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驾驶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其理论解释

2015-08-03高晶晶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年5期
关键词:驾驶员理论因素

高晶晶

摘要:随着汽车的普及,驾驶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而驾驶中人的因素则成为影响驾驶安全的主要因素。唤醒理论认为,这些因素能使驾驶员处于最佳唤醒水平,有利于保持驾驶警觉;而分心假说则认为,这些因素会增加驾驶员的认知负荷,分散其注意,威胁驾驶安全;自我调节理论则强调驾驶员自身的能动作用,通过心理努力的补偿加工,在诸多因素间找到动态的平衡,使驾驶行为维持在满意的水平。

关键词:驾驶安全;唤醒理论;分心假说;自我调节理论分类号B849

1前言:

随着工业文明的进步,汽车作为人们的代步工具开始普及,而驾驶安全也成为大家广泛关注的焦点。影响驾驶安全的因素有很多,西方研究者就曾从人因学(Human Factor)的角度,对驾驶行为中人的因素如何影响驾驶行为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如长时间的疲劳驾驶以及驾驶过程中接打手机、听音乐或与乘车人员聊天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从而影响驾驶安全(杨萌,王剑桥,夏裕祁,杨帆,张学民,2011)。这些因素就像一把双刃剑,它们在给驾驶员带来乐趣的同时,也威胁着驾驶安全(Dibben & Williamson,2007; 马锦飞,高远,邱欢,董悦,琚芳艳,2014)。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影响驾驶安全的因素进行了理论解释。

2唤醒理论

唤醒理论(arousal theory)认为:我们在完成绝大多数任务的时候都需要一定程度的唤醒水平,当个体处于最佳唤醒水平时,行为绩效最好;过低或过度唤醒时行为绩效最差(Yerkes & Dodson,1908)。在驾驶行为中也不例外,一定程度的“唤醒”可以帮助驾驶员改善情绪,提升意识活跃水平,从而有利于维持驾驶警觉,提高驾驶安全(Dibben & Williamson,2007;马锦飞,常若松,陈晓晨,孙龙,2014)。Brown最早在1965年的时候就证明,音乐有利于驾驶员维持最佳情绪唤醒水平。国外的一些实证研究也表明,音乐是对抗单调路况、保持驾驶警觉并预防驾驶疲劳的有效手段(Cummings et al.,2001;Oron-Gilad,Ronen, & Shinar, 2008),舒缓的音乐可以有效缓解压力(Lai et al.,2008),较为流畅而快速的节奏和适度的高音通常会令人感到愉悦和兴奋,并通过激发唤醒,使驾驶员保持清醒,提高驾驶安全(Ilie & Thompson,2006)。之后很多的研究者在研究中也都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即驾驶过程中适度的“唤醒”对于驾驶员集中注意力、保持清醒警觉是十分重要的(杨萌等,2011; 陈晓晨,马锦飞,窦广波,张士兵,2013; 马锦飞,高远,邱欢,董悦,琚芳艳,2014)。

但是,唤醒理论却忽略了,在长时间的单调情境中驾驶会产生疲劳,同样在长时间复杂的情境中驾驶也会产生疲劳(Thiffault & Bergeron,2003)。虽然,长时间的疲劳驾驶中通过欣赏音乐或是聊天可以有效缓解驾驶员焦躁、烦闷的情绪(Williamson,2008),但过分依赖这种外部刺激的“唤醒”会对驾驶员的自我监控造成威胁。同时,唤醒理论也淡化了注意资源被音乐、聊天语言等外部刺激过度占用和消耗的分心风险(Oron-Gilad & Shinar,2000; Stevens & Minton,2001; Furnham & Strbac,2002),将会增加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3分心假说

分心假说认为,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双重任务的顺利进行主要取决于认知资源的需求是否超过中枢执行系统的资源限制,若资源不够,任务之间就会不可避免地相互干扰,引发分心(Kahneman & Tversky,1973)。所谓的驾驶员分心就是指驾驶员的注意从首要驾驶任务自发或无意识地偏离到次要任务(比如,听音乐、聊天或接打电话等),这些次要任务会增加驾驶员的心理负荷,干扰其警觉注意,从而降低驾驶员对环境的认知能力、决策的正确性及表现绩效等(Young,Regan,& Hammer,2007)。Brodsky 和Kizner (2012)的研究表明,驾驶员的认知效率受音色、强度、节奏等音乐复杂性的影响。较低强度的音乐可以拓宽视觉注意广度,高强度的音乐则会缩窄注意广度;而快节奏的音乐使心律加快,更容易犯错误(Beh & Hirst,1999; Brodsky,2002)。除此之外,在驾驶过程中,接打手机被认为是最为严重的驾驶分心行为,极大地造成驾驶绩效的下降,增大事故发生的概率(周荣刚,2014)。

当驾驶员沉浸在那些次要任务中时,情绪唤醒度的增强也导致了认知负荷的增加,所占用的注意资源也就越多,此时注意力的偏离就会使驾驶活动受到强烈干扰,从而忽略潜在的危险,对安全产生威胁(Konstantopoulos,Chapman,& Crundall,2010; Savage, Potter, & Tatler,2013; 孙龙,常若松,高远,马伶,2014)。因此,分心假说认为,驾驶活动中,这些人的因素所诱发的任务情境会导致驾驶员信息加工资源紧张,威胁驾驶安全。

虽然,唤醒理论和分心假说对于驾驶安全的论述各有所长,但都只是从客观层面进行了论述,而且多把驾驶员看作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和加工者,其实驾驶员可以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调节,通过战略层、策略层和操作层等多种方式调整驾驶行为或分心行为以保证安全驾驶(Hilbert,2011; 周荣刚,2014)。

4自我调节理论

自我调节理论强调,为了使首要任务的绩效始终维持在“满意水平”,个体会持续地调控自己的注意和心理努力。驾驶员的自我调节源于驾驶中的分心行为,是工作负荷实时动态平衡的关键(Robert & Hockey,1997)。心理努力是一个补偿加工的过程,是个体为保障所做的工作能够处于最佳状态而进行的心理或生理状态的调节过程,它与注意有很强的联系,任务的注意要求量越高,个体付出的心理努力也就越大(马锦飞,常若松,陈晓晨,孙龙,2014)。

当有次要任务或是分心物竞争并消耗认知资源时,个体需要付出更多的心理努力,才能够满足首要任务的资源需求。这是一个积极的控制过程,需要心理努力来管理认知资源。人们通过权衡目标的重要性、任务难度及意义等来调控心理努力的方向;同时,也可以利用认知资源的剩余反馈来监控自己的任务表现,尽力优化资源分配,顺利完成当前的任务(Robert & Hockey,1997)。一些研究表明,当车内音乐产生干扰时,驾驶员会积极采取“操作补偿策略”(比如调低音量、改变车速等)或是“认知补偿策略”(比如“充耳不闻”等)来调整认知资源的分配,以减少次要任务要求(Strayer & Drews,2004; Young,Regan,& Hammer,2007; ünal, Steg, & Epstude,2012)。这种补偿策略同样适用于分心程度最高的手机使用行为,不同的驾驶者会从战略、策略和操作层面去调整分心行为,这种自我调节既包括不使用手机、减速或是缩短通话时间等(Young, Regan, & Lee,2009; Zhou, Rau, Zhang, & Zhuang,2012)。

自我调节理论向我们揭示了很重要的一点,即驾驶员自身积极主动的调节是十分必要的,通过采取一些自我调整措施来补偿听音乐、接打电话或是聊天等行为对驾驶绩效的负面影响,随时转移注意、抑制干扰,就能够维持良好的驾驶绩效(ünal,Platteel,Steg,& Epstude,2013; 马锦飞,常若松,陈晓晨,孙龙,2014)。

5小结

由上述不同理论假说对影响驾驶安全的一些人的因素的论述,可以总结出以下三点。

第一,一些驾驶行为之外的次要任务,尤其是听音乐,能够有效调节驾驶员的情绪,保持驾驶警觉,特别是针对较长时间单调枯燥的路况,但需要注意的是,唤醒一定要适度,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增加事故风险。

第二,在驾驶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减少枯燥引起的驾驶疲劳、唤醒驾驶员的兴奋性外,驾驶员应尽量避免驾驶过程中任何可能增加额外认知负荷的任务,包括接打电话、聊天、听音乐等,从而减少安全隐患。

第三,驾驶员应积极主动地运用自我调控策略来应对外部刺激,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注意和心理努力,使工作负荷处于动态平衡,使首要任务能够按照要求顺利完成,这样会大大减少其他一些次要任务的干扰,提高驾驶绩效,保障驾驶安全。

猜你喜欢

驾驶员理论因素
基于高速公路的驾驶员换道意图识别
坚持理论创新
驾驶员安全带识别方法综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解石三大因素
起步前环顾四周是车辆驾驶员的义务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王牌驾驶员”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