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基层史志工作的实践与认识

2015-08-15付维秋

黑龙江史志 2015年12期
关键词:北安修志史志

付维秋

(农垦北安管理局 黑龙江 北安 1640009)

现实变成历史,历史反过来又影响现实,历史是现实的过去,现实是历史的延伸。如何寻找往昔?如何承续记忆?无疑,是地方志真实、完整、全面的记述了这些历史,是世代相传的连续性的传统文化保存了这些消逝的遗憾。所以,修志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编纂一部志书是一项巨大的文化建设工程,目前,黑龙江省垦区第三轮方志编修工作在各地全面铺开。本轮修志,要记载的正是垦区改革开放以来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如何推进和完成第三轮修志工作,是新时代修志任务赋予我们续志工作者更具体、更严谨、更具时代感的职责。下面我仅就黑龙江农垦北安管理局史志工作谈点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提高自身认识,让领导重视是做好续志工作的关键

要想使志书编纂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编纂出一本高质量的志书,首要的一点是续志工作者必须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这是个非常关键的一环,因为你自身都没有提高认识,何谈让领导去重视。拿农垦北安管理局来讲,上一次的北安农垦志续志是从1986年到2000年,从2000年到现在10年多一点。按照续志的要求,10年或者15年续一次志书都可以,但我们没有被动得去等,而是积极主动的向领导吹风打报告,从而,使领导重视起来,续志工作所需的一切要素,人员聘用、资金、办公场所、各部门协调配合等等在领导的督促下得以全面解决。《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修志工作是政府的职责,志办是政府的职能部门。在实际工作中,领导的支持与帮助是推动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关节点。而就领导与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而言,领导是掌握全局的,是弹钢琴的,居于主导地位,但在什么时候应该弹一下地方志工作这个键,还得靠职能部门去因势利导,去做工作。因为职能部门是“操盘手”,更了解实际情况。要获取领导的支持,适时地把地方志工作这个键按下来,就得及时将具体工作汇报清楚,帮助领导掌握情况,下定决心,主动争取支持与帮助,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因此,争取当中掺和着“主动”的成份。在现实生活中,地方志工作周期长,是一种太极拳式的慢功夫急不起来的活,况且也不属于主战线,在全局工作中拉的是偏套的偏套,很难被摆到议事日程。这就需要我们在争领导时更有扩张力,要千方百计、不厌其烦。在这里需要谈一下的是争取领导支持,不仅仅限于主管领导,还要设法获得一把手的支持,有些问题只有主要领导拍板才管用。争取主要领导支持的核心,是使其明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很重要”,其发表意见“很必要”。一般情况下,应由领导之间进行沟通,特殊问题经主管领导同意,职能部门也有必要直接和主要领导对话。客观地讲,任何有前瞻性的领导都会对自己这一任赶上修志而倍加重视的,有句话讲叫,盛世修志,谁不想把自己所干的事,干出的成果及业绩写入史书,让后人翻看浏览呢?况且,志书的序言还要由主要领导撰写,这样留史留名的事一般领导都是会做的。主要领导一旦掌握了解了情况,都会迅速作出反映。拿农垦北安管理局来讲,在第三轮续志工作启动之前,由于这件事事先是由主要领导定的,因此,使续志启动工作得以非常顺利的进行。在筹备初期,仅会议就开了不下十几个,包括主管领导做重要讲话、开会落实和请专家讲课办班培训等等。由于此项工作获得了管局主要领导的支持,不仅管理局的续志工作摆上日程得以启动,而且,管局所属的一些到了第三轮续志阶段的农场续志工作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动,也都相继启动了续志工作。经验使我们懂得自身提高认识,获得领导的支持是推进史志工作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做好谋篇布局,有计划循序渐进的推进续志工作

续志是一项综合性强、专业要求高的工作。成书需要经过筹备阶段、搜集资料阶段、初写入志稿阶段、总纂阶段、审稿定稿阶段和出版发行阶段。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拿黑龙江垦区来讲,在从事地方志工作人员方面,与地方市县相比,根本就没有可比性,地方一个县级地方志办就有少则3~4人,多则5~7人。而作为同级别的农场从事史志工作的,基本上只有一个专职或兼职人员。况且专职人员绝大部分还是聘用的农场退休人员。另外,不仅人员少,其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与素质也很低。就农垦北安管理局来说,管理局农场从事史志工作的人员,可以说没有一个是学这个专业的,很多都是在管理局农场从事过办公室文秘、宣传部从事过材料和新闻写作或者说在当地自学成才也好,自悟也好的一些地方文化人,那么这些人应该说具有一定的写作功底,但隔行如隔山,编纂修志虽然也是跟文字打交道,可其中的内涵却大不一样。志书可以说是一部“一方之全史”,涉及面很广,不是你闭门造车能解决的问题,必须敞开门来吸收接纳各样的集成材料,然后按编纂体例要求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写文学作品可以虚构可以夸张;写诗歌可以凭空想象;写新闻作品可以加修饰语加导语可以倒装写法。而修志却不可以这样,志书是以志、述记、传、图、表、录体裁为编史的专门体裁,也就是说你写这个东西,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你只能如实记载,而不能加主观臆断和修饰。修志重要性和意义在于不仅仅是当代的事,它是个写在当代,经得起人凭说的事情,如果史料查证不到位,编纂逻辑不清,将会贻误后人,成为历史的罪人。因此,编纂一本高质量的志书,是我们的首要责任。我们感觉到,象这样的鸿篇巨作,不能急于操作,而是要做好谋篇布局。首先,我们在人员的培训上下功夫,因为志书的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人的因素,要把这些修志的门外汉变成行里通,凭感觉琢磨不行。为此,我们举办了培训班。培训对象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管局史志办聘用的人员,一部分是供稿单位部门的领导和编纂人员。为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我们请了黑龙江农垦总局史志办三位修志资深专家进行系统的授课。使写稿人对志书基础理论知识和修志的要领有了初步认识,理清了一些模糊的概念。其二,在培训班结束后,我们按照规划,成立了管理局主要领导任主任,主管领导任副主任,机关及局直企事业单位领导任成员的《北安农垦志》编纂委员会,组织领导工作由编委会统一领导,具体工作归史志办实施。续志所需经费纳入机关财务计划。与此同时,主管领导与各部门各单位领导还签订了续志责任状,从领导制度上进行了保证,使续志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其三,就是起草续志编纂方案和篇目,篇目是搜集资料的线索和编写长编的提纲,是以后工作的基础。篇目不确定,后面工作无法进行。篇目初稿是根据志书的框架和现有的实际情况经总局史志办审核确定的。编纂方案是全书的总纲,内容包括编书的意义、指导思想、编纂体例、任务与时间要求、篇目分工、组织领导、稿件要求、经费来源、评审定稿及出书等等。其中编纂体例确定了志书的名称、断限、体裁、结构、时间与任务要求,明确了志书编辑工作的几个阶段。篇目分工明确了搜集资料和编写资料长编由各承编单位完成,入志初稿由各单位供稿人在史志办的指导下共同完成。因为编纂方案是各阶段的重中之重,所以应该提前启步、未雨绸缪,而不是雨后送伞、亡羊补牢。有了编纂规划,就象要盖一栋楼有了图纸一样,各部门可以按照本部门所承担的图纸内容去撰写和提供材料,从而,使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截止到2013年末,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北安农垦志》编纂工作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稳步推进,大部分的史料及大事记整理工作已基本结束。到2014年上半年,完成了130万字的《北安农垦志》初稿工作,经过几轮的修改,2014年11月,已定稿送印刷厂印刷出版。

三、史志工作并不边缘,是靠有为争取有位的一项工作

有人常说,史志部门是一个被边缘化的部门,不仅没有啥权力和地位,而且就连职位也有很多被别的部门领导兼职的,这话一点也不假。有些重要部门不管作为如何,领导都能给予高度重视,自身地位无需争取。但史志工作不行,上级考察领导政绩没有这一项,属于犄角旮旯,在全局中毋庸置疑属于弱势群体。有些领导虽然口头上不敢说不重视,骨子里还是不屑一顾。因此,必须将弱势部门强势做,以有为争有位。一个“争”字,就显得格外重要。如何做到强势,首先,要通过自己的工作来体现其重要,拿农垦北安管理局来讲,自《北安农垦志》编纂工作启动以来,我们以管理局及管理局办公室的名义发的文件和督办通知就不下十几个,面对着一环紧扣一环的要求和督办,机关绝大部门没敢怠慢的,都按照规定送上材料。一小部分部门认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报材料拖拖拉拉,针对这样的部门,我们在请示管局领导后,毫不客气的在全局进行了通报。也许应了那句老话,牵着不走打着倒退,这些部门上到领导下到写材料的人员,全都到史志办来恭恭敬敬的说明情况,那几天,史志办的门槛都快被他们踏破了。经过这么一折腾,史志办的工作可谓是一路绿灯,做什么要求什么再也没有部门敢怠慢的了。另外,在经费争取和服务管局上,我们也做到了,先服务好,再争取经费。今年,农业部有一个生态环评组到北安管理局进行生态局环评和调研,管理局要求史志办把北安管理局基本概况,包括:历史沿革及组成、地理区位、交通状况、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情况、土地(耕地)资源及其利用状况、植被与森林资源、农业资源状况等写清楚说清楚,由于我们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进行了细心的准备,所写所汇报的材料博得了调研组的好评。工作干好了,自然而然领导高兴,领导高兴了什么经费呀人员呀、办公场所等等都很好的得到了解决。目前,史志办除主任办公室外,不仅在机关十分紧张的办公场所中另辟出一个50多平米的办公室,配齐了办公座椅和电脑,而且,还允许聘用三个专职史志编撰人员。除此之外,每年的经费也是按时足额拨到位,使我们可以全身心的进行修志工作。另外,管理局所属的一些农场也靠着自己的工作业绩来争取到自己的位置,拿红色边疆农场来讲,2014年5月,农垦总局确定在该农场召开文化工作现场会,其主要观看的内容就是农场史志办多年来收集整理出的“满达”非物质文化遗产,农场史志办为收集“满达”老照片和知情老照片,先后历时一个月的时间,走访了130多户年老的满族人和达族老人,搜集到了120多张“满达”老照片。对知青的老照片搜集工作也很费周折,联系知青,搜集照片,走访了170多户,联系了60多个知青,搜集了150多张知青老照片。从而,使得这些宝贵的文献资料在“满达”文化现场会上得以展出,受到了与会领导的一致好评。另外,为了准确记录农场发生的大事记,防止把农场的大事记写成回忆录,管理局所属尾山农场史志办于2009年创办了“黑龙江省尾山农场月事”刊物,主要记录上级领导来农场视察工作,农场主要领导参加上级部门会议,上级机关在农场召开的各种会议,在农场重要会议上的讲话。农场召开的工作会议和活动,农场各部门开展工作情况,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在管局以上电视台、报刊发表的新闻稿件等。为农场志的撰写提供依据,为农场领导了解各部门工作情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还为各部门年终工作总结,农场对各部门的目标考核提供了资料。据我了解,农场级的史志部门能办一个和职能有关的刊物,在黑龙江垦区还不多见。目前,该刊物已出版44期,为了保证及时对农场的重要活动进行报道,还出版了特刊,如省领导到农场视察,农场在关键时刻召开的会议,农场主要领导的讲话都是在活动结束的第二天出版特刊。在十八大召开的前夕,总局史志办下发了关于收看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和黑龙江电视台联合制作的新闻宣传片《黑土地的红色足迹》通知。管理局史志办立即将通知下发各农场,各农场积极组织人员观看。尾山农场史志办接到通知后,向农场领导作了汇报,农场主管领导立即作出批示,以农场办公室的名义下发了通知,要求农场各单位、各部门按时组织收看,农场电视台也把通知进行了播发,同时农场要求电视台按时录制,编制专题片,做为农场革命传统教育教材,农场场长看到通知后要求办公室当晚组织收看。农场场长、书记、在家农场领导亲自同机关全体工作人员、各单位管理人员100多人,一同在会议室收看了节目。农场电视台还进行了录制,农场办公室主任、民政局副局长发表了电视同期声,并在场办节目进行播放,还上报了总局、管局电视台。由此可见,农场的场长、书记能够在晚上9点多钟,组织人员集中收看史志办布置的节目,足见他们对史志工作重视的程度。我想,这毋庸置疑是以有为争有位的结果,是不断取得工作业绩所得来的结果。

修志者要有为,有为者修好志。盛世修志,作为史志工作者,赶上了国家快速发展繁荣的大好时机,把这伟大的时代里的人和事,通过我们真实的记录让他传承下去,让当代和后代人去品读、去借鉴、去评说,应该说,这是我们这一代史志工作者的责任所在,同时也是我们的荣幸和福气。

以上是自己在基层史志工作中积累的一些实践和认识,由于从事此项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不妥之处还请专家和同行不吝赐教。

猜你喜欢

北安修志史志
省委史志研究室领导参加黑河市史志工作座谈会并调研指导基层史志工作
红色文化的“北安现象”
“塞北延安”红色文化建设掠影
河东区地方志第二轮编修工作动员大会召开
河北区第二轮修志工作中期推动会召开
浅谈在第二轮修志过程中的实践与认识
2013年河北区二轮修志工作扎实推进实现良好开局
试论北安防护林造林应注意的问题及技术对策
用磁铁治病,由不信到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