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五运六气理论指导家禽温病防治

2015-08-15胡玉田王晓峰戴永海

中兽医学杂志 2015年4期
关键词:温病麻黄气囊

胡玉田,王晓峰,戴永海

(1.山东省平度市畜牧局;2.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山东潍坊260061)

1 五运六气概述

中医、中兽医理论中的五运六气,理层高端,奥蕴宏深,被历代医家称为医门之玄机。五运六气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素问》中的运气七篇大论及两个遗篇,其他篇章中也有散在论述。中兽医古籍《元亨疗马集·论马阴阳运气者何也》也对五运六气有简要记载。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医、中兽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字数量占《黄帝内经·素问》三分之一还要多,其理论在《黄帝内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医、中兽医的病因病机、气机升降、气化、亢害承制、标本中气,以及组方原则等重要理论均出自于此,其理论充分地展现了《黄帝内经》的整体观思想,可以说,《黄帝内经》中“人与天地相参”的医学思想以及外感六淫致病规律在五运六气理论中给予了详尽阐述。五运六气理论将天地之间气机变化及人体、畜禽体生命规律纳入大自然时间与空间规律中,来观察人体、畜禽体生命在大自然时空规律背景下的生命规律、发病规律及诊治预防规律。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医、中兽医结合天文、历法、物候、气象等多学科知识,全面运用阴阳五行和开、阖、枢理论的最高层次学说,是打开中医、中兽医之门的钥匙,也是中华文明的集成。这种从整体观角度认识人体、畜禽体生命规律及研究疾病的方法对于探求中医、中兽医理论体系的本源及核心思想具有指导意义。

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各种事物的运动变化都存在着周期性节律,这种周期性节律主要表现为五运周期和六气周期,五运周期和六气周期的结合,就产生了“五运六气”。五运是指由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运动变化而构成的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整体结构系统。六气是指由风、热、火、湿、燥、寒六气按三阴(厥阴、太阴、少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之气规律形成的整体结构系统。五运六气理论在研究气候变化规律与家禽生命规律时,自始至终都是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运用阴阳五行的整体系统观进行推导,可以说,阴阳五行理论贯穿在五运六气理论的每一个方面。五运六气不仅反映一年的阴阳变化规律,也反映在更长和更短的时间周期内阴阳变化的规律。

“天畜合一”的整体观,是贯穿整个中兽医学的基本思想。家禽在大自然组成部分中,其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通,家禽的生理病理变化直接受大自然规律的影响,所以,家禽疾病的出现与气候变化有着必然的联系。临证疫病中不同的疫气具有不同的气候特性,而相同运气的疫气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2 六气致病特点

温病必须掌握季节性,一年十二个月,有六个气候上的变化。这六个气候是固定的,即风、火、暑、湿、燥、寒。《元亨疗马集》中有“春灌茵陈与木通、消黄三伏有奇功、理肺散宜秋季灌、茴香冬月莫教空”的四季防治疾病经验,是依据四季气候特点而拟定的,也是运气运用方药的宝贵经验。

大寒、立春、雨水、惊蛰,这四个节气六十天,叫做初之气,主厥阴风木。此时的外感病,称温病或春温、风温。《内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指家禽的体质衰弱,冬天不能抵御寒冷,春天也不能适应天气的变化,必然要生病。初之气,春温病,有轻有重,轻的感冒,用银翘散加葱豉汤(连翘、金银花、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不得用黄连、黄芩、黄柏、栀子苦寒药,以免冰伏其邪。仲景曰:“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春天恶寒、发热、体倦不食,形似伤寒,烧退不下,是寒疫。天气反常,春应温而反凉,夏应热而反寒,若冷三天以上,即易见此症。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祛时气瘟疫十神汤(川芎、麻黄、升麻、葛根、赤芍、白芷、陈皮、紫苏、香附、炙甘草)加减运用疗效显著。

春分、清明、谷雨、立夏,为二之气,主少阴君火。二之气,这时的温热病,与西兽医禽流感的症状大致相同。一般仍用银翘散加葱豉汤。重者用瘟感散(金银花、连翘、贯众、生石膏、薄荷、大黄、麻黄、杏仁、红景天、甘草)。若热盛、冠髯发红、口渴喜饮,可采取表里双解法,用凉膈散(大黄、朴硝、栀子、薄荷、甘草)。挟食者,加消导药。这是属于偏热的表里双解。有的里证(指肠胃有积滞)重于表证,属于偏寒挟食的表里双解,当用藿香正气散(藿香、紫苏、白术、厚朴、陈皮、大腹皮、白芷、茯苓、桔梗、甘草)。

小满、芒种、夏至、小暑,为三之气,主少阳相火。温发展成热,热发展成火。到这个季节,外感病都在暑症范围,夏至后谓之暑。这个节令,湿气上腾,热气下迫。仲景云:“太阳中暍,白虎汤主之。”古人有几家专论暑气者认为:唯此节令,风、热、湿三气并行,热自上而下迫,湿从下而上蒸,风横行于空。所以疾病起于三个方面可重用鲜藿香、香薷。香薷微辛,可以解热、利水、清暑,透邪外出。古人云:“夏月香薷乃冬月之麻黄也。”《内经》云:“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此外,尚多用扁豆花、竹叶、芦根、六一散、午时茶等。如果肠胃症状明显,藿香正气散加香薷、六一散;心烦加黄连。这个节令,有时能碰到时疫症,素体肢冷异常,烤火不暖,重被不温,体温很高,发汗退不下。这个病是伏邪、伏气。本节令用药,以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中升降散(僵蚕、蝉衣、姜黄、大黄)为主的方剂最好。

大暑、立秋、处暑、白露,为四之气。四之气主太阴湿土,这是下雨的季节。这时的外感病叫做湿温。四之气,太阴湿土主化。这六十天是化物,是田禾果物成熟的节令。此时,肠胃病多,湿温亦盛。用《温疫论》中达原饮(槟榔、厚朴、知母、芍药、黄芩、草果、甘草)加减运用。又如午后热盛,用三仁汤;汗出热解,继而复热,用黄芩滑石汤最好。还有三石汤、薏仁竹叶散等。

秋分、寒露、霜降、立冬,为五之气,主阳明燥金,叫做秋燥。这个季节,雨水少了,自然界万物枝萎叶黄、干枯了,因谓之燥。燥为小寒之气。年年秋后,九、十月间,气候转凉,天天下雨,地气收。病分凉燥、温燥两种。凉燥:感秋风凉气伤凉,出现鼻塞、声重、咳嗽,不见热象,初起用三拗汤。见口渴喜饮等热象者,用麻杏石甘汤,加一点前胡、射干、芦根、竹叶。温燥:言其秋后,久晴无雨,秋阳过盛,感之干性咳嗽,宜润。古人用清燥救肺汤,多用玉竹、芦根、竹叶、枇杷叶、花粉。连、芩、栀等,苦化燥,不宜多用,多则伤津化火。若时令正常,则无此温燥之症。

小雪、大雪、冬至、小寒,为终之气,主太阳寒水。小雪后,多伤寒。但冬季亦有伏暑,伤寒间有咳嗽,用《扶寿精方》中苏陈九宝汤(紫苏叶、陈皮、桔梗、川芎、白芷、杏仁、麦门冬、麻黄、茯苓)。怕冷聚堆用麻黄汤(麻黄、桂枝、甘草、杏仁)。体弱用参苏饮(人参、苏叶、葛根、半夏、前胡、茯苓、木香、枳壳、桔梗、甘草)。体肥寒重,内热亦起,用大青龙汤(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石膏、生姜、大枣)。

六气为病,年年如此。天和则发病少,不和则发病多。

3 临床经验方剂运用

2015年是农历乙未羊年,运气学认为甲己化土乙庚金,故本年年运属金运不及,即肺金不足,结合本年的年运,因此要注意肺系疾病的防治。如各种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等温疫病的防治。

3.1 麻杏石甘汤加减防治家禽热咳喘证 咳嗽、气喘为肺系病主要症状,此证的出现,有因外邪侵袭,肺气不宣而发;有因肺脏本病或由其他脏腑有病,传至肺脏而发生。古人谓“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怕寒而畏火”,“咳证虽多,无非肺病”。咳嗽、气喘之病机均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包括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慢性呼吸道病等)。

禽气囊的构造和作用:禽类的肺脏构造特殊,不能充分扩张,必须依赖于气囊。他的主要作用是储存空气,补充肺脏空气不足,增强肺脏气体交换,主管呼吸,调节体温,有利于散发多余的热量。

禽的气囊共有九个,一个颈气囊、两个锁骨气囊、两个前胸气囊、两个后胸气囊和两个腹气囊。气囊是呼吸系统的延伸,上与肺脏、支气管、气管、鼻腔相通,这些气囊下与骨骼相连。使骨骼成为含气骨,也使得禽体内部成为半开放系统,而且很脆弱。任何病原菌经呼吸运动进入体内必须经过气囊,因此气囊就容易遭受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破坏,而出现咳喘的病变。

主症:发热咳喘,精神沉郁,食欲减少,口渴喜饮,甩鼻液或痰液,鼻液或痰液黏稠或黄稠或带有血丝,冠、髯红色或暗红色。

治则:宣肺散热,止咳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麻黄、生石膏、杏仁、甘草)。

方解:本方证之病变特点是热邪壅肺,肺失宣降,治当以清泄肺热,宜降肺气为主。又因邪自外来,且表证未尽,治又当辛散透邪于外,为邪求出路;另一方面,肺主皮毛,肺热通过透散能够外出。故拟辛凉疏表,清热平喘为法。方中麻黄辛甘而温,宣肺平喘,解表散邪,其辛散作用既兼治表邪未尽,又利于肺中热邪外达。石膏辛甘大寒,清泄肺胃之热以生津,辛散解肌以透邪,二药一辛温,一辛寒;以一宣肺为主,一以清肺为主,且俱能透邪于外,合用则相反之中寓有相辅之意,既消除致病之因,又调理肺的宣发之能,故共用为君。石膏倍于麻黄,使本方不失为辛凉之剂。麻黄得石膏,则宣肺平喘而不助热,且石膏得麻黄,清解肺热而不凉遏,又是相制为用。杏仁味苦,善降利肺气而平喘咳。麻黄开宣肺气以平喘止咳;石膏质重下降,在清热的同时,也有助肺气下行的作用。故杏仁与麻黄相配,一宣一降,则宣降相因;与石膏相伍,一清一降,则清肃协同,是为臣药。炙甘草既能益气和中,又与石膏相合而生津止渴,与麻黄相合而止咳平喘,更能调和于寒温宣降之间,为佐使药。四药配伍,共成辛凉疏表,清肺平喘之功。

据临床试验证实,麻杏石甘汤能够促进气管酚红排泌,延长氨水、枸橼酸咳嗽潜伏期和咳嗽次数,具有显著的止咳、化痰作用。有效防止气管堵塞的发生。

现代药理研究:麻杏石甘汤具有显著止咳、平喘作用。麻黄中含麻黄碱能收缩皮肤、黏膜的血管;石膏主要成分为硫酸钙,经胃肠吸收后可增加血钙浓度,从而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

临证运用:若在表的风寒未尽,无汗恶寒,加荆芥、豆豉;在表的风热不解,微恶风寒,加银花、薄荷。常根据肺热和表郁的轻重,调整石膏与麻黄的配伍比例,如肺中热甚,汗大出,重用石膏;表郁不畅,汗少或无汗,增麻黄量。肺热气壅,胸满喘急,加桑白皮、葶苈子;邪热灼津成痰,咳痰稠黄,加瓜蒌、贝母;热甚津伤,烦热渴饮,加知母、芦根。

3.2 升降散加减防治家禽温疫病 升降散,出自清代名医杨栗山所著《伤寒温疫条辨》。杨栗山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遵师而不泥古,敢于立新,为温病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故后世称《伤寒温疫条辨》为“发千古未发之秘。”杨栗山精通精典,对伤寒与温病颇有研究,他在自序中云:“一日读《温疫论》,至伤寒得天地之常气,温病得天地之杂气,而心目为之一开。至伤寒自气分而传入血分,温病由血分而发出气分,不禁抚卷流连,豁然大悟。”杨栗山认为:“论杂气伏郁血分,为温病所从出之源,变证之总。”“千古疑案,两言决矣。”由此他将伤寒与温病进行了因证脉治的详细分析,结合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著成《伤寒温疫条辨》一书。杨栗山认为:“温病之所由来,是因杂气由口鼻入三焦,怫郁内炽。”又指出:“温病得于天地之杂气,怫热在里,由里而达外内之郁热为重。”这里所指温病乃伏气温病而言。由于伏气温病初起即见里热较重的见证,故一旦气机闭塞不通,邪不能达表,则会呈现里热内郁之象。杨栗山认为:郁热证不仅新感温病有之,更是伏气温病的一个重要形成因素。故治疗上,其提出:若用辛温解表,是为抱薪投火,轻者必重,重者必死。惟用辛凉苦寒,如升降、双解之剂,以开导其里热,里热除而表证自解。

杨栗山认为:“温病杂气热郁三焦表里,阻碍阴阳不通。”治疗时必须“清热解郁,以疏利之。”他根据温病过程中证候变化复杂、临床见症不同的特点,恪守古法而灵活善变,创立了宣郁清热的卓著方剂——升降散。(并在升降散的基础上,随证加减,灵活运用,自创了以“轻则清之”为法则的八方:神解散、清化汤、芳香饮、大凉膈散、小凉膈散、大复苏饮、小复苏饮、增损三黄石膏汤;以“重则泻之”为法则的六方:增损大柴胡汤、增损双解散、加味凉膈散、加味六一顺气汤,增损普济消毒饮、解毒承气汤;加上升降散一方,共计十五方。)

家禽温病临床辨证:

卫分证

卫分病证是温热病邪侵犯肺卫,温邪自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经口、咽传至,非邪从皮毛所感受。故卫分证常伴肺经病变。

临床症状:高热,精神不振,口渴喜饮,食少纳呆,皮肤、鸡冠、肉垂鲜红,咳嗽或气喘等。

气分证

临床症状:高热不退,大渴,肌肤灼热,皮肤、鸡冠、肉垂发红,卧地不起,羽毛蓬松,呼吸喘粗,有的病鸡大便呈绿色或黄色或石灰水状粪便。剖检,内脏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发炎、轻微出血病变。

营血分证

临床症状:温病进一步发展,则发展为营血证。表现为:高热不退,卧地不起,精神委靡,皮肤、鸡冠呈绛红色,腿肌、胸肌有出血斑,剖检为主要脏器,如心、肺、肾、肝、法氏囊、肠胃等见广泛性出血和贫血,大便呈绿、灰色或石灰水状不等。

治则:宣泄郁火,升清降浊。

方药:(僵蚕、蝉退、姜黄、大黄)

方解:升降散以宣泄郁火为原则。方由白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等四味药组成。其中白僵蚕清热解郁,散风除湿,化痰散结,解毒定惊,既能宣郁又能透风湿于火热之外为君药;蝉蜕宣肺开窍以清郁热为臣药;姜黄行气散结,破瘀逐血,消肿止痛为佐药;大黄攻下热结,泻火解毒,推陈致新,安和五脏为使药。四药相伍,升清降浊,寒温并用,一升一降,内外通达,气血调畅,共奏行气解郁、宣泄三焦火热之邪,升降常复,故名“升降散”。方中僵蚕“清化而升阳”,蝉蜕“清虚而散火”,“君明臣良,治化出焉。”“姜黄辟邪而靖疫,大黄定乱以致治,佐使同心,功绩建焉。酒引之使上行,蜜润之使下导,引导协力,远近通焉。补泻兼行,无偏胜之弊;寒热并用,得时中之宜。”“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

升降散本为温病郁热内伏所设,由于组方严谨精当,其宣郁清热之力卓著。临床广泛应用在家禽所患温病中。温病在卫分,宜透表宣肺,疏通卫气,用升降散加桑菊饮(桑叶、菊花、杏仁、薄荷、连翘、桔梗、芦根、甘草)运用。温病卫气同病,用升降散加金银花、生地、木通、车前子、桔梗、神曲等药,名为神解散,确有良效。治疗温病气分无形热炽证时,采用“轻则清之”的原则,在升降散基础上加生石膏、知母、金银花、桔梗等清气泄热之品;治疗温病气分有形热结之证时,遵循“重则泻之”之法则,在升降散的基础上加入芒硝、枳实、厚朴等攻里解毒之品。治疗温病邪热内迫营血,宜宣肺开郁,清热解毒凉血为要,在升降散的基础上加连翘、赤芍、钩藤、芦根等药。另外,在治疗湿热温病时,据证变化,在升降散的基础上加藿香、佩兰、苏叶以芳香化湿;或加菖蒲、防风、豆豉、杏仁以辛温宣透;或加黄连、黄芩、栀子以苦寒燥湿清热;或加竹叶、木通、滑石以淡渗利湿,多获良效。

猜你喜欢

温病麻黄气囊
基于副气囊的平流层浮空器高度控制
基于温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规律分析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麻黄对甘草3个成分血药浓度的影响
论伤寒春变温病夏变热病
高田气囊案
迷你救生充气囊
风寒感冒喝麻黄牛肉汤
Observation on Activities of Air Sac in Opened Body Cavity of Chick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