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南少林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

2015-07-25王伯余

武术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

王伯余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器物层面和精神层面对南少林文化进行研究,并尝试对其传承和保护提出相应的对策。器物层文化主要是指南少林寺、僧人、南少林系列拳法、南少林医法体系、出土文物、书籍等显性层面;精神层文化主要指南南少林佛家禅宗思想、南少林禅功墨武文化体系及其精神、南少林医法文化和精神等。

关键词:南少林 器物层文化 精神层文化 传承 保护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5-0010-03

自古以来,福建少林寺与河南少林寺齐名,在武术界也有“南拳北腿”的说法。例如,《少林拳术秘诀》讲述:“斯时国内有两少林,一在中州,一在闽中。”但是经过近些年来的学术探讨,对南少林寺具体在福建哪个地方备受争议,目前认为较可能的地方主要有福清、莆田和泉州。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单就名称而言,福建境内确实没有南少林寺”。面对这样的问题纠结和恶性的循环探讨与争论,使得南少林文化无法更好的传承,更不能大繁荣大发展。我们不应当一味地探讨南少林寺是否存在,亦或南少林寺到底位于福建哪个地方。南少林文化作为一种被讨论和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这一点是无可否认的。我们当前应当做的不是纠结南少林寺到底在哪,以及南少林寺是否存在的问题,而是应当加强对南少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1 福建南少林文化传承与保护策略现状研究

中医和武术同是我国国粹,而武医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实乃国粹中的精华,而中国文化的特征就是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因此,武医又如武术般表现出南北不同的特色。近年来对南少林医文化有所传承与保护:“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南少林手法医学这一具有魅力的特色医术……经福建省民政厅批准,同意筹备成立“海峡南少林手法医学协会”。

多年以来,学者特别热衷于对南少林寺到底在哪的问题讨论,也因此将时间和精力大部分都花费到表象的研究,而忽视了对本体内容的研究。面对这个问题贾建欣学者说得较为客观:“应以发展为重,暂且摆脱“遗址”问题的争讨……重新形成一个包涵有寺庙、武功、佛教、人物活动等方面内容的“南少林文化体系”。另外,有学者对南少林文化的发展策略各抒己见:“提倡对南少林文化的认同,推动福建三地南少林之间的交流;扩大宣传力度,溶入城市品牌经营;建立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体系,发展南少林文化的旅游业和产业链;竞技武术的进一步推广”。另有学者在《福建南少林发展研究》一文提出南少林的发展对策与建议:“搁置争议,整合“南少林”品牌资源;确立南少林文化符号;成立专门的南少林研究机构;加大南少林相关人才培养力度”。还有学者对南少林武术文化的推广与拓展提供新思路:“积极开展闽台南少林拳棒文化交流;开展南少林武术文化课堂;将南少林拳棒形式推广到健身方式的选择;建立南少林武术文化品牌,提高品牌影响力”。

从所述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关于福建南少林的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问题,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但是这些建议和研究比较零散,针对性不是特别强,缺乏一定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2 福建南少林文化体系研究

2.1福建南少林器物文化

首先,福建少林寺是南少林文化的载体和根本,离开南少林寺其文化就虚无缥缈,缺乏归属感与存在感。面对南少林归属以及存在的争议,林荫生总结出:“目前对南少林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理解,即非寺、是寺、是武术三种观点”。而笔者认为,这三种观点没有对与错之分,同属于南少林文化的部分。即周伟良教授指出:“所谓的福建南少林,是武术文化与会党文化长期共同氤氲催生的一个文化概念……这一语境中的福建南少林,不是一个具有确切地址的实指寺院”。因此,无论是福清的少林院、莆田的林泉院、泉州的东禅寺还是仙游九座寺、东山古来寺、长林寺和绍安长林寺等,这些都是南少林文化不可或缺的载体,共同构成南少林文化的“集体记忆”,形成了一张张南少林文化的历史照片。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变迁,有些少林寺的遗址遭到严重破坏和摧毁,有的甚至消失在现代人的视野。因此,当务之急应当对这些南少林系列寺庙遗址经行修复和重建,进一步开发和挖掘未被发现的遗址,从而进一步加强保护南少林文化“底片”的工作。

其次,南少林以佛家文化为主体,佛家文化又以寺庙僧人为依托,而僧人又分为文僧和武僧。文僧以传播和发展佛学思想为主要任务,武僧以传播和发展少林武术文化及其禅功墨武的拳棒文化为主要任务。南少林僧人是南少林文化与大众之间的媒介和桥梁,然而目前对南少林的僧人保护机制还很欠缺,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也不健全。笔者认为:以佛教禅宗文化为主导的文僧和以拳棒文化为主导的武僧同是南少林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前者有文物古籍佐证,后者同样也有身体活动的活化石佐证,两者对南少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行为相互融合、互为支撑。

最后,应当加强对南少林相关文物古迹等进行传承与保护。因为,文物古迹犹如南少林文化的历史记忆与照片,同样也是其重要的硬件组成部分。例如,对南少林武术活化石的传承与保护,林荫生在《中国南少林》中对南少林武术流派和拳法系列指出:“五祖拳、白鹤拳、福州鹤拳、龙尊、地术法、罗汉拳、五梅拳…南佛拳、八井拳、太祖拳、开元拳、洪家拳、达尊拳等几十种具有健全体系的拳法”。其实南少林武术拳法还远不止这些。另外还包括对拳法系列的“刀、枪、剑、棍”等传统器具的传承与保护。另外,也包括对有关南少林石碑、墓碑、出土文物、禅师语录、古籍、塔铭、武僧秘诀以及地方志、古诗词对南少林的有关记载书籍。

2.2福建南少林精神文化

南少林文化以佛家文化为主导,佛家文化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儒和道家等文化结合形成独特的禅宗文化,以达摩起,从道信开始形成为北宗神秀和南宗慧能两大宗派。南少林禅宗主要包括有:沩仰、临济、曹洞、云门、黄龙、杨岐、法眼等宗派。慧能师傅所主张的南禅宗思想主要表现:“明心见佛、无念为宗、即心即佛、顿悟成佛”。这种不立文字、直指心性,在身体践行中顿悟、顿悟通过心性顿修。这种禅宗精神具有很大的现代价值,其主要强调的是人心的重要作用。只有心无旁骛、心无杂念地做事才会更顺利;对传承的问题要多以心传,因为文字有些时候是惨白无力的,不能完全和全面的表达人的感情;理论和实践应当结合起来,用理论和思想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思想和理论,因为离开理论和思想的实践是盲目的,离开实践的思想和理论是苍白的。所以,对南少林禅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例如,有学者指出:“如果寻求所谓“南少林寺”的存在,应该从佛教禅宗传播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及从禅宗教义的内涵和外延的联系中探索,并从佛教寺院间的佛学交流中去考究。”。endprint

南少林禅宗文化和思想对南少林武术影响深远,其禅功墨武,精神不谋而合,其讲究的也是言传身受,以心会意。南少林武术可谓是南少林禅宗文化的践行载体,在拳棒文化中传承者南宗思想,并且演化和发展成为独特的禅功墨武文化体系。另外,南少林在历史上承担着一定的国家责任,肩负着国家的使命。例如,南少林武术与明代抗倭斗争、明末闽南天地会、天地会的反清复明活动、近代反地反封建运动(例如,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抗日斗争)的关系等。这些活动反映了南少林运用武术精神维系着高度的爱国情操,并且对研究历史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和意义。南少林文化中有着独特的武医文化,出家人以慈悲为怀,僧人的医文化一方面是为了救死扶伤以及自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武僧练功所需。南少林医学包括中草药材、跌打损伤秘方、整筋正骨疗法等。南少林每个拳术的流派都有自身的武医传承,也是中医的一个重要分支和组成部分。

3 福建南少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策略

3.1福建南少林文化的器物保护机制

3.1.1福建南少林寺集群品牌建设

据目前研究发现,南少林寺争议颇多,甚至还有学者提出历史上可能根本就没有南少林。但是,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中也频频出现,在争议的过程中就已经证明它的存在性了。所以,不应当纠结这些表层的现象问题,对于福建人们来说,而是应当齐心协力,以闽都为核心形成向心力,以各地南少林寺为元素形成凝聚力,使之形成福建南少林寺集群,树立文化品牌知名度以及提高品牌效应,齐心协力为南少林文化发展做出奉献。例如,有学者指出:“与其花费时间、金钱和精力去一直争议南少林寺到底在哪的问题,倒不如联合福建各地的少林武术团体、仁人志士团结起来,使之形成一个以“闽都”为核心,具有集体记忆的南少林寺集群”。

3.1.2建立以文僧和武僧联合培养模式

南少林文化主要依托于南少林僧人的人文精神,并承担着传承与保护的责任与使命,可称为南少林文化的灵魂,没有灵魂的南少林是空洞的,即使修建再多的南少林寺也犹如行尸走肉般存在。当今,文僧的发展主要在于佛学院的发展。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福建佛学院院长——学诚在纪念福建佛学院成立三十周年庆典上的讲话中认为:“未来的佛学院承担着这样的角色与作用,例如,是佛学深入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各个文化交流的良好平台,是社会教育的延伸土壤。未来的僧人(出家人)所承担的角色,是佛法的优秀继承者,是时代的思想引领者,是全球的有效弘法者”。然而,只是思想上的传承和传播还远远不够直接和贴切。如果能够以南少林武术为载体,结合现代手段与方法,例如,有学者指出:“使得集体记忆的南少林也能像嵩山少林一样,形成声势浩大的文艺创意表演盛典的文化产业”。因此,南少林文化的传承实质上就是发展,而发展就离不开现代发展环境,所以,应当建立文僧与武僧的互动研究与发展模式。将这种模式嵌入到文化产业发展当中,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谋求发展。

3.1.3加强福建南少林文物保护机制

南少林文物、古籍以及遗址等可分为现存和待发现两部分。出处所讲的文物乃广义上的文物,不但是指先前人们所创造积累的物质文化部分,而且还包括当代人们对南少林文化研究所产生的器物文化。健全保护机制的前提是要对南少林物质文化进行细致而全面的归类与划分。对福建少林寺文物初步可划分为:建筑、生活、石刻、木雕、宗教用品、书籍、武术等类别。由于分类的不同,所以其保护机制的方式方法应当有针对性的对待。例如,建筑类,主要包括对南少林寺以及寺塔等大型建筑的保护,这包括修复和重建,关键的问题在于需要大量的资金维持和支撑。另一方面,对近代人们研究南少林的成果进行整理与分类。因为,这也是南少林器物文化的一部分,并且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演变为南少林文化记忆的组成部分,对近代研究和创造成果的保护是为以后南少林文化更好的发展做铺垫。

3.2福建南少林文化的精神层传承

3.2.1南宗思想的传承与现代教育相结合

其一,南宗思想的主要阵地在于专业的佛学院,据有关资料显示:福建佛学院创办于1983年,分男众,女众二部。男众部院址位于莆田广化寺内,女众部院址位于福州市北郊崇福寺。学院分设预科班(学制两年)、本科班(学制四年)、研究生班(学制三年)三个层次。闽南佛学院创办于1925年,学院地址位于厦门市东南部的古刹南普陀寺内。其目前学制分为:预科(二年),本科(四年),研究生(三年)。从佛学院建立的时间上看,同属于近代的南少林文化发展产物;从学院地址方位看,共同的特点都设在寺内,这样可以学习到正宗的南宗思想,也有利于学习环境和氛围,但是同时也限制了教育的规模;从学制划分看,跟上了教育的时代前沿,体现出系统化、正规化和规范化。其二,专业佛学院的师资力量、硬件设施以及资金力量等毕竟有限,因此,应当与福建各大高校与宗教有关专业部门和单位联合,增加相互学习与交流内容与领域,建立联合培养模式,形成有效的互动研讨机制。另外,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历史上也互通友好,共建闽台佛学研究平台,也有利于南少林宗教文化的发展。

3.2.2以南少林武术为载体弘扬武德精神

南少林武术精神主要体现爱国精神、救死护伤精神以及武德精神,例如,林荫生学者对南少林武德的基本内容诠释到:“尚武崇德,仁爱谦让;恭敬礼让;自强不息,劝人向上;禅宗的最高境是人佛合一”。然而,这些精神听上去是泛泛而谈,如何将这些精神文化有效传承下去,就需要直观而有效的手段。而南少林武术应当承担这样的角色,这是一种身体活动形式的直观的并且有效的传承与传播手段,特别是面对语言不同的国外人群而言,通过直接观看以及亲身演练体验,可以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南少林文化的魅力。

3.2.3南少林医文化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南少林医文化是中医的一个重要分支流派,其武医文化已经形成自身独特的完整体系。但是,相对于现代医学水平而言,其仍然处于不完善的地方,甚至有些地方还很落后。一方面,应当继续深入和融入中医的母科学学习与研究;另一方面,如林则徐般,睁眼看世界,不能固步自封,善于向西方现代医学体系学习、借鉴和吸收。不能盲目自信,同时也不能丧失信心,武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例如,整筋正骨疗法,习武之人手上存在着独特的寸劲,只要借助现代医学,充分了解人体骨骼结构,对待这样的损伤,治疗显得轻而易举。广义上的医学应当涵盖康复治疗与预防疾病等方面。南少林武医的理念:“习武强身健体结合健康食疗预防疾病为主、中草药结合功夫手法治疗疾病为辅”。强身健体养生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手段,而南少林武术既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等养生之功效。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佛学院的专业课程设置也应当在佛医专业的前提下,分支为南少林武医。但就目前而言,似乎并没有对此领域进行涉及和培养。

4 结语

经上研究获知:南少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应当从器物层文化和精神层文化两大体系着手研究;不应当再纠结于南少林寺的地址问题,以及是否存在问题;当务之急,应当加强对南少林器物层文化的保护工作,建立有必要的法律法规机制;应当鼓励和支持对南少林精神层文化的传承工作,联合福建各武术团体以及武术学者等仁人志士,形成文化研究与传承的凝聚力,共同为南少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奉献自身的力量,充分彰显福建南少林寺文化魅力,从而扩大在我国乃至海外的影响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