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屏山:创新机制 纵深推进精准扶贫

2015-08-12文兴培

中国扶贫 2015年13期
关键词:贫困村贫困户精准

文兴培

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启动以来,四川省屏山县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全县工作大局,牢牢把握“基础扶贫、产业脱贫、造血奔康”的总体要求和工作取向,突出精准扶贫要义,实施整村推进和转移脱贫、产业脱贫、技能脱贫、保障脱贫“一体四翼”,纵深推进“十大扶贫行动”,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4年底,全县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6.8万人减少到3.3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5058元增加到2014年的7288元,地方财政收入从2011年的1.83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4.26亿元。

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启动以来,特别是2014年以来,屏山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等领导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看真贫、真扶贫、扶真贫”要求,再谋划、再部署,强化扶贫攻坚的领导和保障,不断创新机制,纵深推进实施精准扶贫,扎实有力推进扶贫攻坚。

建立健全“三大体系”

狠抓“组织领导、责任落实、目标考核”三大体系建设,确保扶贫工作具体化、责任化、可持续。

一是抓好机构建设。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县长任第一副组长的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稳定和落实专人负责扶贫工作。根据县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设立屏山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为主管全县扶贫和移民工作的县政府工作部门,机关行政编制18名,设社会扶贫股、扶贫规划项目股两个股室,专职扶贫工作人员16人,县本级财政全额保障工作经费,2014年财政单独预算扶贫机构工作经费250.5万元。

二是健全责任体系。组建由县领导任组长的15个扶贫攻坚工作队,按照“县负总责、乡镇主体、部门负责、社会参与、工作到村、扶贫到户”工作要求,建立纵向到村、包户到底的责任体系,整体联动,集中力量抓好扶贫攻坚。扶贫工作队在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由乡镇组织实施,村两委具体落实领导干部和党员包户脱贫工作。抽调15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组成5个督查组,采取每周交账制分片区对乡镇开展扶贫督促检查和协调指导工作。

三是细化目标考核。科学设定考核细项,强化结果导向,注重对定量指标和工作结果认定,弱化定性指标和工作措施考核。以定点帮扶为基础,试行县级部门与乡镇捆绑考核,将县级部门扶贫增收单项目标考核与定点帮扶所在乡镇捆绑,通过县乡捆绑考核,促进县级部门与乡镇之间工作整体推进,协调有序,防止“两张皮”。同时,以“四个一”为要求,加强督查督办,即重点扶贫项目与“十大”扶贫促进行动以牵头县领导和牵头部门为责任主体,每月专题研究一次工作、每月至少出一期会议纪要、每月至少通报批评一次工作滞后的单位、每月向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书面交账或汇报一次,确保扶贫攻坚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变“传统漫灌”为“精确滴灌”

积极探索建立“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管理”一体化新机制。

一是“三比三看九不评”,精准识别对象。各乡镇和县级对口帮扶单位结合2014年扶贫对象建档立卡情况,按照“三比三看九不评”的原则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即比家庭收入、看农户收入来源,比家庭资产、看消费水平,比家庭劳动力、看致贫原因;有两个及以上青壮年劳动力且不是智障或残疾的三年内新建自有住房或在城镇购买有住房或高标准装修现有住房等9种类型之一的,不评定为贫困户。

二是创新“四双”模式,精准分类施策。对扶贫对象做到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实行分类扶持:对思想落后的,“双激励”(正激励、负激励)解放思想想法子;因病致贫的,“双签约”(乡村医生双签约)治病防病拔根子;住房困难的,“双挂钩”(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整合资金建房子;增收乏力的,“双带动”(干部帮带、能人带动)培强能力找票子。

三是坚持“七个到户”,精准政策扶持。举办贫困村三职干部培训会和贫困户户长会,将扶贫及支农惠农的有关政策宣传到户,做到家喻户晓。2014年投入124万元培训村组干部2000余名。切实做到国家惠民助农政策“七个到户”,即贫困户危房改造到户、产业扶贫覆盖到户、教育助学资助到户、卫生扶贫及大病重病救助到户、小额贷款支持到户、财政贴息贴费到户、技能培训及就业促进到户。

推进“十大扶贫促进行动”

在组织行业部门和乡镇推进五大扶贫工程12项重点工作的基础上,屏山县采取分类、分区域推进模式,纵深推进贫困村党建、产业、技能培训、金融、危房改造、卫生、助学等“十大扶贫促进行动”。

一是夯实基础扶贫。统筹推进“一路二水三产业”配套,始终坚持交通先行战略,宜屏快速通道、岷江大桥已全面通车,屏山正融入“宜宾半小时经济圈”。乐宜高速连接线、成贵高铁屏山段建设加快推进,库周交通加快恢复。三年来,建设产业路和通村水泥路520公里,全县80%的村通了水泥路;实施小农水项目新建渠道及管道560.76公里,整治渠道48.25公里,整治山坪塘189口,新建蓄水池678口,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000亩,实现饮水安全农业人口11万人,改造中低产田9.8万亩,实施土地整理项目6个,开发整理土地6.6万亩,新增耕地0.6万亩。

二是壮大特色产业扶贫。突出“两江三带”规划,打造以水果、白魔芋及生态水产为主的金沙江特色产业带,以茶叶、林竹为主的岷江特色产业带,以烤烟、高山蔬菜、生态畜牧为主的高山特色产业带。突出“三色”,倾力打造大乘镇万亩高山蔬菜基地、锦屏镇万亩茶果基地等绿色产业基地,书楼镇万亩晚熟龙眼基地、中太万亩优质烤烟核心示范片区等金色产业基地和中都万亩白魔芋示范基地白色产业基地,实现全县茶园20万亩、果园15万亩、白魔芋5万亩、林竹17万亩。

三是分类实施新村扶贫。在彝族贫困人口居住相对较集中的高寒山区,加快推进清平和屏边2个彝家新寨建设。在老君山下的龙溪乡晒谷坝和丘陵地区的鸭池乡越洪、屏宜等村,实施建设用地土地增减“双挂钩”项目。充分发挥移民后扶、扶贫开发等各类政策叠加效应,在库区书楼镇书楼、新安镇金鸭等村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5个、安置移民 506户。在书楼镇投入移民后扶资金和扶贫连片开发资金7000余万元,改善了库区生产生活条件。

四是开展能力扶贫。选派300名干部到贫困村任职,先后培训2000余名村组干部,组织1400余名村干部和贫困户代表到成都、雅安等发达地区学习考察。2014年技能培训5624人,发放培训合格证书5174本,培训后就业4869人,县内工业园区企业拿出1/3的用工岗位定向招用贫困户,全县劳务输出8.5万人。

五是探索生态扶贫。新发展星级农家乐(渔家乐)50余户,做好金沙海省级湿地公园规划,龙华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镇,加快推进书楼石岗梯田花海、西村生态渔村、宝宁游艇俱乐部等项目建设,成功举办锦屏梨花节、屏山烹饪大赛等节庆活动。

六是实施住房保障扶贫。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整合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补助政策的通知》,通过整合政策叠加,提高补助额度确保每户补助不少于2.5万元,让贫困户建得起新房。仅2014年贫困户危房改建589户。

七是抓好助学扶贫。开展贫困学生表彰引领工作,评选表彰贫困学生勤奋学习之星800名,兑现资金12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300人,资金133.1万元。完成各类学生资助9919人(任务6152人),兑现资金930.578万元。制定出台贫困学生和少数民族激励办法等鼓励政策,贫困户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缀学率趋零,普通高中、职中和大学生比例大幅度提升。

八是实施卫生扶贫。深化实施“县招乡用、身份留人”为主要内容的县乡村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和市县合作办医改革,县财政每年投入100万元健康基金,累计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28万人,新建70个标准化村卫生站,完成乡村医生健康双签约,消除村卫生空白村 103个,引进华西医院等3家民营医院已正式营业,初步实现了贫困户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汇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整合各方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开展扶贫大攻坚,实现部门(单位)联系贫困村全覆盖、驻村工作组蹲点贫困村全覆盖、包户责任人帮扶贫困户全覆盖。

一是加大对上争取扶持力度。2014年全年争取到位市以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968.7万元,社会扶贫资金1084.45万元,扶贫资金刚性投入呈逐年上升趋势。充分利用国土资源部、国家外专局、三峡集团公司等国家、省、市59个定点帮扶单位资源优势,协调项目投资104个,整合各行业部门项目资金21019万元。

二是强化一对一定点帮扶。协调47家省市级部门、落实85个县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口定点帮扶贫困村,直接捐赠帮扶资金和物资折价总额161.83万元,协调项目资金1767.1万元。全县成立78个贫困村驻村工作组,对驻村干部实行单独管理考核,选派驻村干部247人;明确1529名县乡村党员干部,实行“1+1”结对帮扶,帮助今年计划脱贫的1859户(7003人)贫困户实现发展脱贫。

三是多渠道争取社会资助。通过省市新闻媒体“晒贫困”方式,吸引社会各界关心关注贫困群众,献爱心、助扶贫。2013年以来,宜宾燕君公司、宜宾新闻网论坛、宜宾LP联合商会、三峡集团公司等爱心企业和人士纷纷与61户特困户开展结对认帮,根据特困户家庭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分类帮扶,先后捐赠现金和物资折价31. 68万元。

变“九龙治水”为“一龙管水”

按照“多个管道进水、一个笼头出水”的思路,创新建立扶贫项目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

一是建立“捆绑式”扶贫资金整合投入模式。严格“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督促县级各部门对上争取项目资金,对下整合项目实施,力促扶贫大合作、大联动,整合大扶贫资金集中用于贫困村和贫困户,将县级涉农项目资金的40%集中用于贫困村。

二是创新金融扶贫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拔千金”作用。创新推出9大特色金融产品,实现贷款主体全覆盖,积极构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金融机构、保险机制、政府部门”六方合作机制。贫困户在一定额度内实行无抵押贷款;对贫困户建房、覆盖贫困户产业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实行5%的财政贴息政策;建立贷款风险基金制度;新增8个农业保险品种,贫困户参与的给予75%以上的保险缴费补助;充分发挥了财政扶贫资金“四两拨千金”的作用。

三是规范运行程序严格监督管理。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坚持计划管理,做到资金按计划,项目按方案进行实施,强化过程监督、公示公告,增强透明度和社会监督。项目村实行全项目初验、乡镇全项目验收、县抽查验收,县级相关部门若发现项目实施存在问题,则进入问题清单,由县、乡、村三级共同确认,明确问题及整改内容、整改期限,整改后回复销号办结。

猜你喜欢

贫困村贫困户精准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