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威尔第歌剧《弄臣》剧本、人物形象及其主题分析

2015-07-28高巧艳

歌剧 2015年1期
关键词:弄臣剧本威尔第

高巧艳

内容提要:威尔第歌剧《弄臣》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从美学特征到具体的技法,都达到了成熟的境界。本文拟对威尔第歌剧《弄臣》的剧本、人物形象及其主题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为歌剧演唱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威尔第、歌剧《弄臣》、剧本、人物形象、主题

朱塞佩·威尔第是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他创作的歌剧《弄臣》于1851年上演,此时,他开始摆脱了早期“摇桨船的奴隶”似的生活,步入了中年的辉煌时期。威尔第在谱写《弄臣》期间,正是欧洲大革命余波未平之际,此时的威尼斯共和国正受到奥匈帝国的统治,同时,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也是意大利反对奥地利压迫的解放斗争尖锐化的时期。与以往时期的歌剧创作相比,威尔第在歌剧艺术的创作上更加成熟,对社会的思考也较之以前更加深刻。这一时期的歌剧题材,他描写的多是平民百姓,反映出威尔第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和歌颂,以及对剥削者、专制主义的揭露和抗议。比起早期历史题材的英雄歌剧,这个时期的作品转向了更广泛、更持久的反对社会不公正的主题,作品更注重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的刻画,并且把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情节的展开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使得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具个性化、典型化。

一、题材来源

威尔第歌剧《弄臣》取材于法国伟大作家维克多·雨果的话剧《国王寻乐》。《国王寻乐》在题材上具有奇特性,该剧描写了16世纪法国封建君主时代的历史。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总是以帝王将相为主人公,将他们表现为尊严、崇高的形象。雨果在自己的话剧中,反其道而行之,将平民人物居于舞台中心地位。在雨果的话剧中,明显存在着人性中两种类型的强烈对照:善与恶的对照:人性中美好与丑恶的对照。他总是将人性的对照诉诸观众的情感,总是力图使观众获得最大程度的感动,从而引起他们对善的同情与怜悯,对恶的厌弃与愤恨。话剧《国王寻乐》就是以宫廷丑仆特里布莱(Triboulet)为主角,特里布莱虽是地位卑贱的仆人,但雨果在他身上赋予诸多品格上的闪光点。使他成为名副其实的正面人物。

威尔第最终选中了雨果的这部话剧,是因为这部话剧所选择的题材风格与自己的生活经历、人生观念、性格特点等相符,符合威尔第对脚本的要求。对于脚本,威尔第要求:“我要伟大的、优美的、富于变化的、大胆——极端大胆的情节,要形式新颖而同时又适于音乐创作。”雨果剧本复杂的剧情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吸引着威尔第,作曲家的创作灵感被激发了,这部话剧和威尔第的艺术审美不谋而合。威尔第十分赞赏这部歌剧,在他致歌剧脚本作家皮亚维的信中写道:“《国王寻乐》可以说是最伟大的题材和最伟大的戏剧。特里布莱称得上是莎士比亚创造的人物!”威尔第和脚本作家皮亚维都知道这是一部讽刺剧,如果要上演必须将所有能够引起检查官们联想的痕迹都抹掉。于是,他们将《国王寻乐》的名字改成比较中性的《诅咒》。然而,还是无法通过审查,最后他们干脆将剧中主人公驼背的小丑特里布莱改为里戈莱托(Rigoletto)来命名,这一词是从法文的动词“Rigoler”(“耍笑、嘲弄”之意)变化而来,也就是本部歌剧的中文意译《弄臣》。

雨果的这部话剧分为五幕,以特里布莱为主线,展开戏剧的变化与冲突,随着这条线索派生了一系列复杂曲折的情节。剧中两个主要人物在历史上实有其人,宫廷小丑特里布莱的戏剧原型是费里亚尔(Ferial),君王的原型是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一世。在他们身上,贯穿着雨果“美丑对照”的基本原则:前者外形丑陋,内心却具有“最纯净的一种情感,即父性的感情”,从而使得形体上的畸形与内心的圣洁相对照;后者外形像太阳神一样英俊,内心却十分轻佻丑恶。这两个人物按各自的本性,在荒淫的宫廷里展开着活动。特里布莱唆使国王去诱拐他人的妻女,可是他却被天意所摧毁,他帮助廷臣们拐走的却是自己的女儿,他想雇用刺客谋杀国王为女儿报仇雪恨,可杀死的不是国王,而是他自己的女儿。这一切似乎是一种颠倒黑白、造化弄人命运的恶作剧。雨果运用大师手笔,使该剧高潮迭起,显示了剧作家非凡的艺术才能。

无论是雨果还是威尔第,都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体现出对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同情和对荒淫统治者的谴责。他们俩属于同一个时代的人物,由于处于不同的国家,接受的教育也完全不同,所以相同的观念在表达方式上各具特点,这也是法国和意大利浪漫主义人文思想在他们身上产生影响的具体体现。

二、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歌剧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正如南京艺术学院居其宏教授所说:“形象是人物及性格在戏剧冲突中的逻辑发展和完整显现……形象以人物为逻辑原点,以戏剧冲突为展现过程,以人物性格为内在依据,以这一性格的发展、变异及其最终完成为终极归宿。因此,形象的意义只有在人物性格的有机的合乎其自身逻辑的发展过程中才能被完整地揭示出来。”作曲家威尔第和作家雨果在对戏剧人物形象真实性的塑造上可谓不谋而合。在威尔第看来:“浪漫主义就是要对情感、对戏剧、对人和生活表现出应有的忠诚。”威尔第坚持要“以人为本”,这种忠实的创作原则一直贯穿于他的整个音乐生涯。虽然说故事的戏剧性和场景的奇特性是雨果戏剧的两大特色,但他在追求舞台效果时,并没有忘记追求人性的真实,雨果的戏剧对照原则,主要还是对人物塑造、性格描写而言的。

这部歌剧成功地塑造了里戈莱托、曼图亚公爵、吉尔达、刺客斯帕拉夫奇勒和玛达琳娜五位人物形象。

里戈莱托被威尔第塑造成为一位具有多重矛盾性格特征的歌剧人物,里戈莱托以戏弄他人为乐,最终却被命运戏弄。他相貌丑陋,内心却充满柔情与善良,作为小丑,在宫廷众臣的眼中却是被取笑的对象,受尽羞辱,他只能躲在公爵身后,利用公爵荒淫无道的个性,唆使他去掠劫众臣的妻女,以发泄心中对权贵们的仇恨。作曲家在塑造这个人物时,作为父亲,他充满慈祥与爱抚的特性;作为弄臣,他具有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小人特性;作为复仇者,他又呈现出老谋深算、阴险毒辣的特性。作曲家在描绘里戈莱托时,常在中、低声区,运用短暂、急促的节奏,并以阴暗、低沉的音色为其主要表现手段,展现其苍老、慈祥、悲愤、无奈、绝望等多方面情感。威尔第使一个畸形人成为歌剧的主角,并借助音乐艺术向人们展示了他真正的面貌,揭示了其心灵深处隐藏着的真实情感。里戈莱托通过威尔第深刻的音乐描述,在观众心目中变得高大起来。威尔第在致契·台·马尔查里先生的信中提到:“我恰恰认为,把这个角色刻画成为表面丑陋乖张而内心热情、充满爱念,是一件吸引人的事。我挑选这个题材,正是因了他的这些美好品质和固有的朴实气质……”里戈莱托所具有的多重性格特征,都通过音乐十分形象地传达给了观众。

曼图亚公爵的戏剧原型是雨果作品里面的弗兰西斯一世,他是法国历史上真实的人物,他于1515~1547年在位,是一位颇有特点的君王,既有出色的文治武功,又极度地荒淫放荡。在歌剧里,公爵有两种不同的性格:一是放荡不羁,二是热情洋溢。第一幕中他在对契普拉诺伯爵夫人的追求,可以看到他的轻浮放纵、贪淫好色、品行不端,他凭借自己潇洒的外表和高贵的身份去追求女人的芳心,是个十足的花花公子。到了第二幕,他在表达对吉尔达的真诚之爱时,让人觉得他是一位有教养的公爵。最后一幕,他又恢复了他喜新厌旧的本性,和刺客的妹妹玛达琳娜调情,他似乎随时准备作弄任何女人的情感。如果说里戈莱托是歌剧的主人公,那么公爵就是推动情节的动力。威尔第也强调说:“一切麻烦都是由这个人物,由公爵的轻浮引起的——无论里戈莱托也好,吉尔达的爱情也好。”

弄臣的女儿吉尔达,她涉世未深,除了星期天去教堂外,整天都和保姆呆在有高大围墙的屋子里。她的母亲已去世,对父亲的名字和职业也一无所知,由此可见吉尔达是一位年轻、天真、纯洁的少女。随着剧情的发展,吉尔达这个角色的心理也产生着变化。第一幕第二场,当吉尔达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候,她是一位乖巧、孝顺的女儿。当公爵出现在她的面前时,她展现出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第二幕,吉尔达被绑架羞辱后,与她第一幕中充满幻想的心态不同,她看到日夜思念的心上人竟是放荡的君王,亲爱的父亲居然是公爵的丑臣,这使她看清了周遭的人物,此时她的心理已趋成熟。最后一幕中,当刺客要杀害公爵的关键时刻,她决心为爱人牺牲自己,并祈求上帝宽恕杀害她的人。对于公爵,她死而无怨,对于疼爱自己的父亲,她感到罪过。吉尔达整个性格充满了少女的纯洁善良、单纯痴情。虽是一个弱者,但她有无所畏惧的勇气和热情,在她身上让我们看到了女性那令人敬畏的牺牲精神,正是这样一个人物激起了我们内心的激动和同情,让人为之着迷。可以说威尔第把意大利歌剧中的女性人物塑造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歌剧中的另外两个次要人物——刺客斯帕拉夫奇勒和玛达琳娜,他们是剧情得以展开的关键性人物,正是这对兄妹的出现,改变了曼图亚公爵、里戈莱托和吉尔达三人变幻莫测的命运。

斯帕拉夫奇勒作为一位职业的刺客,他的个性中充满了心狠手辣、阴险冷酷的性格。刺客是社会所不允许的,是一个灭绝人性的职业,但因当时社会的种种客观因素使得这个职业得以存在,即便如此,他仍然不能在阳光下生存。斯帕拉夫奇勒每到夜晚便到宫廷附近兜揽生意,他观察里戈莱托已经有好一阵子了,对于这位很有希望的顾客他有着充分的把握,坚信里戈莱托一定会主动找上门来的。他和妹妹玛达琳娜在曼图亚城郊经营着一个简陋的客栈,刺客靠着妹妹玛达琳娜的美貌姿色为诱饵,吸引被刺杀的对象来到城郊的客栈进行行刺。而且,刺客的剑术很高超,常常是一刀毙命、一声不响。戏剧的发展常常是出人意料,刺客最终违背了自己的原则,做了平生第一次欺骗雇主的事,以杀害无辜人的性命做替代品,也就是以吉尔达的惨死换取了曼图亚公爵的性命。可以说刺客的这一转变,改变了吉尔达的命运,把故事的情节引向悲剧的发展方向。

刺客的妹妹玛达琳娜,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吉普赛女郎,她的性格中充满着轻浮、泼辣、机警的个性,可以说玛达琳娜是卡门的一个小翻版。威尔第笔下的玛达琳娜不仅是一个阻街女郎,她对有风度的男人仍愿付出真感情,而且是一个有慈悲感的女人。正是这样一个出场不多的角色,改变了曼图亚公爵的命运,扭转了整个事态的发展。

威尔第在歌剧《弄臣》中,用音乐描写人物性格、心理及戏剧矛盾冲突方面比以前的歌剧又上了一个台阶,不仅是里戈莱托、曼图亚公爵和吉尔达这些主要人物塑造得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就连次要人物刺客斯帕拉夫奇勒和玛达琳娜也都是生动鲜活。

通过对以上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看到。作曲家在人物的性格刻画方面,尤其是体现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力量上面,可以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把中心人物放在具体的情节发展过程中来刻画,并且通过与其他人物的复杂关系来揭示中心人物的性格、情感以及行为,从而将人物的命运推向了全剧发展的最顶点。

三、主题分析

作为整部歌剧的精神核心和思想支点,歌剧主题对于一部歌剧来说,无疑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使我们可以了解到作曲家创作的意图和想法。一般来说,歌剧主题主要通过歌剧主人公的性格、心路历程和命运结局展现出来。所以,对主人公命运的关注和形象底蕴的探究所提炼出来的思想结晶,是我们掌握一部作品主题的关键,这也是作曲家想要传达给观众的重要信息。

雨果在戏剧艺术主题创造方面曾指出:“艺术必须反映‘生活的真理,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具体性和确切性……作品必须反映时代精神、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艺术应该描写具体的事物……应该表现个性……应该重视感情……应该描写新鲜的不平常的生活现象。”雨果将创作理论付诸实践,他善于表现和赞美受屈辱和被压迫的人们,特别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反叛者,这在他的作品《国王寻乐》中得到集中的体现。《国王寻乐》有着明显的反君主的倾向,尖锐地揭露了国王及其宫廷生活的荒淫,对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处境寄予深切的同情,并赋予他们反抗暴力的坚强意志和勇敢精神。

“主题可能是激发歌剧艺术家原始创作冲动的基本母题。从这一母题出发,根据他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所获得的素材、灵感和启示,调动他的艺术想象和艺术手段,最终发展成为有血有肉的歌剧作品。那个曾经激活了他艺术冲动的基本母题,在创作过程中扮演了灵魂启示者的角色,并且渗透在他的作品展开过程中、艺术结构中和形象体系中,成为统领他的作品的精神核心或思想支点。”雨果戏剧中的社会思想深深地吸引着威尔第,在歌剧中他同样表现了对不平等社会制度的谴责和对被压迫者、被侮辱者的深切同情。歌剧中描绘了一位身体残疾的父亲里戈莱托,为了女儿的幸福,他牺牲自己的尊严苟活于人世,为讨好主子而伤害无辜,最终却把自己的女儿也不幸葬送。里戈莱托的不幸是社会的产物,他的命运无从更改,他的痛苦与生俱来,在弱肉强食的世界中,残疾的身体、微弱的力量注定了他的悲剧不可避免。作曲家明确无误的把封建时代统治阶级中尊严十足的人物:帝王将相以及显赫的贵族,无一例外地都钉到了耻辱柱上。伯爵与显贵才是社会罪恶的肇始人,是人间悲剧真正的酿成者。歌剧《弄臣》无情地揭示了封建君主的浪荡无形和胡作非为,他统治着、蹂躏着、伤害着被他统治的臣民,他恶行的范围绝非仅限于宫廷,而是祸及到了民间社会。作品在题材内容上,在思想倾向上都构成了对封建专制社会的批判。

综上所述,威尔第歌剧《弄臣》揭示了封建君主时代的黑暗、冷酷、卑劣与腐朽。主题带有相当明显的反封建、反君主专制的政治色彩,是对欧洲封建主义时代的一次深刻批判与集中清算。

猜你喜欢

弄臣剧本威尔第
舞台(环球360°)
“歌剧之王”威尔第的故事(一)
19 世纪的法国大歌剧:威尔第的《唐卡洛斯》
父女情真深似海——威尔第与《西蒙·波卡涅拉》
自导自演,用“剧本”提升欢爱指数
《冰雪奇缘》开启迪士尼剧本角色新模式
威尔第歌剧创作中的威廉·莎士比亚情节
浅论歌剧《弄臣》四重唱音乐艺术性
“以戏弄臣”辨析
贫穷与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