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手术治疗分析

2015-07-31陈云山

当代医学 2015年14期
关键词:胆管炎梗阻性化脓性

陈云山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手术治疗分析

陈云山

目的 探讨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应用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保守治疗,研究组均实施手术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分析对比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高于对照组41.18%,并发症发生率8.8%低于对照组57.14%,2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胆管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手术治疗

临床医学中,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相对来说,胆管感染比较严重,具有较高的致死率,患者的病情发展比较快,发病比较迅速,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手术治疗具有较好效果,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1]。本研究对34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南阳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3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设置为研究组,其中,男15例,女19例;年龄26~68岁,平均(45.6±17.7)岁。选取同期34例患者设置为对照组,其中,男14例,女20例;年龄27~70岁,平均(46.2±15.2)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右侧上腹部出现疼痛感,均出现黄疸。对患者进行血液检查,患者的白细胞数量明显上升;对患者进行腹部B超检查,患者的胆囊体积变大,胆总管的直径变粗。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保守治疗,包括预防感染、输液和防止休克等。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手术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呼吸和脉搏等,术前,需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及早对患者进行手术。其中,19例患者切开胆总管,取出结石,放入T管实施引流,然后切除患者胆囊;12例患者切开胆总管,取出结石后,放入减压T管实施引流;3例患者切开胆总管后,取出结石,放入引流管。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SPSS 18.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 34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均实施手术治疗,术后痊愈3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1%,死亡患者2例,死亡率为5.9%。2例死亡患者,其中,1例为不可逆性休克引发,1例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对照组治愈14例(41.18%),死亡20例(58.82%)。2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5,P<0.01)。见表1。

表1 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n(%)]

2.2 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34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手术治疗后,3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8.8%,其中,肺部感染1例、手术切口感染2例,给予患者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后,均痊愈。对照组治愈的14例中有8例出现反复发作胆道感染或部分胆道梗阻现象,并发症发生率为57.14%。2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9,P<0.05)。

3 讨论

3.1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发病原因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疾病是临床医学中一项比较常见的疾病,是一种比较严重的胆管感染,主要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是多发于胆道的梗阻性疾病。一般情况下,胆总管压力的正常数值为5~10 cmH2O(1 cmH2O=0.098 kPa),当胆总管压力数值上升到40~50 cmH2O时,超过了肝脏的分泌压,会导致肝脏停止分泌。胆道压力增高,胆管扩张,会造成黏膜表面细胞变性坏死。毛细小胆管破裂后,肝静脉中会直接进入细菌和毒素,从而进入血液循环,会造成严重的感染性休克、脓毒血症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会造成患者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引发死亡[2]。

3.2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临床诊断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疾病的起病比较迅速,病情比较危重,病情发展较快,会很快并发感染性休克症状和多器官功能衰竭。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黄疸和腹痛(三联症),随着患者胆道内压力的增加,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在三联症的基础上出现新的病症,包括神经精神症状和低血压症状,并称为五联症。临床诊断过程中,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和体征等,同时需要结合各项检查指标,包括CT检查和腹部超声检查。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不典型,不能等到患者出现三联症或者五联症后才能准确诊断;部分患者发病后,进入休克阶段比较快,临床体征和体温上升等症状临床表现不明显,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进行综合分析后及时作出准确的判断,避免患者因为产生严重的病理变化而症状不典型,而出现误诊现象,延误患者的治疗时机[3]。

3.3 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发病后,常伴有中毒性休克、高热。电解质紊乱和脱水等,病情发展比较迅速,具有较高的病死率。确诊后,应尽早对患者进行治疗,及时给予患者抗休克治疗,同时加强对患者的酸碱平衡紊乱、抗感染和纠正水电解质等治疗,以在最短时间内纠正患者的休克现象,为患者的手术准备良好的条件。同时,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待患者病情好转后,应及时把握手术时机,给予患者手术治疗。为减少患者的手术创伤、缩短患者的麻醉时间,选择的手术方式应坚持简便、快速、有效和准确等原则。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为解除胆道梗阻,并且保证畅通引流。首选的手术方式为胆道切开减压“T”管引流,但行手术前,必须解除引流口以上的胆梗阻或者胆狭窄[4]。如患者明显病情危重,胆囊肿大和张力较高,可考虑对患者行胆囊造瘘。

3.4 分析患者的死亡原因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的胆道内压力增高,血液循环中会进入大量毒素和细菌,出现严重的感染性休克和脓毒血症,会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对患者的死亡原因进行分析,主要可能为:(1)患者的病情比较复杂和严重,医生和患者会产生一定的顾虑,因而错过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本研究中,1例患者因为家属犹豫错失了最佳手术治疗时机,行手术治疗后,最后因为感染中毒性休克死亡;(2)患者确诊后,在短时间行保守治疗,病情不平稳,不能维持患者的临床体征和症状,会出现精神症状和休克等,不能及时采取抢救性措施,延误手术时机;(3)患者病情比较严重,年龄过大,有反复多次胆道手术史,部分患者合并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肺气肿、高血压等内科基础疾病,因过分强调手术时机,丧失最佳手术治疗时间,造成患者病情恶化,甚至出现死亡现象[5-8]。

经本文研究可知,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而且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研究组实施对应手术治疗,相比较单纯应用常规保守疗法具有更为明显效果。

综上所述,对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1] 马羽佳,刘兆玉,卢再鸣,等.超声引导下经皮胆囊穿刺造瘘术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0,21(5):368-369.

[2] 范震,张啸,张筱凤,等.ERCP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58例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0,27(7):368-370.

[3] 龙昊,杨秀江,王洪林,等.103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手术治疗分析[J].重庆医学,2012,41(5):451-452.

[4] 雷星,刘涛,刘斌.12例妊娠中晚期合并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治疗的探讨[J].安徽医药,2012,16(6):785-786.

[5] 刘龙飞,龙建武,周筱筠,等.经内镜鼻胆管引流联合手术治疗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1,17(11):938-999.

[6] 何瀚,翟宏军,余正平,等.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手术治疗体会[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5(11):250.

[7] 程志英.老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30例的外科治疗[J].实用临床医学,2012,7(8):155.

[8] 白保安.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手术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6):116.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4.009

河南 473000 南阳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 (陈云山)

猜你喜欢

胆管炎梗阻性化脓性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与健康人粪菌群的对比
唐映梅:带你认识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地塞米松治疗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疗效及不良预后的观察
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肩关节化脓性感染的诊治一例
聊聊猩红热与化脓性扁桃体炎
硬化性胆管炎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
输精管结扎致梗阻性无精子症的显微外科治疗(附28例临床报告)
新纤维化相关因子SFTPA2在梗阻性肾组织中表达及与肾纤维化之间关系的研究
婴幼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治疗研究
梗阻性黄疸实施64排螺旋CT诊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