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老画报钩沉(下)

2015-08-03张田

北京纪事 2015年8期
关键词:良友胡蝶北洋

张田

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中国经历多次战乱,从八国联军进北京,再到清政府的倒台,军阀混战、北伐战争、日本侵略,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但这一时期中国的新闻事业却慢慢发展起来,像《大公报》《申报》《晨报》《京报》等知名新闻大报都在此时喷涌而出。虽然画报这种综合性刊物出现的时间要比新闻类报纸晚,但时事政治与社会热点仍然是其关心的内容。像《上海画报》创刊时,正赶上“五卅惨案”的发生,因此画报对这起惨案进行了跟踪报道,其中刊登的《沪潮中我之历险记》《凄凉之南京路》《学生大游行》和多幅来自现场的图片,引发了社会的热议,激起了市民的爱国之情。在业界有着“北方巨擘”之称的《北洋画报》,也是一份有担当有良心的爱国画报,在1929年5月14日的画报中,一篇名为《青岛日军殴伤学界志恶》的文章中,就向人民发出过这样的呼吁:“噫!日军蔑视华人,惨忍有如是者,国人其猛省乎!”1931年9月18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9月22日其出版的画报内容,均改为黑色印刷以示哀悼国难,由于封面是上周六已经印好无法改色,只能临时用加粗的黑体字写上“国难当头,同胞猛醒!一致对外,救此危亡”!从9月22日到10月13日期间,画报内容均为黑色印刷,并全程跟踪报道了沈阳事变的过程,大量的文字与照片,赤裸裸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暴行。《良友》画报也对国内外的重大新闻事件进行了及时详细的报道,如阿根廷革命的胜利、意阿战争、德法之战、地中海争夺、菲律宾独立、台湾土著的反日运动、汪精卫被刺、北平学生反对华北自治的救国运动和中国抗日战争等。除了国家大事,画报也对一些社会热点进行报道,像《北洋画报》就报道过:清东陵被盗的前后、赛金花现今的生活、中山先生移棂等。而《良友》作为中国当时最时尚的画报,不仅关注了美容美发、着装打扮、气质修养等问题,同时也关注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凄惨生活。在第六十九期(1934年10月15日出版)一篇题为《女人与女人的对比》的文章中,用18幅摄影图片记录了底层妇女艰辛的生活,照片中劳动妇女粗糙的大手、破旧的衣裳,苍老的面容,与那些锦衣玉食的太太、小姐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借此唤起了读者对底层妇女的同情。除了劳动妇女、孤儿、残疾人,灾民也是他们关注的对象。

连年不断的战争使人们变得喜欢及时行乐,因此像歌舞、电影、戏剧、曲艺等娱乐行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戏剧业与电影业的繁荣发展,备受人们的关注。为了吸引更多读者的注意,各大报社相继在画报中增添电影和戏剧的专栏,像《良友》和《北洋画报》都有类似的专栏,这些专栏不仅介绍明星的动态与逸闻,同时也有不少有深度的评论。像《北洋画报》中的“戏剧专刊”,就为今天研究民国时期戏剧发展史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图文资料。民国十九年(1930)5月,《北洋画报》为了纪念戏剧专刊发行一百期,特意举办了评选戏剧界“四大女伶皇后”的活动,消息一经发布就得到了广大戏曲爱好者的热情参与,选票数由开始的几百到后来的上万。但由于参与者太多,截票期只能一推再推,经过一个多月的激烈争夺,最终由胡碧兰(25534票)、孟丽君(21767票)、雪艳琴(20809票)、章遏云(19131票)四大名角胜出。这次“选皇”活动。不仅为报社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知名度,也为研究中国京剧中女伶的嬗变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除了戏剧,人们也非常喜爱电影,从《神女》《狂流》《小城之春》到《罗宾汉》《小妇人》《乱世佳人》,从胡蝶、阮玲玉到玛林·黛德丽(Marlene Dietrch)、凯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urn),画报中都有详细的介绍。这些明星都与画报社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像梅兰芳、马连良、郝寿臣、孟小冬等戏曲名家就经常向《北洋画报》赠送他们的剧照、生活照或书画作品。电影明星胡蝶与《良友》的关系更是深厚,因为胡蝶曾经是《良友》创刊号的封面女郎,随着《良友》的热销,胡蝶也飞入了千家万户。当胡蝶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后,为了报答画报社当初的知遇之恩,也曾多次赠送照片和担当其封面女郎。

以上这些精彩内容只不过是画报众多题材的一小部分,像妇女平等问题和儿童教育问题,也都是画报关注的对象。随着女权意识的觉醒,中国妇女要求平等的呼声越来越大,从民国十六年(1927)到民国十八年(1929)期间,《北洋画报》连载了一个女子新兴三百六十行的漫画栏目,这里有女医生、女画师、女网球家、女裁缝等这些已经被现代女性所熟悉的职业,但在当时这些职业还都只是男人们擅长的领域。儿童作为国家的未来,如何培育出优秀的“接班人”是一件全民关注的大事,《良友》画报就经常举办评选“好儿童”的比赛,还为刊登儿童的可爱照片留了专页。而《北洋画报》于民国廿年(1931)一月八日还创办了“儿童专刊”,这个专刊以“儿童生活及学校生活”为主要内容,同时也顾及了儿童爱玩的天性,不断向小朋友介绍了各式各样的新游戏,如剪纸、放风筝、打雪仗等,即使在春节期间仍不忘向家长提醒儿童放鞭炮时的安全问题。除此之外,儿童卫生及身体素质的培养也是他们关注的重点。为了激励儿童好好学习,画报还推出了自创的新式童谣,朗朗上口,寓教于乐,如“冬日要早起,风儿由他刮,雪儿由他下,千万莫逃学,逃学人笑话”。“早起到学堂,精神百倍强,有个好身体,哪怕天气凉”。

晚清时期,西方近代体育随 “新式学堂”的创办传入中国,像体操、跑步、单双杠、跨栏、拳击等运动才开始出现,但当时这套系统的体育锻炼方法主要面对的是学堂中的学生们。在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后,这套西式体育锻炼方法逐渐由学堂走到社会中去,足球、长跑、游泳、滑冰、自行车等体育运动都受到了国人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参与。从老画报中的大量报道与图片信息就能看出,各种国内外的运动会也占据着画报相当多的版面,像民国二十三年(1934)在菲律宾举办的第十届远东运动会,《良友》和《北洋画报》就派出了随行记者团,进行跟踪报道。这里不但有实况报道还有对运动员的后继采访,被誉为“美人鱼”的游泳名宿杨秀琼在这次运动会中也不负众望,获得了女子50米自由游、100米自由游、100米仰泳及200米接力赛团体冠军。她不仅创造了全国新纪录,同时还打破了远东运动会上的最高纪录。年轻健美的杨秀琼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在1934年第99期的《良友》中与宋美龄、胡蝶、丁玲等人一起被评为“十大标准女性”。

《良友》与《北洋画报》这一南一北两大画报,详细地记录了民国时期中国的发展与变化,贫穷与富有,繁华与落寞,落后与进步,交织裹挟在一起,这就是民国时期人们真实生活的写照,老画报将它们如实记录下来。在这场民国的“穿越”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也对普通百姓的生活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就像狄更斯在《双城记》里所说的那样“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文化和思想上的进步虽然不能阻止政治上的腐败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不断追求,最终让中国走出了泥潭,成为了东方的巨人。

(编辑·韩旭)

hanxu716@126.com

猜你喜欢

良友胡蝶北洋
松树与玫瑰花
成长中的陪伴
你有病吗
胡蝶飞:面对乙肝病毒,乙肝感染育龄期女性该怎么做?
媒体视野下的清末宣讲所——以《北洋官报》为中心
L'examen dans l'antiquitéet de nos jours
聚天下良友 琢百世美玉
北洋外交部鲁乔奇(L.Giorgi)档案纪要
用《良友》来修复记忆
北洋六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