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农业示范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5-08-15冯蔓蔓

中国农业信息 2015年22期
关键词:农技示范区现代农业

冯蔓蔓,郭 冉

(1.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125;2.北京金水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北京 1 00053)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农业科技能力不断创新,农业生产能力、经营理念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有效提升,致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创建进入了发展的必然阶段。从2009年开启我国特色农业园区建设新篇章后已审批通过了3批310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目前,这些示范区的建设在农业发展进程中呈现良好态势,在不断强化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构建农业科技推广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不断夯实农业科研软硬件实力,科技支撑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如何在新常态下更好的提升示范区科技转化速度,为农民农作带来更好效益,推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科技支撑体系平稳、有序发展,尽快实现园区内农业现代化全覆盖迫在眉睫。

1 农业科技转化水平基础较好

1.1 切实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积极强化人才支撑

示范区平均每万名农业劳动力拥有农技人员数量普遍比上年有所增加,全国各地示范区均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不断发展壮大农业科技队伍。其中,北京顺义开办田间学校71所, “百名农业专家兴顺工程”聘请农业专家86名,实用农业技术培训工程完成农民培训3万余人次,在北务镇试点推行全科农技员队伍建设,招聘农技员14名。

1.2 完善农业科研机构,提高国家科技计划领域的农业支持力度,运用更多的资金供公益性的科研机构运作,同时注重加强科研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

其中,青海省互助县积极整合农牧业科技资源,建成了全省第一个一流的县级农业科研中心,发挥示范区企业孵化功能,为科研创新提供载体和硬件配套设施,为示范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浙江省湖州市抓住与浙大合作的契机,深化市校、院地科技合作,着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建成了浙大长兴科技园区、南太湖农业高科技园区、浙大南太湖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中科院湖州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建立了渔业、蚕桑两个省级重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国家级罗氏沼虾遗传育种中心等一批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为示范区引进培养高端人才、研发推广农业高新技术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积极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以及企业研发中心和院士、博士工作站,目前已建立省级农业科技企业123家,研发中心58家,院士工作站4个,博士科技工作站1个,大大提高了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了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1.3 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努力打破部门、学科、地域界限,对科技资源有效的整合,协同创新机制,建立促进农业科学研究、教育紧密结合平台

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基层的科学研究和教育人才培养。支持科研院、高等学校承担农技推广项目。以湖南省大通湖区、四川省东坡区为例,先后与农业科学院校有效对接,对示范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平台,组建了农技推广专家组,建立了首席专家负责制,构建了 “专家—农技人员—农户”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并建成农业示范点、片、园等,有效增强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

1.4 提升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水平,以农业技术推广平台和科研机构为依托,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在人员素质培养上,远高于全国水平,目前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且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占比平均水平达到78%左右;按区域分布来看,通过科技部近些年加大对华东地区科技转化关键环节的支持力度,同时强化了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与国家科技计划的衔接的基础上,华东地区示范区农技人员素质较好,西部地区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全国均呈现向好态势。

1.5 完善农民培训体制机制,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民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懂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经营方法农业劳动力队伍不断壮大。除了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传输,还重视培养农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水平,逐步由提供单项的技术指导服务向提供技术、信息、物资、教育培训、决策咨询等综合服务延伸。2011年,海南固始县大力推进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和绿色证书培训等项目,培育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目前,全县持专业证书农民达2.07万人,占农业从业劳动力的5.6%。陕西富平县全方位开展职业农民培训和生产技能培训,年培训农民37.5万人次,农民的科技素质明显提升。浙江平湖市2011年共培训农村劳动力2.194 1万人次,科技入户率达98%。四川省广安区2011年组织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 683个班次,培训新型农民14万人次,效果明显。

2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科技支撑机制

马克思指出, “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农业科技技术的进步,对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科技支撑体系中技术选择与扩散机制,是指示范区因地制宜地选择自己的技术体系,在体现示范区特色的条件下,发挥辐射带动扩散作用,引导周边地区农户使用新的品种、新的设施工艺和新的农业技术,以促进这个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的机制。

2.1 自主研发的技术较少

目前,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技术选择与扩散机制方面,仍多以引进别人技术为主,对需要 “高投入、短期回报低”的技术积极性不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要想推动周边地区的农业科技水平,提升农业生产能力,不但要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体系、创新队伍,同时要研究出更符合发展需要、更易被周边农民接受的技术,并将先进的科技成果应用的实际劳动中。

2.2 产学研平台和技术推广体系需有机结合

一是产学研平台。产学研平台要以政府为主导,国家农业科研机构为中心,覆盖所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及其所属地域管辖内的农业科研试验基地。形成中央统筹、区域覆盖全、研发一体、产学结合的新型科技创新体系。以科研院校及试验基地作为平台分支,既吸纳了技术人才,同时也将试验与生产紧密结合,通过及时反馈的机制平台,有效提升了成果转移等速度。二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以县级农技中心为中心,合作社、企业、中介等广泛参与的 “农技中心+企业+其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通过培养示范大户,示范和提供生产技术等服务,引导和带动示范区内部农户应用科学技术,辐射带动周边,提高了区域农业效应。通过建立过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技推广体系,一方面把科研院所的试验成果和田间生产更有效的结合起来,使企业、农户、科研教学高效合作,科技给示范区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充分发挥和推广了农业科研成果,解决了生产脱节等现象。

3 构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健全机制对策

3.1 健全技术选择和扩散机制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科技创新建设的途径主要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建设农业片区科技创新能力中心,依托农科院、水科院、热科院、中国农大、南农大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以科研项目为基础,通过依托技术研究成果,引进先进技术 (或品种)等方式,吸纳科技成果,在示范区内进行试验、示范。同时针对各区域特征,组建专业的技术科技团队,重点突破。二是利用资金政策优势, “引项目进来,推技术出去”的模式,进行技术、企业孵化,这是农业科技创新园区发展一个关键环节。有效结合了国家中试基地科研成果任务,也为示范区科技创新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三是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由县级服务中心组织定期的技术培训,再由镇级农技推广站对实用技术进行扩散,农户在实际生产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及时反馈对应的农技推广机构。在病虫害的舆情预报、疫情监控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如内蒙古的扎赉特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充分引进科研院校良种,2011年主要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已达到100%,单产水平提高到357kg。运用包括玉米全模、水稻钵育摆栽、大豆垄三项技术,农业新成果推广共30多项,新技术45项。通过1 000余名的示范户辐射带动了两万农民建设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示范项目,示范户人均收入高出农民平均收入3 000余元。运用测土配方技术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通过实地讲解指导等多形式教学,使农民亩均增收60元。同时不忘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针对内蒙当地农牧民开展肉羊育肥等专业学科的科技培训班,共培训农牧民10余万人次。充分运用了科学技术、应用推广的扩散机制,带动提升农民素质。

3.2 建立有效的人才利用和激励机制

人才利用和激励机制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的关键。一是要加大对农民教育资金的投入。通过政府主导的,由农户承担小部分费用的构造,鼓励大户、龙头企业人员,参加农民教育培训,同时出台对他们的补贴政策,在认定和评估基础上,给予专门的扶持,形成一批与农民生产紧密相连,又有较强带动能力的种粮大户代表,促进示范区人才培育和发展。二是要建立符合当地特色的人力资源发展政策。聚集人才,培育一批稳定的新型劳动力,通过与科研单位合作学习等形式,培育一批能熟练掌握新型农用机械设备装置运用的农民,同时依据当地情况,由政府牵头与农技学院建立定给示范区向输送优秀人才的机制,在校期间针对这批青年重点培训日常农活及技术使用,可针对示范区内及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中提供技术指导,并对职业农民实行资格认证制度。

3.3 强化科技支撑推进信息化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需要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技术和信息化的优势,加大传统农业向新型现代化农业的转变。鼓励农业科技创新技术企业进入,认定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并对其获得发明或者新技术有地方政府给予奖励补贴,对从科研院校引进新技术的示范区,补贴引进费用一定比例的支持。鼓励技术含量高、产业化程度高的科研项目进入示范区,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政府为主导联合县市级农广校、农机推广中心,请进专家来开办新型农民培训班,有能力的示范区可聘请专业人员开展科技入户示范指导。通过上门指导、专家授课等方式形成县、村、乡整体化的农技推广服务网。在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上吸引人才,充分发挥专业能力和聪明才智。引进种质新品种,建立新型农业培育基地,首先运用到设施农业中。在示范区内建设试验基地吸引科研机构来此落户研究,同时与科研院校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借智发展,引进关键技术解决技术难题,建立长效问题的合作机制。建立机械化设施、种子引进育种等示范点,建立先进技术新品种的展示园。通过智能的信息化技术,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管理,引进中科院遥感应用技术到田间,完整、准确的获取数据并研究分析,提升农业生产科技化程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和信息发布,全面推广现代化的种养、加工、销售方式。

[1]白春明,张天柱,王柟.以循环经济为本规划现代农业园区——以哈尔滨市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方案为例:多学科在现代农业建设中交叉运用技术研讨会,中国北京,2011

[2]陈栋等.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能值评价.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4:167~171

[3]曾希柏,胡清秀.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及发展建议.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1,22(3):55~59

[4]陈埠,王品.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特征与发展方向.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2:13~135

[5]陈栋,甄双七,刘建峰.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广东农业科学,2006(12):116~120

[6]陈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现状与对策.中国农村科技,2007,(11):41~45

猜你喜欢

农技示范区现代农业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创建农技推广新模式助推产业扶贫见成效①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