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现代诗的教学策略

2015-08-15饶永东

中国校外教育 2015年26期
关键词:现代诗意境祖国

◆饶永东

(四川省大竹中学)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一般不拘泥于格式和韵律,它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将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对中学生的思想、情感、志向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现代诗的有效教学呢?

一、强化反复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代诗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就容易体会到其中的奥妙所在,在诗歌的思想感情和遣词用句方面,便能达到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于无形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范读——让学生“意会”现代诗的情致意趣

学生要有对诗歌的情感体验,才能读懂其意思,进而读出诗歌的味道。范读是影响学生学习现代诗的关键,老师参与读书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有时甚至需要通过反复范读来指导学生。例如,在教学光未然的《黄河颂》时,我本来使用的是录音范读,结尾处的几句:“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看似并不难读,但是学生读了好几遍,都没有读出磅礴的气势和战斗的决心。于是,我便亲自范读了两遍,没想到我的参与让全班学生兴趣盎然,还激起了学生争相赛读的乐趣。示范朗读,融情于声,创设了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能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魅力,教学效果自然良好。

(二)朗读——让学生理解现代诗的艺术境界

朗读时要讲究技巧,从而读出诗的内涵,读出诗中蕴藏的情感,读出诗的艺术境界。我认为,朗读应该贯穿现代诗教学始终。例如,教学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初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就先让学生粗略地默读诗歌;稍作准备,再来朗读;在分析诗歌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之后,再巩固朗读。这样一来,对学生体会“作者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的诗歌内涵很有帮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仔细揣摩作者的感情,并通过朗读的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表达出来。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好声音的高低和速度的快慢,重音适当增强其音量,要自然有力,恰到好处,不要拖腔拉调,矫揉造作。“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一句诗中的“也”“嘶哑”“歌唱”等词应重读,这既是诗人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又能表达诗人为祖国前途命运担忧、心力交瘁的情状。

(三)诵读——让学生赏析现代诗的写作技巧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现代诗更要在学生意会、理解的基础上,做到眼、口、脑并用,反复诵读,从而欣赏、借鉴诗歌的写作技巧。学生诵读郑愁予的《雨说》、余光中的《乡愁》、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可以欣赏现代诗语言和意境的运用;诵读张锋的《化石吟》、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可以借鉴现代诗韵律和节奏的把握;诵读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光未然的《黄河颂》、牛汉的《华南虎》,可以学习现代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拟人等写作手法。

二、重视揣摩品味

(一)品味现代诗的语言

现代诗的魅力主要依靠语言表现出来,品味现代诗,就是品味其语言的表现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努力去理解诗歌语言如何准确、生动、形象,体会诗人在遣词造句上究竟有哪些妙处。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在这些词语前面都有或长或短的修饰语,“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显示出它们所受的苦难,“数百年来”“历史的隧洞”表明经历过漫长岁月。排列在最后、也是最受强调的“驳船”,则是在“淤滩上”,在另一头“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的纤绳的牵引下艰难前行。作者反复运用“我是……”的句式,在向祖国的深情诉说里,融个体的“我”于祖国的大形象里,表达了“我”与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情感。

(二)揣摩现代诗的意境

诗歌的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即“志”,也就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境”即形象,也就是诗中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学习现代诗,最终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进而发展其阅读能力。我认为,感悟现代诗的意境时,可以通过推敲语言、琢磨构思等,来认识诗中所创造的形象的意义及审美价值。推敲语言要善于抓住“诗眼”,即关键的词语,了解其丰富的含义,不仅了解字面上的意义,还要了解字里的内在含义,即所谓的“言外之意”。在琢磨诗的构思上,要了解诗人凭借什么事物或表现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理想、愿望。如余光中的《乡愁》,教学这首诗时,要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仔细揣摩诗中具体可感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让学生由此感悟联想到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那对祖国的深深的眷恋,以及对两岸统一寄予的热切期盼。这便是诗的意境。

(三)体会现代诗的情感

现代诗往往是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或其他方法,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亲临其境,亲见其人,亲闻其声,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例如,通过创造诗歌教学的课堂气氛或展示诗歌的直观形象和画面,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或者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内容等,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即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景色或描写的事物当中,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如教学郑愁予的《雨说》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下雨的场景,鼓励学生展开联想,让学生描述自己对雨的感受,理解春雨滋润大地万物的博爱情怀,进而体会“诗人借春雨拟人化的形象,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在中国大地上生活的孩子们的爱意,希望孩子们能够自由快乐地亲近自然、无忧无虑地快乐生活”的情感。

三、突出写作展示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学生学习现代诗,掌握其语言、意境、节奏、情感和写作手法,就是为了写作实践。学生写了,老师改了,不一定有提高。不管学生的现代诗习作是好还是差,只有让它展示出来,因为“展示是掌握的更进一步,为掌握而学是目标教学的精髓”,让全体学生共同评价和批改,才能实现共同进步。展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自身价值被肯定和认可,从而焕发积极进取的精神活力。在教完初中语文第一首现代诗《秋天》后,我便布置了一篇学写现代诗的习作,并在学生习作中选择了好中差各一篇进行多媒体展示,其余学生的习作则进行小组展示、墙面展示。没想到,这一举动激起了全班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更对有些害怕写作、写作较差的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学生在后来的日记中说:“进入初中那第一次现代诗习作展示,让我从此爱上了写现代诗。”展示带来的效果由此可见一斑。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不断地展示,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才会自然而然得以提高。读写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张少华.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5,(3):150.

[2]腾飞.“国学”中的教育艺术[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7.

[3]杜郎口中学编委会.众说杜郎口——基础教育的“小岗村”[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195.

[4]杨守菊.做爱思考的教师[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99.

猜你喜欢

现代诗意境祖国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仿写有模子,习作有样子——探究小学语文四年级现代诗教学
我和我的祖国
对祖国唱出爱
我和我的祖国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破解现代诗的路径:我们试读几首好诗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21世纪中国现代诗群流派评选暨作品大联展”评选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