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教师学术失范的个人和环境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多学校调查的实证研究

2015-07-31张英丽

复旦教育论坛 2015年3期
关键词:环境因素不端意图

张英丽

(河南师范大学 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随着人们对社会整体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诚信缺失的忧虑日渐增加,大学教师学术失范持续受到高度关注。 尽管学术界对此称谓不一①,但一致的观点是失范普遍程度有加剧之势,已成为“ 21世纪重要的全球性挑战”[1],“ 严重到了让人触目惊心、痛心疾首的程度”[2]。 尽管学界公认大学教师学术失范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社会现象,然而,究竟哪些因素对其产生影响? 哪些因素的影响相对更大? 我们对此所知有限。 鉴于此,本研究利用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探讨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对大学教师学术失范的影响及其相对重要性,以期为有效防治学术失范提供参考。

一、研究假设与模型设计

(一)研究假设

1.个人因素与大学教师学术失范

国外研究中,许多因素被假定为有助于科学不端行为的发生。 个人层面的因素有晋升和获得终身教职的压力、研究者间的竞争、获得承认的需要、增加经济收益的期望、个人和职业责任的冲突[3]。 有研究认为,追求声望、缺乏道德判断、不诚实、不能胜任、懒惰和精神疾病可能是助长不端行为的个人因素[4]。 里斯等提出,科研人员为得到聘用和提升,为发表更多文章及获得更多认可是导致学术不端窘境的根源[5]。 也有研究认为,科研人员在申请经费、发表论文、就业机会、岗位升迁、工资待遇、同事竞争等方面所面临日益增长的巨大压力均是科研不端的诱因[6]。 布莱恩等人对科学家组织公平感知与不端行为关系的研究表明,当科学家认为他们受到不公平对待时,他们更有可能以违背科学诚信的方式行事[7]。

国内学者所关注的个人因素主要有规范了解、不公平感和压力等。 研究发现,个人压力对成果内容型不端和社会关系型不端均存在正向影响力[8],竞争压力、科研收益、科研资金的规范使用、科研能力均对科研诚信行为具有影响[9]。 常亚平、蒋音播的研究表明,教学工作压力、科研考核压力、个人对相关规范的了解、获得更高职称的压力对学术不端行为具有显著影响[5]。 徐灵等人发现,挑战性压力和阻断性压力对学术不端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阻断性压力更容易引发学术不端[10]。由此,我们发现最高学位、学术成就、所属学科、失范可接受性、规范有效性认知、压力感和不公平感与被调查者的失范意图间具有关系,为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失范与最高学位呈负相关。

假设2:失范与学术成就呈负相关。

假设3:失范与所属学科显著相关。

假设4:失范与失范可接受性呈正相关。

假设5:失范与规范有效性呈负相关。

假设6:失范与压力感呈正相关。

假设7:失范与不公平感呈正相关。

2.环境因素与大学教师学术失范

国外学者所关注的环境因素有机构道德氛围、监督程度、显性或隐性规则及相关的惩罚和奖励、资源获取和持续培训[3]。 有研究将可能助长不端行为的环境因素归纳为:“ 不发表就灭亡” 的制度、 对研究资金的要求、扭曲的报酬结构、混乱的工作环境、缺乏监督和工作负担过重[4]。 研究发现,监督失败[11]、学术风气[12]、院系环境[13]与学术不端显著相关。 有研究关注到单位保护主义的影响,指出“ 科研不端行为在披露的过程中,都曾受到当事人单位的庇护和掩盖,科研机构似乎有种‘ 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6]。 国内研究者更强调环境和教育因素等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学术失范源于现行奖励体制过于依赖“ 学术成就”数量,违背学术和道德行为准则所受惩罚很轻甚至不受惩罚[14]。 常亚平等人发现,学校内部监督健全度、组织内学术道德风气对学术不端行为具有显著影响[15]。 很多研究将大学教师学术失范归咎于长期缺乏学术规范和严谨学风训练[16]、道德教育缺位[17]、学术规范养成教育不够[18]、监督和惩戒制度的不完善[19]。

依据威慑理论,如果做坏事的人意识到他们可能被抓,那么不端行为将会得到阻止;不端行为后果严重程度增加会减少此类行为发生率。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通过观察他人而习得大多数行为,社会学习也部分地通过传递重要他人有可能赞同或不赞同的行为的信息而进行。 那么,大学教师的失范行为是否也受社会学习的影响? 同事对失范行为的态度是否影响大学教师对失范行为的选择?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同事失范行为、被举报可能性、同事不赞同、惩罚严厉性、规范教育、诚信氛围和学校容忍度与被调查者的失范意图间具有关系,为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8:失范与同事失范行为呈正相关。

假设9:失范与被举报可能性呈负相关。

假设10:失范与同事不赞同呈负相关。

假设12:失范与规范教育呈负相关。

假设13:失范与诚信氛围呈负相关。

假设14:失范与学校容忍度呈正相关。

(二)模型设计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计划的结果,行为由行为意图引发,而行为意图引发行为发生的几率则受多种因素影响。 大学教师学术失范行为同样由失范意图所引发,失范意图是否引致实际的失范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和环境方面多种因素的作用。 基于此,本研究以大学教师学术失范意图作为因变量,考察规范教育、管理监督、失范惩罚等因素对失范意图的影响,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大学教师学术失范个人、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模型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工具与研究对象

调查采用自编的《 大学教师学术失范调查问卷》,以普通公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方便加随机的取样方式,在20个省(市)的62所学校进行②。调查于2014年5-7月进行,共发放问卷35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21份,有效回收率为86.3%。 调查对象中:女教师占46.7%;35岁及以下占42.0%,36-45岁占37.9%,46-55岁占17.1%,56岁及以上占2.9%;学士占8.3%,硕士占45.1%,博士占45.0%,其他占1.6%;初级职称占8.4%,中级职称占40.1%,副高级职称占34.5%,正高级职称占12.5%,未定职称占4.5%;人文社科占36.7%,理工农等学科占63.3%。

(二)变量定义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的因变量是大学教师学术失范意图,采用情境故事法进行测量:就科学研究领域较为普遍存在的抄袭、篡改数据、不当署名设计出3个假想故事,请被调查者判断故事中主人公的行为选择,以此来测量被调查者的失范意图。 采用Likert 5点量表测量,1表示“ 肯定不做”,5表示“ 肯定做”。 对这3个测量题项进行的信度检验显示,其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79。分析中取这3个题项之和,得分越高,意味着失范意图越明显。

自变量是与失范相关的个人、环境因素。 个人因素包括:(1)最高学位(学士=1、硕士=2、博士=3);(2)学术成就,用职称来表征(初级=1、中级=2、副高级=3、正高级=4);(3)所属学科(人文社科=1、理工农等=2);(4)失范可接受性,得分越高,表示对失范行为的接受程度越高;(5)规范有效性认知,得分越高即认为规范的有效性越强;(6)压力感(经济压力、科研考核压力、教学工作压力、获得更高学位的压力、获得更高职称的压力),得分越高就意味着压力越大;(7)不公平感(学术资源配置不公平感、分配不公平感),得分越高表明不公平感越强。 环境因素有:(8) 同事失范行为(11种),得分越高表明同事的失范行为就越多;(9)被举报可能性, 得分越高意味着被举报的可能性越大;(10)同事不赞同,得分越高就表明同事对失范行为越是不赞同;(11)惩罚严厉性,得分越高就表示对失范的惩罚越严厉;(12)规范教育(本科阶段学习相关学术规范、研究生阶段学习相关学术规范、听有关学术规范的讲座、 单位组织学习学术规范和教师职业道德),得分越高意味着所接受的规范教育越充分;(13)诚信氛围,得分越高就表明诚信氛围越好;(14)学校容忍度,得分越高表明学校对失范的容忍度越高。

APP面向社会大众,需满足各种手机终端的需求,一方面要保证客户的体验度,另一方面要满足开发的便捷性和后期维护更新的及时性[3]。通过统一的用户界面实现跨平台的架构设计(见图6)。

三、研究发现

表1是本研究所涉及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内部一致性α系数和相关系数。 失范意图与最高学位、所属学科、规范有效性、压力感、不公平感、同事失范行为、举报可能性、同事不赞同、惩罚严厉性、规范教育、诚信氛围、学校容忍度显著相关(P<0.01),失范意图与学术成就、失范可接受性的相关性在本研究中没有得到印证。 因而,在P<0.01的水平下,除学术成就与失范意图的负相关关系、失范可接受性与失范意图的正相关关系没有得到印证外,本研究其他所有的假设关系都是显著的。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但相关性均为低度,本研究样本量较大可能是统计显著而相关系数较小的原因之一。

为更深入地探究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对失范意图的相对影响,本研究进一步采用多元回归分析。 表2是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之一,个人因素作为一组解释变量首先进入回归方程,然后使用逐步筛选策略以确定哪些环境因素能够解释个人因素所不能解释的变异。 如表2所示,个人因素解释了失范意图总变异的18.6%,5个环境因素(同事失范行为、学校容忍度、规范教育、同事不赞同、诚信氛围)在P<0.05的条件下进入逐步筛选并解释了失范意图总变异的10.7%。 个人因素中,规范有效性认知对失范意图的影响最大,其余依次是最高学位、不公平感、所属学科、失范可接受性、学术成就和压力感。 环境因素中,同事失范行为对失范意图影响最大,其余依次是学校容忍度、规范教育、同事不赞同和诚信氛围。

表1 个人、环境因素与失范意图的相关分析

表3显示的是环境因素作为一组解释变量首先进入, 然后个人因素采用逐步筛选策略进入回归方程的分析结果。 环境因素解释了失范意图总变异的25.9%,4个个人因素(规范有效性认知、最高学位、所属学科、不公平感)在P<0.05的条件下进入逐步筛选,但仅解释了失范意图总变异的3.5%。 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共解释了失范意图变异的29.4%。 环境因素中,同事失范行为对失范意图的影响最大,其余依次是规范教育、学校容忍度、同事不赞同、诚信氛围、被举报可能性、惩罚严厉性。 个人因素中, 规范有效性认知对失范意图影响最大,其余依次是最高学位、所属学科和不公平感。

四、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支持大学教师学术失范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观点。 整体上,本研究结果和既有研究相一致,本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探讨了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对大学教师学术失范的相对影响。

表2 控制个人因素(强制)条件下环境因素与失范意图的回归分析结果(逐步)

第一,从环境因素来看,本研究中的7个环境因素均与失范意图显著相关,其中同事失范行为、学校容忍度、规范教育、同事不赞同、诚信氛围影响最为有力。 认为同事有较多失范行为、学校会袒护失范行为的被调查者的失范意图更加明显,接受了更为充分规范教育的被调查者的失范意图相对较弱,当被调查者感觉到周围同事不赞同失范行为时他们的失范意图相对更弱。 被举报可能性、惩罚严厉性与失范意图虽然具有统计意义上的相关性,但并未被纳入个人因素首先进入的回归方程,在环境因素首先进入的回归方程中也不具有显著性。

表3 控制环境因素(强制)条件下个人因素与失范意图的回归分析结果(逐步)

第二,就个人因素而言,规范有效性认知、不公平感对失范意图的影响最为有力,规范的有效性越强,被调查者的失范意图就越微弱;不公平感越强,被调查者的失范意图就越明显。 最高学位、所属学科与失范意图相关且对其具有影响,相比较而言,低级学位获得者、人文社科领域教师的失范意图更为明显。 学术成就、失范可接受性与失范意图之间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相关性。 压力感与失范意图具有统计意义上的相关性,但并未被纳入环境因素首先进入的回归方程, 在个人因素首先进入的回归方程中也不具有显著性。

第三,从个人、环境因素的相对影响来看,当环境因素首先进入分层回归分析时,它们解释了失范意图总变异的25.9%;即使个人因素首先进入,环境因素依然解释了总变异的10.7%。 这意味着与个人因素相比,环境因素对失范意图的影响相对更大一些。

本研究证实环境因素尤其是同事失范行为、同事不赞同、诚信氛围对失范意图具有重要影响,这说明社会学习理论也适用于解释大学教师学术失范。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通过对环境中可信他人的观察而学习并改变自己的行为,社会学习也通过传递重要他人有可能赞同或不赞同某种行为的信息而进行。 本研究中大学教师的重要他人是周围同事,他们观察同事的行为,了解或猜测同事赞同/不赞同哪些行为。 研究结果也证实那些认为同事有更多失范行为、同事赞同失范行为的被调查者的失范意图更明显。

尽管个人因素只解释了失范意图总变异中的较小部分,但这些发现依然具有价值。 与以往研究相一致, 本研究证实不公平感较强者的失范意图比较明显;而那些对规范有效性评价比较高的人的失范意图相对较弱;较低学位获得者和人文学科教师的失范意图相对更明显,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两者所接受学科规训和规范教育程度的不同。 尽管这些因素在本研究中均被作为个人因素,但学校也有可能采取措施对这些因素进行干预。

最后,本研究中所有变量仅解释了失范意图总变异的29%, 很显然还有其他一些影响学术失范的重要因素没有被纳入本研究模型之中。

本研究发现给予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加强规范教育,加大规范执行力度。 国外研究中,“ 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区分有意的失范行为和由于疏忽或因不了解学术规范而无意中犯下的错误”[20],后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术规范教育缺失或不足造成的。 我们不能期望大学教师自觉花费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学习相关规范,而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将规范有效地传递给他们,让教师明确了解对其学术行为的期望。 另一方面,规范能否得到有效执行也很重要,“ 零容忍”、“ 一票否决”、“ 严惩不贷”不能仅仅停留于领导讲话和政策文本中,而是要落实到规范执行过程中。 如果规范仅仅是制定出来做个装饰、摆摆样子,或执行中存在各种打折或者失真现象,就会让被规范者产生规范无效的感觉,导致其无视规范进而公然违背规范。

第二,创建道德共同体,营造诚信学术氛围。 道德共同体和学术诚信氛围对于预防失范的重要意义已得到国内外学界一致认同,对于大学而言,除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以有效规范教师的学术活动,向教师表明所倡导的行为和所禁止的行为之外,更重要的是致力于营造学术诚信的良好氛围和培育诚信、负责的学术文化,使大学全体成员,从教师到学生、从研究人员到行政人员都意识到并恪守诚信准则。 大学自身也应成为恪守诚信准则的榜样,尤其是对于校内出现的不诚信行为应立场鲜明地加以谴责和惩治。 此外,失范治理不能简单地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广大教师必须参与其中,要使学术失范成为一种难以得到同事理解和赞同的行为。

第三,应重视前期预防和后期补救,而不能仅寄希望于加大处罚力度。 本研究发现惩罚严厉性虽与失范意图具有统计意义上的相关性,但对失范意图却没有显著预测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依靠加大处罚力度难以有效防治失范,最为根本的还是要加强前期预防。 国外也有学者认为,“ 现在还没有一种能绝对防止舞弊发生,又能保证整个科学机器正常运转的办法。但是查出舞弊远不如预防它重要”[21]。同时,后期采取各种补救措施也很重要,对于因为不了解规范而触犯规范者、程度和情节轻微的失范者、造成影响和后果较为轻微的失范者, 要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如强制学习相关规范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宣传,其目的在于使其了解并内化相关规范,在以后的职业行为中自觉恪守相关规范。

注释

①西方学者使用的术语有:academicmisconduct,researchmisconduct,scientificmisconduct,professionalwrongdong。 国内学者使用的术语有学术失范、学术道德失范、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科研不端、科研越轨、学术越轨等。 本研究对这一概念不做严格界定,涉及到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时,沿用作者在原文中的表述。

②湖北6所,北京、江苏和新疆均5所,广东4所,浙江和上海均3所,河北、陕西、天津均2所,江西、重庆、山东、云南、山西、四川、黑龙江、广西、海南均1所,河南16所,共计62所。

[1]FARTHINTM JG.Researchmisconduct:Agrandglobalchallenge for the 21st Century [J].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2014,29(3):422-427.

[2]杨玉圣,张晓凌.杞人之忧 忧怀天下——关于学界不正之风与学术腐败的对话[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4):8.

[3]PRYOR E R,HABERMANN B,BROOME M E.Scientific misconductfromtheperspectiveofresearchcoordinators:anational survey[J].JournalofMeidicalEthics,2007,33(6):365.

[4]REDMANBK,MERZJF.EvaluatingtheOversightofScientific Misconduct[J].AccountabilityinResearch:PoliciesandQuality Assurance,2005,12(3):159.

[5]常亚平,蒋音播.高校学者学术不端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个人因素的数据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8(6):1238-1239.

[6]美国医学科学院,美国科学三院国家科研委员会.科研道德:倡导负责行为[M].苗德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MARTINSONBC,ANDERSONM S,CRAINAL,VRIESRD.Scientists'PerceptionsofOrganizationalJuticeandSelf-Reported Misbehavior.JournalofEmpiricalResearchonHumanResearch Ethics,2006,1(1):51-66.

[8]马玉超,刘睿智.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四维度影响机理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4):494-501.

[9]方玉东,方继坤,张莉莉,等.学术不端成因研究综述[J].中国高校科技,2011(11):15-17.

[10]徐灵,魏彤春,侯光辉.科研压力下的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组织支持的调节效应[J].科技管理研究,2013(7):86-91.

[11]DUBOIS J M, ANDERSON E E, CHIBNALL J, etc.UnderstandingResearchMisconduct:A ComparativeAnalysisof 120 CasesofProfessionalWrongdoing [J].Accountability in Research:PoliciesandQualityAssurance,2013,20(5-6):330.

[12]GADDIS B H,HELTON-FAUTH W,SCOTT G,et al.Developmentoftwomeasuresofclimateforscientificorganizations[J].AccountabilityinResearch:PoliciesandQualityAssurance,2003,10(4):253-288.

[13]ANDERSON M S,LOUIS K S,EARLE J.Disciplinaryand DepartmentalEffectson ObservationsofFacultyand Graduate StudentMisconductDeviancyfrom thenormsofscience:The effectsofanomieandalienationintheacademicprofession[J].TheJournalofHigherEducation,1994,65(3):338.

[14]何毓琦.中国学术失范的原因及实例[N].科学时报,2006-02-06(A04).

[15]常亚平,蒋音播,阎俊.基于组织因素的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J].管理学报,2009(2):264-270.

[16]葛剑雄.学术腐败、学术失范与学风不正:探究与思考[J].民主与科学,2010(2):52.

[17]吕群.学术不端的新闻舆论监督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0:9-14.

[18]张保生.从学术失范到学术规范[J].社会科学论坛,2005(3):33-34.

[19]刘轶博,张磊,雷二庆.学术不端行为研究[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2):70-73.

[20]黄长著,黄育馥.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政策与管理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31.

[21][美]威廉·布罗德,尼古拉斯·韦德.背叛真理的人们:科学殿堂中的弄虚作假[M].朱进宁,方玉珍,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164,188.

猜你喜欢

环境因素不端意图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规范科学技术活动 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论庭院花卉种植的环境因素
可靠性工程之环境因素分析与控制*
免耕播种实践及其对小麦生产环境因素的影响
《肝胆胰外科杂志》来稿中常见的学术不端问题
影响母猪繁殖能能力的环境因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