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循着学生的思维起航

2015-07-28张文

江西教育B 2015年3期
关键词:夹子个数间隔

张文

在教学中,当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感觉不再困难时,我们的课堂教学才算成功了。 特级教师贲友林执教的苏教版《数学》“间隔排列”一课时,以睿智而大气的教学风格,带着大家一起思考、实践,寻找课堂中的快乐,让人受益匪浅。

引领——见力度

新课伊始,教师请一名学生上黑板完成听写活动,依次画圆、画三角形(3个圆和3个三角形)。

师:是圆多还是三角形多?

生:(齐答)同样多。

师:如果继续画,你知道画什么吗?

生:圆,三角形……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它们是有规律的。

师:圆和三角形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告诉大家圆和三角形的排列有怎样的规律?

生:一个圆一个三角。

师:好的,我们现在换一个角度看,两个圆之间夹一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之间又隔了一个圆,像这样圆和三角形的排列方式我们又可以说是圆和三角形是“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接下去会不会画?同学们继续画。

新课伊始,贲老师就组织听写活动,先由教师说,学生完成画,继而让学生依循着自己的认识尝试画,看似简单的环节,却是“曲调未成心先动”,素朴的活动,轻轻推开了学生的思维之窗,“规律”之痕已在不经意间烙印在学生的心间。没有奢华的言语,却在一个小小的序曲活动中达成了两个教学目标:一是完成了对规律认识的起步,孕伏了“规律本无形,只需用心悟”的思想,凸显了“找”规律这个核心要领,暗指了规律要“找”的质朴方法,这也是追寻数学课堂本质回归的应然诉求;二是达成了学生经验知识向数学知识的序列转化与递进,并以此为引线,为后续的学习做好了坚实的铺垫。

体悟——求精度

师:不说停,你们准备一直画下去吗?

(大家笑着不言,板演学生已经画到黑板边缘。)

生:画个省略号。

师:早就该想到这个办法了!规律一切尽在不言中。

(结束活动。黑板上留下:○△○△○△……最后,教师再在后面补上一个圆和三角形,出现:○△○△○△……○△)

师:圆有多少个?你能数得出来吗?

生:不能。

师:三角形呢?

生:不能,都有无数个。

师:圆和三角形谁多呢?

生(齐声答):一样多。

师:有意思,我都数不出来,还怎么说它一样多呢?

生:因为开头是一个圆、一个三角形,前面部分一样多,最后还是一个圆、一个三角形,所以他们一样多。

师:听你这么讲我还觉得不过瘾,到前面来指着图形讲。可以用红粉笔做标记,让大家能听懂、看懂你的想法。

生:前面是一个圆、一个三角形,后面还是一个圆、一个三角形,如果最后还是一个圆,那就是圆多,但是后面还有一个三角形,所以一样多。(在开头的圆和三角形下面用红色小圆做了标记。)

师:听明白了吗?你觉得她是怎么比较的?

生:她是根据前面的已知情况来判断后面的情况的。

师:是呀,看,这还有标记,我把这两个标记连接起来,你看行吗?

师:(指着连接起来的一组)在这里面有几个圆,几个三角形?哦!有一个圆就有一个三角形,有一个三角形就有一个圆。

(连接后面的每组圆和三角形,发现都是一个圆对应一个三角形。)

师:其实,在这里面呀,圆和三角形是一一对应的,所以现在我一看就知道了,圆的个数和三角形的个数是相等的。非常好,现在,我再画一个圆。

生:那就是圆多了。

师:多多少呢?

生:圆比三角形多1个。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它们前面都是一一对应的,相等的,后面又多出一个圆,所以圆比三角形多一个。

师:最后一个圆没有对应的三角形。

心理学认为:“只有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在教学中,听写活动已经演变成了“自主接力画”,当然,这是学生在基于对“规律”的自我解读中进行的,这时他们对“规律”的认识还是浅显的、不清晰的。在“画不下了”“画无止境”的现实矛盾中,首先想到了“用省略号”,这是对规律由显性向隐性转变的开始,贲老师借机介入,顺应着学生的思考,思、辨、研、磨,让学生用朴素的、基于自己原生态认识的语言,理解“一一对应”的关系,并以此为“支点”,厘清规律的内涵,悟透规律的本质。

贲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阐述规律,如“一个圆接一个三角形”“用前面的已知情况来判断”等,不一而足,无甚修饰,却也言之凿凿。注重规律本质内涵的追求,以活动为载体,以解决和深化问题为目标,紧抓“一一对应”这一本质特征:如果两种物体都能一一对应找到“朋友”,则两种物体的个数是相等的。如果两种物体不能“一一对应”,则最后没找到对应“朋友”的物体多1。这样阐述浅显而又平实,却正是“间隔排列”最有力的注释。

处理——见深度

把书本上的例题情景呈现,寻找间隔排列现象,由学生上台做介绍,说思路,理关系,强化“一一对应”的内涵,悟透规律。

师:好,我们继续看图,(隐掉夹子和手帕,分别以圆和三角替代夹子和手帕)这里圆表示什么?三角形呢?

师:是呀,一看就明白了,前面一一对应,最后一个圆没有对应的三角形,所以夹子比手帕……

生(齐):多1。

(依次把兔子和蘑菇,柱子和网用圆和三角替换,说说认识。)

师:真好,那咱们可以把三幅图合并成一幅图,这里用圆表示夹子、兔子、柱子,用三角形表示手帕、蘑菇、网。

(先动态合并出一个圆和一个三角形,然后成组合并出现,各个图上最后一个圆依旧单独留着,如图:○△○△○△……○△)

师:圆表示的物体和三角形表示的物体它们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生1:一一对应。

生2:它们是一一对应的,所以它们个数是相等的。

师:好的,如果最后还有一个圆表示物体,那么这时圆的物体比三角形的物体怎么样?

(合并后如图:○△○△○△……○△○)

生(齐):多1个。

师:这个图好像在哪里见过?哦!前面我们研究过,现在我们再看这幅图,想法一样吗?在这里圆表示一种物体,三角形呢?表示另一种物体,这两种物体的间隔排列,现在我们继续看图。(隐去所有三角形)

师:哦,只剩下一种物体了,不过,物体和物体之间出现了空的间隔,物体的个数和中间的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生:物体的数量减1等于间隔数。

师:也就是说物体的数量比间隔怎样?(多1)为什么呢?

生:因为物体的最后一个圆没有对应的间隔。

师:她说最后一个物体没有对应的间隔,所以想到什么?

生(齐):物体比间隔多1。

师:谢谢!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间隔排列的物体呢?

……

贲老师依据课本的主题情境图(例题),再次完成对规律的强化认识。如果说之前由学生听写绘画、自主尝试绘画,到这里的例题情境中规律的再认识,是对规律形象化的直观认识,那么之后借助主题情境图进行灵动、精致的处理(隐去情境图形,用三角形和圆形来替换),可谓是匠心独运,既与前面所学知识进行了贯通,又拓展了新知。

贲老师深厚的处理功力,在此显露无遗。其深度的把握,一方面来源于对教材个性化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解读,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对学生思维航向有效地调控和洞悉,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去发现、剖析静态知识的演变过程及规律的形成过程,达成“规律的认识由模糊变得清晰、从浅显转向深刻、从零散形成整体”,真正实现为学生的理解而教。

力度、精度、深度的奋力追求与演绎,精彩得以彰显。在贲老师的整堂课中,顺着学生的思维,对规律的“找”与“悟”,是贯穿整个课堂的主线。而教学中却没有强制的灌输和机械的套用,基于学生原生态的认识使真实有效的数学活动直接指向数学的本质,并且不断地将学生的认知推向深入,细细回味,时时散发出智慧的光芒。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jxjyjzyy@163.com

猜你喜欢

夹子个数间隔
怎样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
间隔问题
等腰三角形个数探索
怎样数出小木块的个数
间隔之谜
怎样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
胡桃夹子
胡桃夹子
上楼梯的学问
头夹球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