质变坏,环境退化,气候产生变化,导致整个村寨旅游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不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村寨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村寨的民族特征和历史文化不断消退,严重影响到村寨旅游在少数民族扶贫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民族地区居民收入偏低

(一)地域差异导致民族地区农民收入偏低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拥有960万平方公里,每个地方都分布不同的人群居住,由于地域分布不均,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存在差异,因此,不同民族之间的农民收入也就各不相同。从总体上讲,我国东部沿海的经济比较发达,主要居住的是汉族人民。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藏、新疆、内蒙古、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宁夏、甘肃等省区。但是这些区域自然气候环境恶劣,经济发展缓慢,导致这些地区的农民收入水平比较低。特别是在西北地区,气候寒冷,地域广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而且沙尘暴影响比较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西南地区虽然气候比较湿润,但是大部分是高山峻岭,悬崖峭壁,开发起来难度比较大,而且与外界的经济交往被大山阻隔,严重制约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利用自然地理优势,不断发展村寨旅游,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扶贫工作是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工作之一。

(二)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失衡

任何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产业化发展是分不开的,不管是在农业、工业还是在服务业发展方面。而且这三大产业之间是有紧密联系的,互相促进发展。但是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整体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发展都比较缓慢,导致民族经济发展滞后,旅游扶贫效果不佳。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土地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发展模式比较落后,还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缺乏机械化操作,导致农业发展滞后。从工业方面来讲,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发展更是比较缓慢,工业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基础配套设施,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交通等基础设施方面发展滞后,工业产业发展基础薄弱。村寨旅游开发扶贫正是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不平衡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产业发展理论基础认为第三产业发展是建立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发达基础之上的。但是少数民族地区村寨有先天的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资源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要真正促进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不断加强少数民族的扶贫工作,只能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三大产业协调发展,这样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长期健康发展。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失衡,虽然旅游开发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积极的效果,但是缺乏持久力。

(三)教育水平低导致民族地区农民收入低

地区的教育水平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员工的整体素质更加显得重要。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社会历史发展原因,整个地区的教育水平低下,特别是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就更低。由于知识文化水平低下,农民只能依靠土地维持生活,而接受教育好的学生都走出了农村。留在农村的多是文化水平低的农民,他们不仅缺乏自主创新的发展思路,而且谋生技能单一。在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调查中发现,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比较低。“2012年的调查数据为内蒙古地区没有上小学和初中的农民占60.4%,西藏没有上小学和初中的占78.6%,新疆地区没有上小学和初中的农民占73.5%,在云南没有上小学和初中的农民到达80%以上”[2]。由于缺乏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只能依靠原始的劳动来维持生活,这在经济发展快速和物价上涨的今天,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微薄的收入是远远不够的。

三、民族地区村寨旅游对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性

(一)村寨旅游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少数民族地区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历史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特别是西北的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气候环境比较恶劣,但是一些传统的风俗文化和自然村寨完整地保存下来,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而且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乡村旅游来释放自己的压力,乡村旅游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本文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村寨旅游的农民家庭进行了调查研究,主要的情况如下:在对广西傣族从事农家乐的一户农民家庭调查发现,他们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黄金周、节庆假日以及周末,而且比传统的农业劳动强度要低很多,而且收入要高出很多,“该农户的每年收入都在10万元之上,生活水平比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要高出几倍”[3]。在对贵州苗族的村寨旅游调查中也表明从事农家乐经营的苗族农民的家庭收入不断提高,这些都是村寨旅游开发带来的积极效果和作用。在对苗族村寨旅游的调查中,从事农家乐的有苗族村寨的本人,也有从事出租的苗族村民,而且出租的每年收入都在5万到10万或者略高于10万之间不等。村寨旅游资源的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二)民族地区的农产品也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来源

少数民族地区的村寨旅游开发就是以其独特和新颖性吸引游客的。所以,少数民族地区的农副产品也就成为广大游客热爱的消费品,在村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消耗的农副产品主要包括村寨农民经营农家乐消耗的产品也包括农产品加工的成品,这样也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的发展。在农民经营农家乐的过程中,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蔬菜和相关农产品,这就无形中形成了农业产业链条,不仅提高了农家乐经营者的收入,而且促进了广大农民发展种植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如此,少数民族村寨地区的农副产品加工也成为游客的青睐产品。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发展比较落后,自然环境遭受的破坏比较少,所以农产品的种植环境和条件比较优越,产品质量比较高,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加,对原生态的产品更加青睐,而且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产品具有民族特点,就更加受到游客的欢迎。所以,民族地区的农副产品形成的产业链也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

四、民族地区村寨旅游扶贫的路径选择

(一)树立持续的旅游发展意识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必须树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4]只有树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思想,才能够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来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战略。所谓的持续健康的旅游发展思想就是开发村寨旅游既要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物质水平,又不能破坏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旅游开发和生态建设和谐共存的发展之路。少数民族村寨都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非常明显的民族特征,而且有些少数民族村寨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需要进行保护。但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村寨旅游开发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其他效益的现象,这样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让农民获得较高的收入,但是以牺牲自然生态和社会效益为代价的旅游开发必定不能长远。旅游开发扶贫工作的开展也是要追求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环境为一体的综合价值。也就是说开发旅游产业既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同时对历史文化传统要进行有效的继承。只有在村寨旅游开发过程中树立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思想意识,才能够在少数民族村寨旅游过程中按照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路进行规划,最终实现自然生态和谐与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发展道路。

(二)加强政府对村寨旅游的规划指导

少数民族地区的村寨旅游开发必须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指导规划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政策方面要对村寨旅游进行扶持指导,地方政府要积极制定相应的法规和制度,促进村寨旅游的健康发展,让农民在法规和政策的引导下,积极有效地开展村寨旅游,增加村寨农民的收入。在资金方面,当地政府要对村寨的农民和旅游开发商进行扶持,为他们提供一定的资金贷款和周转,这样不仅地方政府能够在村寨旅游开发中获得一定的收益,而且对村寨农民增收有很大的好处。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由于历史发展原因,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收入水平低,要开展农家乐就要相应的资金支持,当地政府可以通过对农民提供贷款,解决农民发展村寨旅游的资金难题。第三,在旅游发展市场中,完全依靠市场经济是不行的,还必须发挥地方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村寨旅游过程中的宏观调控作用,保障村寨旅游在提高农民收入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不仅如此,地方政府还要针对村寨旅游制定相应的法规和制度,对一些犯罪分子和违法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制止,维护少数民族地区村寨旅游市场的安全。因此,少数民族地区村寨旅游开发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必须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开发,合理利用,把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收入和生态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建立相关主体利益平衡机制

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一般都是在政府招商引资的情况下进行的,在利益分配主体方面也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有开发商、政府、征地农民以及村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各个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分配问题也会对旅游开发造成不同程度的问题”[5]。所以,政府在利益分配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村寨农民的利益分配问题,既要采取补偿的方式,同时也要让农民参与旅游开发的长期利益分配,这样能够提高农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维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积极性。同时,积极建立村集体、开发商以及地方政府的利益平衡机制,这样能够积极调动各个方面的因素对民族地区村寨旅游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开发。村集体从自身角度出发,为了长期的利益,就会自主鼓励村民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商从长期开发的角度出发,也会对旅游资源合理的开发。因此,利益平衡机制在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扶贫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结语

总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村寨旅游开发扶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能够保护少数民族的村寨和历史文化传统。虽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村寨旅游开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比如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等。但是只要在政府的引导下进行有效地开发利用,树立持续的旅游发展意识,建立相关主体利益平衡机制,提高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的村寨旅游开发扶贫工作一定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本文主要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扶贫路径方面分析民族地区村寨旅游的积极作用,希望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扶贫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意义。

[1]罗永常.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利益保障机制[J].旅游学刊,2011,(10):45-48.

[2]刘晓春.民族旅游的意识形态[J].旅游学刊,2012,(1):32.

[3]孙九霞.旅游人类学的社区旅游与社区参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51.

[4]黄海珠.民族旅游村寨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63.

[5]何景明.边远贫困地区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省思——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中心的考察[J].旅游学刊,2010,(2):86.

猜你喜欢

村寨少数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锅巴粥
无蚊村寨丁屋岭
多元民族
村寨——海坪彝寨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