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意境”说的本土油画创作与佛教思想文化的相关性研究

2015-08-15路春娇

科技视界 2015年13期
关键词:佛教境界油画

路春娇

(石家庄铁道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43)

“意境”一词在中国艺术领域被广为应用,也可称之为“境界”。它的形成与佛文化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在艺术上,“意境”常被用来描述艺术品所流露出的或蕴藏于其中的一种难以用言辞形容的美妙的审美情趣、情境、境界以及丰富的思想性、精神内涵,从而给观者一种美好的审美心理状态,使欣赏者为其所吸引,反复端详、揣摩,“游刃于象外”而浮想联翩。“意境”说的成熟经历了一定的历史时期。早在先秦经典诸如《老子》、《周易》等学说中就已经蕴藏了一定的“意境”方面的美学韵味,后与佛家思想文化相互影响、渗透、融合,最终形成了集多家之所长的比较完善的“意境”说。

1 “意境”的含义及“意境说”的形成

中国艺术理论认为自然宇宙变动不穷,与自然相应的创作也应当如同自然本身那样自由自在、轻松自然。《易经》中的太极图“以相互依存,相互契合的阴阳黑白两极,象征流转不息的昼夜交替和天地万物宇宙生命”这里已经有几分美学中的“意”味了;及至老庄,则将其进一步理解为“道”、“气”之说。“道”要求真正的人,真正的艺术家具有一种特殊的心境。庄子喜欢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风格的美,而不是矫揉造作,“镂金错条,巧夺天功的美”,最后这种美成为中国艺术长期追求的最高、最理想的境界。这里的境界其实与“意境”已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这些“道”、“气”、“意”等学说自觉或不自觉地与艺术理念本身存在一定的相通性,为艺术理论“意境”说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佛教思想文化的传入对“意境”说的成熟与完善起到了一定的催熟作用。佛经中的“境”及“境界”等词屡次被提及。如“唯识无境”、“无有境界”、“佛境”等等,虽不论及艺术现象,但其中充满了强烈的主观唯心主义色彩。其主体意识性、精神性、知觉性与艺术有着很大的相通性,如“内识转为外境……本体之识与表象之境”融为一体,恰似艺术中的“意境”[1]。具体说来,“境指心所变现和认识的对象;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如色为眼识所幼履,谓之色境,乃至法为意识所游履,谓之法境。境由识变故境识一体,境中有识,识现为境,识境一体标志着主体与客体的融合。”[2]此种富含丰富的艺术美学思想。随着儒道释等思想文化的进一步渗透、融合,中国化了的佛教—禅宗得以盛行,使意境说更为成熟了。唐代以后,美学家们在法相宗“识境”结合的启迪下,逐步形成了完善的艺术意境理论,认为艺术中的境界与法相宗说的识所变现的境一样,其实也是主体情思派生的表现形态。

2 “意境”说的成熟及在油画艺术中的运用

由于内重外轻向心文化的作用,中国美学认为:诗文书画皆以表现精神为主。同时,受中国自古温柔敦厚的美学传统影响,本土艺术在表情达意方面切忌直露,主张寄景寓情,托物申意,于是艺术中的“景”、“物”等竞相成了“情”、“意”的变相形态。”“境”作为“意”的对应物,要契合于意,寓“意”于想决相融的状态。此后许多诸如苏轼、王时贞、袁宏道、王国维等大家均对“意”与“境”有一定说法。如“说与意会”、“神与境合”、“情与境会”、“上焉者意与境浑”等。何景明的《与李空同论诗书》中也提到:“天意,象应曰合,意象和曰离。”其意义是说在艺术境界中,一要“意象具足”,只有“意”而没有“象”不行,缺少存在的依据,只有“象”没有“意”也不行,过于直白;二要意、象相对应,如果象不称意、意不逮象,就不能发挥其审美功能。以上所述表明了艺术理念“意境”说的形成与完善。在此之后又逐渐发展出“意境”虚实论,以及“取境”、“造境”等论点,也是对意境说的进一步充实。而佛教思想文化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艺术理论“意境”说与佛教思想文化的相通性是不可否认的。中国艺术意境说可以说是集多家思想文化之精华而成,佛道参杂,尤其受到佛教的启发。宗白华先生曾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于空,空不异于色。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元人的画境。”[4]“因此要领悟事物和世界的真谛,一定要从色空两方面一起把握才能得到。这也一直是中国艺术一个越来越强大的走向。书法上要求“笔不周而意已周,”绘画上要“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5]

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空前繁盛,本土特色愈演愈烈,靳尚宜老先生曾说:“艺术家的个性必须建立民族的大个性之上。”而“民族大的个性”必然与其独特的思想精神文化内涵相匹配。与中国油画艺术对“形神论”的重视相一致,“意境”说同样被高度重视,应用到本土油画界,并得到快速发展。其途径有两个:(1)大批文化修养较高的文人画家一开始从事油画艺术时,其思维方式就已经或多或少的左右其画笔,自然的重视画面中的“意”与“境”。(2)一些以前曾有过较高中国画造诣的画家转行为油画时,情不自禁地将东西方思想文化相融合,注重画面中东方文化强烈的写意性、精神性,把国画的意境与油画艺术结合起来进行探索、研究,从而使油画本土化历程加快,也是对本土优秀文化的弘扬。至今,仍有大批油画艺术从事者致力于本土文化精神的探索及中西画的结合与互融,而“意境”说在此过程中更加符合中国的审美文化心理,而为广大油画艺术家所认同与发扬,“意境”在油画作品中体现得也就愈加明显了。

总的来说,当代中国油画家受传统艺术理念——“意境”说的熏陶,在实践西方油画时,必然带有中国人独特的眼光与审美情趣。在第一代和第二代油画家中,这种影响既发生在推崇现代主义的画家身上,也发生在坚持写实传统的油画家身上,他们以不同的方法在各自的创作中融进传统艺术的写意因素。前者以西方表现性语言与传统写意语言相结合,后者以西方写实语言与传统写意语言相结合,最终都达到了良好的画面效果。正如严坚所说:“多民族风格的实质和传统艺术精华的研究,不论是宏观的气势和微观的精细,都是对意境的追求和创造。”那些用概括简洁的手段,浪漫夸张的语言,写意的笔法造就出特有的“意境”对艺术本质深刻的理解,独具匠心的表现形式堪称一绝,这种别具东方特色的民族格调,也是民族风格的深藏精神。目前,当代中国油画仍然处于多元化发展格局,但不论风格、形式怎样变化,带有东方思想精神的富有“意境”的画面都是画家们都竞相追求的,而他们取得的成绩也是为人所有目共睹的。

[1][2]祁志祥.佛教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81.

[3]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4]张法.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严坚.传统·现代·民族——谈油画发展趋势[J].美苑,2008.

猜你喜欢

佛教境界油画
一张油画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油画《塬下》
油画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人师”的境界
“平等”在现代嬗变中的佛教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