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扇子史话与杭扇沧桑

2015-07-25刘炼石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折扇扇子

刘炼石

中国是扇子的故乡,出现的年代很早。晋代崔豹在《古今注》中说:“舜广开视听,求贤人自辅,作五明扇,此筵(扇之古称)之始也。”该说又陆续见载于明王三聘的《古今事物考》和罗欣的《物原》等著述中。然据今人研究,扇子产生的年代似应更早,具体时间虽难以考证,但从汉字的象形,会意体系中,还是可以寻觅出一点信息;扇即“扉”,指门;扇也即“屏”,障蔽的意思;扇又通“煽”,具“鼓动”义,从中可以推想,扇似与门有联系。距今7000余年的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先民所盖房子虽然简陋,仍有门有窗。先民从门的启动则生风,封闭能障日的现象中得到启发,制作了既能在炎夏季节用来引风纳凉,又能障日蔽荫的生活用品,后人名之曰扇。因此,扇子是先民在生活与劳动中产生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舜作五明扇,无非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制扇工艺作了改进,作出重大贡献罢了。 ,扇子产生后,一直处在发展之中。殷商时代,出现了由羽毛编排组合而成,用来仪卫与障蔽的工具,称“罢”。《孟子。殷家宗武丁》记载:“缉雉羽以为嬰,以障翳风尘也,”同时期还出现一种用孔雀毛制作的障扇,五彩缤纷,十分美丽,称“风嬖”,是专给女人用的。, 由于嬰体积较大,不便于掮风生凉,由是逐渐小型化。到了西周时期,出现了羽毛扇,王子年在《拾遗记》里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昭王在位时,涂脩国进贡青风,丹鹊两名禽,昭王用其翅,尾羽制成“游飘”,”条融”,“兮光”,“仄影”四扇,盛夏季节,命宫女为其掮风,“轻风四散,冷然自凉”,不过,此时的羽毛扇,并未在士大夫阶层流行,相反,用其掮风生凉还被认作举止粗俗。战国时期,楚襄王章台聚会,“宋玉唐勒侍,皆持白鹤之羽以为扇,诸侯掩尘尾而笑”。为此还引发了一场辩论,至三国,方流行于军旅,葛巾羽扇,成了诸葛亮形象的标志。更绝的是《晋书》记载顾荣伐陈敏,竟然“麾以羽扇,其众溃散”。

战国时期,出现了用细竹篾编制、短柄、一人能够手持的扇,称“便面”。其用途除了掮风生凉,还用来遮面窥视。对于来客或朋友,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看不雅观,也不礼貌,用扇子遮一下,偷偷地看,与己与客都比较方便,故称便面。今日我们在舞台上还可见到小姐用扇半掩着脸看公子的细节,就是便面功能的遗存,只不过所持多为纨扇罢了。

纨扇,又名合欢扇,宫扇、团扇,出现在汉代,有班婕的诗为证:“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从该诗可以看出,初期的纨扇是素色的。到魏晋,开始在纨扇扇面上题写书画,到唐宋,广为流行,在诗词中多有表达。如“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等等。

几乎与纨扇扇面题写书画的同时,出现了麈尾、麈尾扇与比翼扇。所谓麈,指领头的大鹿。魏晋尚清谈,手执麈尾,有“领袖群伦”的含义,自是身价不凡,极符滔滔不绝清谈的氛围。而麈尾扇,是麈尾的简化,创始人据传系梁简文帝萧纳。他在长园形的纨扇上加鹿尾毛两小撮,就成了塵尾扇。比翼扇又是麈尾扇的延伸,无非扇上端的鹿尾毛改用鸟毛,象征帝子天神仙真玉女升天下凡的翅膀。而民间,通行葵扇、麦杆扇、蒲草扇,这类扇就近取材,加工简易,经济实用。至此?扇之品种已洋洋大观。但,无论是羽毛扇纨扇还是葵扇麦杆扇,都有一个缺憾一一无法开合,携带不便,社会希望出现一种可开可合的扇种,折扇应运而生。

折扇,又名折迭扇、聚头扇、撤扇。其来历众说纷纭。一说出现在三国两晋时期,相传东晋名相谢晋为袁宏饯行时曾赠其折扇一把,希望他“多施仁政,扬仁义之风”,因而折扇又有“扬仁风”之别称。另说从朝鲜与日本传入。据宋赵彦卫的《云麓漫钞》记载:“宋人用折迭扇……盖出于高丽(今朝鲜)。”日本学者森克己则说:折扇最初叫蝙蝠扇,为日本所制,后经朝鲜传入中国。明代嘉靖年间,郑舜功曾由朝廷委派到日本考察,在其所著《日本一览。穷河话海》卷二“器用与土产”中提及北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日本蝙蝠扇首次进入中国。查《宋史,日本传》,确有在端拱元年日本僧人来华所纳贡物中,有桧扇二十把、蝙蝠扇两把的记载,

折扇由于可开可合,携带方便,逐渐取代纨扇而成为扇子中的主流。史载明成祖曾“命工如式为之,自内传出,遂遍天下”。当时年产量约两万余把,出现了专门经销折扇的名铺和以产地命名的川扇,粤扇、吴扇,杭扇、岳洲扇、金陵扇,武陵扇。到了清代,苏杭两地后来居上,无论产量,质量和品种,均冠绝全国,

杭州是中国生产扇子的名邑,以其产地得名的杭扇,制作精良,造型典雅,历来被誉为杭州雅扇。

杭扇历史悠久,其源头可以上溯到周代。在杭州下兴忠巷33号与祖庙巷18号之间,有处迄今为止中国唯一尚存的扇业会馆。据馆内碑文介绍,最近一次重建在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建有扇业祖师殿,神位上供奉杭扇的始祖一一周代诸侯齐纨及琢,砂磨,糊楷等先辈艺人462人。杭州夏长而苦热的自然环境,附近盛产竹木的丰富资源,发达的丝绸业造纸业,加上文人雅士和能工巧匠聚集,为杭扇的发展提供了卓越的条件。。南宋建都杭州,扇子既是帝王的日常用品,又是点缀都城繁荣,粉饰太平的一道风景,,政府比较重视,一度中断的少府监得以恢复,监下辖5院,院下设工场与作坊(时称作),分工很细。如位于今仙林桥附近的文思院就有玉作,扇子作等30余作,每作少则数十人,多则百余人,集中了大批能工巧匠。而民间的私营作坊(时称行)更遍地开花,同一行业且每每集中在一起,形成类似今日的“××一条街”。制作杭扇的作坊就集中在今清泰街与河坊街之间,长达2里,该巷由此得名扇子巷,沿称至今。据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记载,当时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其中扇子就有“细画绢扇,细色纸扇,漏尘柄扇,异色影花扇和梅竹扇面儿,张人画山水扇”等多种。扇铺有“中瓦子前(今清河坊至洋坝头一带)徐茂子家扇子铺,炭桥河下青篾扇子铺,周家折揲扇铺,陈家画团扇铺”等等,令人目不暇接。

元代,杭扇生产虽维持过一段时间的兴旺,总趋势是日渐衰落。一是元灭末后不久,就强征工匠入官府,史载当年江南籍工匠“凡三十万户”,被征达十万余户,占三分之一强;二是元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属最低层的南人之列的杭州人日益贫困,略为高档的扇种即少有问津,致使杭扇产量大减,质量下降。

明代,杭扇得以复苏,其业绩主要表现在折扇上。扇骨以竹材取代桧木与白松木,扇柄雕刻诗词书画,扇头下系玉坠或五彩流苏,扇面题绘名家书画,使杭扇成为熔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炉的工艺品,不仅满足国内需要,还出口日本。

明末清初,由于久经战乱,国内外市场萎缩,杭扇一度受到打击。直到康熙中叶之后,才得以恢复,出现了杭扇又一鼎盛时期,列著名的“五杭”(杭扇、杭烟,杭粉、杭线、杭剪)之首。

有清一代,杭扇按大类分主要有纨扇与折扇两类。羽毛扇虽也生产,数量有限,无法与纨、折扇抗衡。纨扇用丝织品纱罗绷成,复苏于道光、同治年间,且仅仅在贤士大夫、迁客骚人及深宫闺房流行,已属强弩之末i真正执抗扇牛耳的是折扇。清时杭州生产的折扇用材更广泛,制作更精细,花色品种也更加繁多,扇柄与扇骨除了采用竹材,还采用象牙,玳瑁等珍贵材料,有的饰以髹漆,镶嵌螺甸,五彩斑斓。扇头的样式有玉兰头,琴燕尾等近百种,就是固定扇头的钉铰,虽然小如豆粒,也采用牛角,金、银,铜烫印或铸造,极其精致。扇坠采用橄榄核或桃核,精雕细缕,令人惊叹不已。扇面既有画面,素面之分,又有男用女用之别,外套上刺绣扇袋,这是杭扇最早出现的包装形式。

清代前期,杭扇产销以芳风馆为首,余则推张子元、顾生泰;其后,舒莲记扇庄执牛耳,再后,王星斋扇庄异军突起,后来居上。有清一代,产销杭扇扇庄与工场之多,空前绝后。据民国初年编写的《中国实业志》载,“杭城营纸扇者总计约有五十余家,工人人数达四,五千人”。

(选自《文史知识》)

猜你喜欢

折扇扇子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这些都是扇子吗
踏冰展“折扇”,斗球“五棵松”
糖?扇子
折扇应用上线了
扇子
会变的折扇
金扇子
失眠影
荣昌折扇发展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