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的前世今生

2015-07-28冯珮珺

歌剧 2015年1期
关键词:死神伊丽莎白皇后

冯珮珺

如果有人跟你说起伊丽莎白·阿玛利亚·欧根妮(Elisabeth Amalie Eugenie),你可能压根不知道说的是谁,但若是换个名字告诉你——这就是那位“茜茜公主”,那估计很多人都会恍然大悟:原来就是她啊!

的确,比起“伊丽莎白”这个正统的名字,“Sissi”这个昵称显然更深入人心,尤其是对中国观众来说,很多人都是从电影《茜茜公主》开始知道她的。

1955年,由奥地利剧作家恩斯特·马利施卡导演并编剧的电影《茜茜公主》上映,其故事改编自1952年出版的玛丽·布兰克-艾斯曼的同名小说。由于这部电影获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因而在之后的两年里,剧组又相继拍摄了后续两部作品。《茜茜公主》三部曲的成功,一举捧红了当年才16岁的罗密·施耐德,她在剧中塑造的美丽善良的茜茜形象极为深入人心,这样的“茜茜”与卡尔海因茨·伯姆饰演的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之间如童话般甜蜜的爱情故事,令无数观众艳羡不已。

然而电影呈现的毕竟是一种似泡沫般的美好梦境,泡沫总会破灭,梦也最终会醒来。历史上真实的茜茜公主。更准确地说,是奥地利的伊丽莎白皇后,她与弗朗茨皇帝之间的爱情故事是否真的像电影中说的那么美好和圆满?她的一生究竟充满了多少传奇和曲折?而在音乐剧《伊丽莎白》中的她,又是怎样的?

历史上真实的茜茜

1838年12月24日,正值西方圣诞前夕的平安夜,巴伐利亚的马克西米利安公爵与巴伐利亚国王的女儿路德维卡的第二个女儿伊丽莎白降生了。这个昵称为“茜茜”的女孩从小生长在帕萨霍森城堡,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父亲马科斯公爵是个生性放荡不羁的人,对政治没什么兴趣,爱好骑马、旅游、写诗歌等等。

茜茜从小深受父亲影响,喜欢亲近大自然和骑马;她还非常崇拜诗人海涅,喜欢看书写诗,有时候会有些敏感。茜茜的姐姐海伦娜作为奥地利皇太后索菲(茜茜母亲路德维卡的姐姐所指定的皇后候选人,正接受母亲路德维卡严苛的教导和培养。而同时茜茜则继续过着自由的时光,直到1853年的一天。

原本茜茜是跟随着母亲和姐姐海伦娜一起到奥地利的巴德伊舍去见表哥,也就是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而当天会面的目的是要让约瑟夫注意到海伦娜,进而与之订婚,结果阴差阳错,或是无心插柳,又或者说是命中注定,皇帝约瑟夫完全被年仅15岁的茜茜所深深迷倒。这就好比天性活泼好动的小燕子陪着盛装打扮的紫薇,去和五阿哥永琪相亲,结果五阿哥没看上紫薇,倒是看上小燕子了。于是命运的齿轮从那时开始转动,将少女茜茜送上了不可逆转的、传奇又充满悲剧色彩的皇后之路。

茜茜与皇帝约瑟夫在8月18日订婚,继而于1854年4月24日在维也纳奥古斯丁教堂举行了盛大的婚礼。自此,从“茜茜公主”到“伊丽莎白皇后”,她彻底告别了自己过去自由自在的生活。婚后不久,宫廷严苛的各种规矩和数不清的繁文缛节就压得她快喘不过气来,人们对这位年轻的皇后充满了好奇和怀疑,她自己也尚未适应“奥地利的伊丽莎白皇后”这个身份。但皇太后索菲显然不会放任这个原本就不是自己看上媳妇,经常干涉伊丽莎白与皇帝的生活,甚至不让伊丽莎白亲自抚养子女,剥夺了她的权利。每当伊丽莎白与皇太后索菲起冲突时,身为丈夫的约瑟夫却总是无能为力,也许他早已习惯了听从母亲索菲的话。

丈夫的不作为、宫廷的沉闷压抑,这一切都让伊丽莎白如同被关入笼中的小鸟那样,尽管荣华富贵尽享,却被锁住翅膀,失去了自由,无法飞向自己所钟爱的广阔天地。

渐渐地,伊丽莎白开始反抗和斗争,她要为自己而活。她极其看重自己的美貌和身材,有一套非常严苛的身材管理方法,并与皇帝谈起了条件,争取回不少权利,可她的心却与皇帝约瑟夫渐行渐远,她思想中的民主意识更让她在维也纳宫廷中显得格格不入。虽然与约瑟夫一起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加冕,成为了匈牙利王后和国王,并且一起参观了在巴黎举行的世博会,还参加了苏伊士运河的开通盛典,可两人聚少离多,大多时间伊丽莎白都是远离宫廷,在周游各地各国的旅程中度过的。

与此同时,哈布斯堡王朝覆灭的脚步越来越快,战乱四起,到处是示威游行。尽管身为奥匈帝国的皇后,伊丽莎白却极为抵触参与政治活动,也不愿为了独子——皇太子鲁道夫,去向约瑟夫求情。结果皇太子鲁道夫于1889年不堪重压自杀身亡,这对伊丽莎白造成了极为沉重的打击,她的抑郁症状愈发严重,从此更为频繁地四处旅行,足迹遍及马耳他岛、科孚岛、马略卡岛、威尼斯、西西里岛、突尼斯、英格兰、葡萄牙……皇帝有时只能从报纸上才能知道伊丽莎白最近在哪里逗留,两人的皇室婚姻早已名存实亡。1898年9月10日,伊丽莎白在瑞士日内瓦被意大利无政府主义者卢凯尼刺杀身亡,自此结束了她曲折而传奇的一生。

音乐剧《伊丽莎白》的诞生

斯人已逝,然而关于她的故事却并未结束,伊丽莎自在遗嘱中要求,在60年后出版发表她写作的诗歌作品。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愿望延迟了20多年才实现。1984年,尘封了近一个世纪的伊丽莎白诗歌集终于出版,在《致未来人》中她写道:

我孤独地漫游在这个世界,早已不再留恋欢乐和生命,没有同伴分享我的理想,没有凡人理解我的精神……只有诗歌才能表达它的心声,这就是这册书卷的成因……它将慰藉一切悲苦之人,在为自由而战烈士的头上,戴上殉道者的灿烂花环!……

痛苦、孤独、不时流露出的死念、无奈……这些诗歌向人们揭示了伊丽莎白这位传奇皇后最隐秘的、不为人理解的内心世界,历史学家和作家布莉吉特·哈曼博士据此创作了著名的传记《伊丽莎白——一位不情愿的皇后》,这也彻底颠覆了人们印象中电影《茜茜公主》三部曲所营造出的美好瑰丽的爱情故事和茜茜的形象。

词作人、制作人米歇尔·昆策作为研究伊丽莎白的人之一,一直非常痴迷于这个角色,他从布莉吉特的传记中得到了灵感,以伊丽莎白与死亡的关系为切入点来展开故事,并邀请自己的老搭档——作曲家西尔维斯特·里维一起,用了将近五年的时间来修改和完成这部作品。

在此之前,两人携手创作的歌曲《飞吧,罗宾飞吧》已经获得了1975年美国格莱美大奖,曾登上美国公告音乐排行榜榜首,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也都建树颇丰,然而音乐剧《伊丽莎白》是两人职业生涯的又一高峰。凭借着音乐剧《伊丽莎白》,昆策和里维一跃成为了最成功的德语舞台剧创作者之一。

1992年9月3日,《伊丽莎白》在维也纳大剧院举行了世界首演,获得了公众极佳赞誉,被誉为是欧洲音乐剧的复兴之作。连续六年盛演不衰,直到1998年才结束在维也纳的演出。而在1996年。日本宝冢歌剧团就将这部作品改编成了日本版上演,之后又相继诞生了匈牙利版、荷兰版、埃森版、意大利版、韩国版、维也纳重排版、20周年纪念版等等,直至今日,音乐剧《伊丽莎白》的观演人数已达千万。

《伊丽莎白》的特色与创新

在这部被一众粉丝们亲切地称为“一粒沙”的作品之前。说起音乐剧,人们的第一反应必然是美国音乐剧。或者是伦敦西区的作品,除此之外甚少有其他名声大噪的优秀音乐剧,而大家对德国音乐戏剧的印象也许还停留在歌剧上,但这部作品的出现完全改变了人们的观点。这部被称为“戏剧音乐剧”的作品有其独特的风格——鲜明且个性的人物、强烈的戏剧冲突、厚重的历史背景、融合了多样风格的音乐、精致的舞蹈、华丽壮观的服装舞美布景,以及不断的加工和完善,这些都是《伊丽莎白》在诞生22周年后的今天,依旧充满鲜活生命力的原因。它不仅成为德语音乐戏剧的一个里程碑,也引领了整个欧洲大陆音乐剧的繁荣发展。

在《伊丽莎白》之后,同样由昆策和里维联手创作的《莫扎特!》《蝴蝶梦》《玛丽·安东奈特》,以及法国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十诫》《罗密欧与朱丽叶》《太阳王》等一众作品都很快以各自的特色蜚声国际,在全世界范围内上演并受到热烈欢迎。因此有评论说《伊丽莎白》重振了德语戏剧的辉煌,绝对是名副其实。

伊丽莎白是该剧当仁不让的主角,同时也是剧名的来源。剧本和词作者昆策在被问到为何没有取“茜茜”作为剧名时回答道,因为他感兴趣的是伊丽莎白在长大成人后经历的跌宕人生,而非少女茜茜的故事,因而定了“伊丽莎白”为作品名。剧中的伊丽莎白以无忧无虑的花季少女形象出场,随着剧情的发展,她遇到了死神,邂逅了皇帝,成为了奥地利皇后,与皇太后和皇帝起了冲突;她拒绝死神,反抗宫廷礼教,四处旅行,疏远孩子,失去独子,直至最后在60岁遇刺。投入了死神的怀抱。全景式地展现了伊丽莎白的一生——她在每一个事件或冲突后的思想变化,她的情感波动和奋力抗争,她的最终归宿。

对于扮演“伊丽莎白”的演员来说,整部剧中多年的年龄跨度绝对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此次担任上海演出“伊丽莎白”一角的罗蓓尔塔就坦言,自己去请教了自己的祖母,从长辈经历中汲取灵感。还仔细阅读布莉吉特博士所写的传记,听了不少相关歌曲来帮助自己进入角色状态。

“死神”这个角色是剧中几乎与伊丽莎白对等的重要主角,也是该剧的一大特色和创新之处,他以充满魅力的中性形象出现(在舞台上常由男性扮演),极具诱惑和邪魅感,最主要的是,他爱上了伊丽莎白,这才有了整个故事的开始。

在本剧中,死神为了得到伊丽莎白,可谓费尽心思。在伊丽莎白少时玩耍不小心从高空摔下时,死神第一次与伊丽莎白相遇,进而逐渐爱上她;他对伊丽莎白与皇帝的结婚非常愤怒,霸道地逼着伊丽莎白要与他一起跳最后一支舞,却遭到拒绝。但他仍然时刻出现在伊丽莎白周围,在伊丽莎白与皇帝出现重大争执时安慰她。让她不要失望:从未放弃诱惑她跟自己离开尘世;在幼年鲁道夫的身边,他慰藉鲁道夫缺失母爱的幼小心灵,但也埋下了阴影;他扮作医生告诉伊丽莎白由于皇帝的不忠导致她染了病,再次劝说伊丽莎白跟自己走,但仍遭拒;他引诱鲁道夫自杀,但又拒绝了绝望的伊丽莎白第一次的主动伸手:直到最后,哈布斯堡王朝进入倒计时,旧世界崩塌,此时死神终于示意卢凯尼刺杀伊丽莎白,而在经历了种种之后的伊丽莎白,也终于卸下一切重负,扔下躯壳,在死神的怀中离开了这个让她绝望又眷恋的尘世,带着自由的灵魂而去。如此煞费苦心,一步步地经营,最终成功得到了伊丽莎白,这死神绝对算得上是虐恋情深的一介痴人了。

关于“死神”这个角色,昆策认为这是伊丽莎白幻想出来的人物,他的依据是伊丽莎白终生对海涅的痴迷,海涅是一个帅气迷人的德国诗人,所以昆策认为她的梦中情人“死神”也会跟海涅很像。同时这也与伊丽莎白一直在与抑郁症抗争有关,她始终笼罩在死亡阴影中,不断与自己想要自杀的思想搏斗,这也是为什么这部作品是在讲述伊丽莎白与死神之间爱情故事的原因。并且昆策觉得,非常抑郁的人不论男女,脑子里死神的形象都应该跟舞台上塑造出的形象一样。基于以上种种,这个经典的“死神”形象就这样诞生了。

不得不说,从死神与伊丽莎白的一生纠葛来讲述故事,是一种非常独特而奇妙的视角,由于这个角色戏份颇重,和伊丽莎白的对手戏也很多,而且屡次将故事转折,走向最终的结局,因此历来扮演“死神”一角的演员都会和“伊丽莎白”一样,受到各国观众的热烈追捧,比如在1992年首演版和2001年埃森版中扮演“死神”的伍韦·克罗格就是其中最为出名的一位,他扮演的死神已经成为“一粒沙”迷们心中永恒的经典,他本人也成为了德奥音乐剧的超级巨星,其地位至今无人能撼动。

除了伊丽莎白和死神外,整部音乐剧中的另一大特色人物就是刺杀伊丽莎白的无政府主义者卢凯尼了。这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在本剧中担任叙述者的角色,全剧就是在对这个行凶者的审判中拉开序幕的,被问到刺杀的动机时,他回答是因为伊丽莎白想死,继而又说是因为爱情,和死神之间的爱情,自己只是成全她。而在随后的大部分时间中。卢凯尼都引导着故事的发展。从一名旁观者的角度讲述着当时的时代政治背景,并不时发出嘲笑和讥讽的评论,呈现出伊丽莎白和哈布斯堡家族的命运,只有在本剧的最后,他才又成为刺杀者“卢凯尼”,在死神的授意下结束了伊丽莎白的生命。

在音乐上,本剧的作曲里维为剧中的每个主角都谱写了一个或更多的音乐主题,并反复出现,比如“死神”的主题,除了他本人出场的场景外,在皇帝拒绝伊丽莎白的请求时也曾出现。不祥和鬼魅感四溢。也再次预示了伊丽莎白不美满的婚姻。另外,一个主题的部分素材可能来源于其他主题。在音乐风格的选择上里维认为,伊丽莎白出现的场景最适合用古典音乐来呈现,刺客卢凯尼符合用现代风格的摇滚乐、流行乐的形式表现,死神则是超然于时间和空间之外的,因此里维选择了电子音乐来表现死神和相关的场景。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部音乐风格多样的音乐剧作品——既有传统元素,又融合了现代流行音乐和电子音乐,这三种不同的音乐元素在作曲家的手中调和融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伊丽莎白》传记的作者布莉吉特·哈曼博士对于这部以艺术的手法创造性地展现了伊丽莎白波折一生的音乐剧作出了高度评价,她认为这部音乐剧“在保留艺术感染力的同时,尽力还原了历史真相,相当贴近现代历史中的伊丽莎白皇后”。

的确,作为妻子和儿媳,伊丽莎白算不上合格,她拒绝听从婆婆的诸多安排,也不愿意扮演传统的妻子角色:作为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后,她没有时时陪伴在皇帝身旁共同出席各种典礼活动履行义务,而是一直在外旅行:作为一名母亲,她出于自身的考虑而并不亲近孩子,却在独子自杀后大受打击、心灰意冷:然而作为伊丽莎白,她却是完全自我的,或者说是一直在追求自由,实现自我。她用旅行来逃避宫廷、逃避责任、逃避压力,她不愿意成为皇帝和皇室的附属品,因而时刻保持清醒独立,甚至是冷酷。她孤独、傲世,坚定地追求独立和自由,不断与自身的束缚抗争,直至死亡。她的很多思想和意识都是超前的、极具现代性的,同时也是不被当时人所理解的。让人不由感慨,如果生在现代,伊丽莎白也许就会是一名普通的、追求独立与实现自我价值的女性吧。

不是奥地利皇后。也不是匈牙利王后;不是巴伐利亚公主,也不是波希米亚王后,就像剧中所唱的那样——我只属于我自己,是的,伊丽莎白就是她自己,她不从属于任何人。一个与王朝和时代格格不入的皇后,一个唱着“如果我想跳舞,我想与谁共舞,全由我自己掌控”的人,一个美丽、坚定、独立、在封建体制禁锢中始终坚持追寻自由的现代女性,这就是伊丽莎白一生的真实写照。

猜你喜欢

死神伊丽莎白皇后
伊丽莎白·凯克利
英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
做真正的自己——伊丽莎白·吉尔伯特
遇皇后
为什么皇后镇被称为“冒险之都”?
被放逐的皇后
死神来了地球版
THREE BODY THE THIRD
THREE BODY THE THIRD
死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