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研究

2015-07-31龙韵平

当代医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高凝纤溶微血管

龙韵平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研究

龙韵平

目的 探讨D-二聚体与2型糖尿病病情的关系。方法 采用Nycocard-Reader分析仪定量测定70例2型糖尿病血浆D-二聚体水平,其中并发有血管病变39例为合并微血管病变组,无血管病变31例为无血管并发症组;选择体检健康者3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2型糖尿病组D-二聚体水平(0.34±0.11)mg/L显著高于对照组(0.26±0.07)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血管病变组患者组D-二聚体水平(0.38±0.15) mg/L显著高于无血管病变组(0.31±0.09)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可作为监测2型糖尿病病情发展的一项指标。

2型糖尿病;D-二聚体

2型糖尿病是一目前多发的代谢性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在不断提高,已逐渐发展为心血管、肿瘤疾病后的非传染性疾病,给人类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并逐渐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血管病变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是由于代谢紊乱、异常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其能够导致血栓或广泛的微血栓形成,同时激活机体凝血机制和纤溶改变,导致高凝状态[1]。D-二聚体(D-Dimer,DD)是交联纤维蛋白的最小、特异性降解产物,是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高凝状态以及对血栓性疾病进行诊断的重要性、特异性指标[2]。本研究以70例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30例正常健康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对比两种人群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对其含量变化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收集江西省井岗山市厦坪镇中心卫生院2011年5月~2011年10月住院及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70例,男37例,女33例,年龄38~75岁,平均(51.6±8.21)岁,所有病例均符合1999年WHO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并根据有无血管并发症,将其分为2组:合并微血管病变组39例与无血管并发症组31例,其中,有血管并发症组主要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视网膜病病变、脑梗死以及肾脏病变,各种并发症诊断均满足临床规定的相应诊断标准。其中无微血管病变组,男15例,女16例。合并微血管病变组,男22例,女17例,以上病例均为本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患者。正常对照组:为本院体检健康者,共30名,年龄40~82岁,平均(51.7±7.63)岁,其中男18例,女12例。无出血性疾病、肾病、感染性疾病、冠心病、糖尿病、肝硬化、高血压病等病史及吸烟史。与2型糖尿病患者比较,各组的年龄、性别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试剂及方法 3组患者均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按照9∶1的比例将血液注入到109mmol/L的枸橼酸钠(湖南华日制药有限公司,批号:20051012,10mL:0.25g)真空抗凝管中,将其充分摇匀后,在3000r/min下离心约10min,在室温下,2h内完成检测。D-二聚体检测采用快速ELSIA法,试剂盒为挪威生产型号为1114300(批号:10155432)。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型糖尿病病组与正常对照比组较D-二聚体含量、空腹血糖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合并微血管病变组中血浆D二聚体、空腹血糖含量较无血管病变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各组 D-二聚体与空腹血糖情况(x±s)

3 讨论

血管病变是糖尿病(DM)的一个主要并发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较大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可能是DM血管病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如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粘度、高血糖状态,会给组织微循环的灌注产生影响,进而导致发生组织缺氧、缺血现象,最后产生继发性内皮细胞功能受损、破坏的现象,使DM的凝血机制改变,纤溶活性减低,引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也是DM微血管病变和诱发心肌损害、脑栓塞等并发症的主要致病因素[3]。

临床中,在总糖尿病发病率中,2型DM发病率为90%,且约有70%的2型糖尿病患者会并发微血管病变,其是损害糖尿病患者多个脏器以及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DM微血管病变过程中纤溶活性减低,进而提高纤维蛋白浓度,使血液凝集,聚集血小板,损伤血管内皮,最终导致形成血栓。在该病理发展的过程中,所产生出的D-二聚体,其含量增高,能够将血管内皮受损直接反映出来,并使糖尿病患者机体处于高凝状态[4-5]。

D-二聚体是一种交联纤维蛋白受到纤溶酶作用后,所产生的一种降解产物,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特异性,如D-二聚体升高,那么表明体内的继发性纤溶活性在不断增强,可将其作为血栓形成以及体内高凝状态的重要标志物[6];另外,受到凝血酶作用后能够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并能够经过因子XII实现交联,交联后,产生纤维蛋白凝块,其能够准确将纤维蛋白凝块的溶解程度反映出来;纤溶系统经过反应后,会转变纤溶酶原为具有反应活性的蛋白,也就是纤溶酶,进而能够使纤维蛋白原降解为D碎片和E碎片,其中,纤维蛋白凝块中的D碎片能够在纤溶酶作用下使纤维蛋白凝块裂解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该小碎片就是D-二聚体[7]。因此血浆中D-二聚体是凝血激活纤溶过程的诊断指标和血栓形成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且在国外主要用来对血栓性疾病进行研究,并将其作为诊断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一项重要指标[8]。

目前临床主要用于DIC、肺栓塞等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及溶栓监测。凝血机制的异常可先于微血管病的发生,本组研究结果表明2型糖尿病血浆D-二聚体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血管病变组显著高于无微血管病变患者,于文献报道类似[9]。微血管病变组患者体内凝血机制被激活,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最终导致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及发展。总之,血浆D-二聚体可作为监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高凝和血栓形成的一项有价值的指标,指导临床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有效控制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不仅能够了解血管病变程度,而且能够对糖尿病患者早期并发症的病程进行监控,并能够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1] Chao Ch,Huang G,Li X,et al.Change of 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antibody and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antibody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acute-onset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J].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13,126(21):135.

[2] 董怀平,李庆敏.D-二聚体的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6,27(12):1134.

[3] 韩悦,王兆钺,阮长耿.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疾病时血小板活化标志的研究[J].血栓与止血杂志,2007,7:16.

[4] Young Ae Kim,Sol Lee,Ji Woong Jung,et al.V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due to tamoxifen-induced hypertriglyceridemia with diabetes mellitus[J].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2014,26(3):233-235.

[5] Liu Zheng,Ao Deng,Yang Huixia,et al.Gestational weight gain and risk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among Chinese women[J].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14,127(7):430-432.

[6] 周芝兰,马丹.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165-167.

[7] 刘智勇.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评估2型糖尿病的无症状低血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21-22.

[8] Hu J,Wei W,Din G,et al.Variation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parameters in patientswith diabetesmellitus[J]. JTongji Med Uriv,1998,18(4):233-235.

[9] 李翠兰,牛余光.老年糖尿病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行厄贝沙坦联合苯磺酸氯地平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98-99.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0.034

江西 343000 江西省井岗山市厦坪镇中心卫生院 (龙韵平)

猜你喜欢

高凝纤溶微血管
过敏性紫癜儿童凝血纤溶系统异常与早期肾损伤的相关性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缺血修饰白蛋白对微血管心绞痛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血栓弹力图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益气活血化瘀法和利伐沙班对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
从痰、血瘀探讨COPD炎症与高凝状态关系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纤溶系统标志物在脑动静脉中的变化
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在妊娠高血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IMP3在不同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