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视阈下产城一体化对策研究

2015-07-31彭明唱

中国经贸导刊 2015年17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效应对策

摘要:近年来,徐州积极实施产城一体化战略,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与此同时,全市的产城一体化建设还存在相对滞后、产业集聚较弱、产业对农业转移人口带动不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等突出问题。推进徐州产城一体化,应从保障机制、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优化小城镇产业布局、完善商圈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采取重点举措。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产城一体化 效应 对策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九个方面总结了新常态,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正式步入“新常态”。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决定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能否继续保持健康发展的主要支撑点。因此深入研究新常态下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和推进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产城互动研究进展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形势下,如何在实践层面推进产城一体化建设既是一个系统化的协调性工程,也是一个需要深入细化、综合推进的结构型设计。国外对产城互动相关性研究较早,上世纪中叶,发展经济学代表人物缪尔达尔(Myrdal)和赫斯曼(Hirschman)、佩鲁(Perroux)等人就提出了产业聚集与城镇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循环累积效应。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经济地理学派代表人物克鲁格曼(Krugman)、维纳尔布斯(Venables)和藤田昌久(Fujita)等人提出的“迁移驱动模型”和“投入——产出联系驱动模型”对理解产业集聚和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经济学家米尔斯(Mills)和汉密尔顿(Hamilton)提出的“城市形成模型”较好地描述了产业集聚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其基本观点为:产业的区位选择和集聚过程是城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国内学术界对于产城互动的研究始于本世纪初。潘云鹤、史晋川(2001)在对浙江省城镇化进行研究时,较早提出了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侯守礼、张炳申和李铁立等人(2003)分别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指出了基于产业集聚的发展战略能够促进城镇质量的不断提高,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了产业加速集聚;仇保兴(2004)分析企业集聚,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产业集聚是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的途径之一。马春晖(2005)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城市圈为背景,阐述了产业集聚对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产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发展具有直接明显的作用。吴福象、沈浩平(2013)则以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为例,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探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以人力资本为代表的创新要素的空间集聚与城市群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徐州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的相关性分析

(一)徐州市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的效应分析

城镇化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根据克拉克定理,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的城镇化效应,主要有三个阶段性过程:一是农业人口在空间上转化为城镇人口;二是非农产业的发展,表现为区域非农业化率逐步提高;三是通常工业比农业、商业比工业的利润多得多,劳动力必然由农转工,再由工转商,农业人口减少,城市非农产业人口增多。因此,随着非农产业的发展,会进一步的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会提高。通过对徐州2008—2013年的城镇人口数量与产业生产总值进行简单的散列点分析(图1),可以发现徐州城镇人口与产业生产总值具有一定的线性关系,具备进一步通过产业数据和城镇人口的变化来分析徐州产城一体化的现状。

在散点图形的基础上,根据线性回归分析基本原理,研究建立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由于当前城镇化率的统计方式通常用年末城镇常住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反映农业人口向城镇聚集的过程和聚集程度,因此,城镇化的效用主要体现在城镇人口的增长上,而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次产业的产值增长。因此,规范的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的方程可以确定为:Y=α+βX,其中Y值表示城镇人口的变化值,α为常数,β为方程弹性,表示产业产值增长的城镇人口增长的效用度规范回归原理显示,而实际数值指标难以反映出数量上的变动关系,原因是计算出的值一般波动性不大,由于产业总产值与城镇人口的增加值之间为指数非完全线性关系,所以研究对方程两边取对数,形成的回归方程lnY'=α+βlnX't,t-5+δ,其中增加δ为随机误差,χ值采用t至t-5的方式,主要原因是有关徐州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主要时期是从2003年开始的,因此,t值采用向前5年数据,分别选取了十一五的后两年、十二五前三年的产业发展变化,有利于分析徐州“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的5年产业产值与城镇人口变化的线性关系(表1)。

经过线性回归分析,从2012年起分析数据R2值均达到0.95以上,ANOVA方差分析中回归残差总计 Sig值均为0.000a,表示回归拟合度较高,表明产业总产值的增长与城镇人口的增长存在一定线性关系。

(二)徐州市三次产业在产业生产总值份额影响分析

同理,三次产业作为产业总产值的构成,根据配第—克拉克(Colin Clark)的经济学推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研究同样采取了t至t-5的三元线性分析,采用lnY'=α+ΣβilnΧ'i,t,t-5进行回归分析,研究 5年来三次产业在产业产值中的贡献值变化,其中i表示产业部门。

经过回归分析,发现徐州第一产业在产业生产总值中的影响份额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而逐渐的降低(表2),从1.984减少到0.985,而第二产业的影响份额基本没变,主要原因是徐州的经济支柱还是以重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发展模式。而第三产业的影响份额在2008年至2011年期间,份额有所上升,但随后的2012年和2013年影响份额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全球大背景下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对服务业产生了连锁效应,导致近两年徐州市的第三产业增速不是太明显。目前徐州的第三产业仍存在滞后的局面,没有形成有效的规模效应,加上劳务报酬偏低,因此不能有效吸纳徐州地区的农业转移人口,对徐州市的城镇化拉动不是非常明显。徐州当前要做的还是积极培育第三产业,发挥区域商贸物流的优势、构建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加强徐州的“龙头企业”、“拳头产品”、“三重一大”等项目建设,同时通过整合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对于提升徐州城镇化发展水平具有很强带动作用。

三、推进徐州产城一体化的对策

(一)强化统筹配套,完善保障机制建设

推进产城融合需要对现有的城镇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其中涉及到生活设施、交通配套等各个方面。这种规划本身应该是多层次、综合性的,要满足综合需求。目前徐州的不少地区在建设新城区,新区的管理委员会的行政管理权限仅仅局限在产业发展方面,而在社会管理方面,如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管理工作还是归属老城区相关管理部门,就造成了这些新城区在引进人才时往往还要跟老城区相关管理部门去衔接,因此应该尝试在管理体制上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创新要素的交流也需要在老城区和新区之间以及新区内部顺畅进行。

(二)科学规划,做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当前徐州市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应围绕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八大中心”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优化发展,有助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的承载力、辐射力和影响力。首先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抓好产业规划编制和重点企业培育等工作,着力做好产业招商引资等工作,重点园区和产业项目的规划建设工作,真正凝聚起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其次要科学做好产业规划布局,进一步深化完善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规划,强化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商圈规划的对接,坚持区域集中、企业集群、产业集聚,高起点推进集聚区建设,为现代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其次要进一步明确服务业集聚区功能定位。要围绕城市建设格局和产业发展现状,突出产业鲜明特色,明确各个服务业集聚区的功能定位,加快构建错位竞争、共同发展服务业布局。同时还要抓好在建产业项目的推进,力争产业项目建设上实现更大突破,以产业项目建设新成效带动服务业扩容提质、提档升级。

(三)完善中小城镇的产业布局

当前徐州市各级部门可以根据其自身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城镇产业体系。目前徐州基本形成了以徐州特大型区域中心城市为龙头、5个中等城市为骨干、30个重点中心镇和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要加大开发开放力度,健全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提升要素集聚、科技创新、高端服务能力,发挥规模效应和带动效应。东陇海沿线重要节点城镇要完善相应的功能,壮大经济实力,加强协作对接,实现集约发展、联动发展、互补发展。坚持以徐州市区经济带为中心,推进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向周边县域转移,加强与周边城镇基础设施连接和公共服务共享,推进中心城区功能向1小时交通圈地区扩散,培育形成通勤高效、一体发展的都市圈。还要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而徐州目前小城镇吸收转移劳动力能力较弱。因此要按照控制数量、提高质量,节约用地、体现特色的要求,推动小城镇发展与自身区域内中等城市的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

(四)积极推进商圈建设,加快产业互动融合

商圈是商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直接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商业发达程度和经济竞争力。首先要健全完善徐州市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积极推进核心区商业中心功能性项目建设;健全完善城市商业体系;推进农村微商圈建设。特别是要快速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物流配送,推进现代物流业和商贸业融合发展以及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其次要加速产业互动融合发展。一是要促进农业与商贸流通业互动发展,实现徐州市品牌农产品区域自由流动;二是要促进文化产业与商贸流通业互动发展,逐步把徐州市打造成为区域文化消费中心;三是要积极地促进旅游业与商贸流通业互动发展,加强区域交流合作,打造区域共同旅游目的地,进而扩大徐州影响力和辐射力。

(五)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产城一体化的落脚点

在加快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的发展理念。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第一追求,作为产城一体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要转变发展模式,坚持可持续战略。要改变目前徐州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坚持边发展边治理的思路,以在不过度消耗和损害能源的基础上,在社会需求、环境健康和经济繁荣之间寻找平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政府层面要积极采取大量节能、节水、环保的生态措施。其次要树立起能够让全社会遵守的环保法规诚信机制。第三还要在徐州市各级政府中选取一定数量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并对这些先行示范区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力争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取得突破,形成符合徐州实际、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模式。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产城一体化理念,以产业发展吸纳农业转移人口为主轴,从实证的角度重点探索徐州市产业与城镇化互动问题,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徐州新型城镇化和提高徐州城镇质量做引导。

参考文献:

[1]张占斌.经济新常态下城镇化的转型[N]. 中国网,2014—11—2

[2]陈思宇.新型城镇化视角下产城互动机制研究[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4(1):88—92

[3]刘刚.产业发展及结构优化进程中城镇化效应研究[J].改革发展,2013(2):13—14,35

[4]江苏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5]丁德章,丁丽.新型城镇化内涵刍议及政策取向[J].华东经济管理,2014(1):160—163

[6]王一鸣.培育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J].新金融,2014(9):4—6

[7]段进军.江苏城镇化转型与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25—36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苏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研究”(项目编号:2014SJD461)阶段性成果〕

(彭明唱,1977年生,江苏徐州人,徐州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城镇化)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效应对策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诊错因 知对策
懒马效应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