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河中下游冲淤特性分析

2015-07-25于佳华

陕西水利 2015年3期
关键词:主槽滩地辽河

于佳华

(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辽宁 沈阳 110006)

1 长时段河段冲淤变化分析

辽河是一条多沙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较高,在七大江河中仅次于黄河、海河。据统计,辽河下游六间房站1954年~2004年系列的多年平均年输沙量达1187.96万t,多年平均含沙量达3.32kg/m3。

根据辽河干流主要水文站的位置及辽河福德店以下干流各河段具体情况,把辽河福德店以下干流分成五段进行分析,并用输沙率法统计辽河干流各河段泥沙冲淤情况。第一段为通江口以上段。东、西辽河在福德店汇入,而由于福德店站缺少大水年份,系列不具代表性,因此辽河干流以通江口站为起始。第二段为通江口至铁岭段。第三段为铁岭至巨流河段。第四段为巨流河至六间房段。第五段为六间房至河口段。按以上五个河段,用输沙率法分析各河段的冲淤变化,具体见表1。表中河段冲淤量第1列为西辽河郑家屯站、东辽河太平站到辽干通江口站河段;第2列为通江口~铁岭河段,中间有清河(开原站)、柴河(太平寨站)加入;第3列为铁岭~巨流河河段,中间有范河(张家楼子站)加入;第4列为巨流河~六间房河段,中间有柳河(新民站)加入。同时绘成淤积累计曲线图,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巨流河~六间房段的淤积最为严重,几乎是沿程淤积,很少有冲刷的年份;其次是郑家屯~通江口,本段在大水年淤积严重,而在小水年则基本保持冲淤平衡,有部分年份还有小幅冲刷;接着是铁岭~巨流河,本段相对之前两段的淤积量较小,除上世纪50年代的大水年份淤积外,基本保持冲淤平衡。在1965年~1984年的枯水枯沙年份还逐年略有冲刷;最后是通江口~铁岭段。本段是辽河干流唯一一段沿程略有冲刷的河段。甚至在1954年~1964年丰水丰沙时段的大水年份也很少有淤积年份。

2 子河段河道类型划分

图1 辽河干流累计冲淤图

根据辽河福德店以下河段的河道形态、天然控制点、人工控制节点等因素,把辽河福德店以下河段分为10段,即福德店~通江口、通江口~清河口、清河口~铁岭、铁岭~石佛寺、石佛寺~巨流河、巨流河~柳河口、柳河口~卡力马、卡力马~六间房、六间房~盘山闸、盘山闸~河口。分别对各河段进行河型的划分。本次河型的划分采用钱宁教授和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对河型的分类,即将河流类型划分为四类,分别为顺直、蜿蜒、分汊、游荡性河道。按照Leopold和Wolman天然河流的资料分析成果,河流坡降(J)满足条件J<0.0125Q-0.04为蜿蜒型河流。具体划分见表1。

表1 辽河(福德店以下河段)各河段河道类型划分表

从表1中可以看出,辽河各段均满足J<0.0125Q-0.04。因此除柳河口~卡力马段河道主槽摆动剧烈属游荡型河道外,其余各河段均属于蜿蜒型河道,这也符合辽河实际情况。辽河各段除柳河口~卡力马段受柳河来沙影响而淤积严重,河势游荡外,其余各段均蜿蜒曲折,无较大的汊道,符合蜿蜒型河道的演变规律。虽然在部分河段在枯水期时段有江心滩,但是到汛期时均被淹没,不能算分汊型河道。

3 辽河中下游各河段演变特性分析

根据辽河福德店以下各段泥沙主要来源的不同,可以大致把辽河福德店以下分为三段。第一段为福德店~柳河口段;第二段为柳河口~盘山闸段,第三段为盘山闸~辽河口段。第一段泥沙主要来自西辽河,第二段泥沙主要来自柳河,第三段泥沙受上游来沙及潮汐携带泥沙的双重影响。

根据河道的不同特性,又可以把福德店~柳河口段分为两段。

第一段为福德店~清河口段。本段属蜿蜒型河道,河道长度113.7km,平均河宽仅140m,弯曲系数1.56~1.58,宽深比2.5~10.9,河床比降0.22‰~0.24‰。河岸为松散二元结构,不耐冲刷,坍岸严重,河道多摆动。

根据输沙率法分析,1965年以前西辽河来水来沙较多,河道偏淤。1965年红山水库建库后上游西辽河来沙减少,河道大水年淤积,小水年河道偏冲,总体来说以淤积为主。根据断面法分析,主槽摆动较大。在大洪水时冲刷主槽,而滩地淤积;在中小水时水流不上滩,主槽淤积。由于大洪水较少,且在洪山水库建成后,西辽河泥沙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控制,因此中小水时,滩地淤积并不严重,主槽略有扩大,摆动较大。

第二段为清河口~柳河口。本段河道长度169km,平均河宽200m~300m,河床比降在石佛寺以上较大,在0.21‰~0.31‰;在石佛寺以下进入平原区,比降在0.16‰~0.24‰。

本段河道由于清河的加入,河道演变与福德店~清河口段有所不同。清河的加入使得河道的水流挟沙力加大,对河道两岸的冲刷加大。因此在清河刚加入的河段,河势向顺直方向发展。后随着距离加大,冲刷两岸的泥沙加入水流,使水流趋向冲淤平衡,水流挟沙力相对减小,冲刷减少,使得河势重新向蜿蜒型河道发展。

根据输沙率法分析,由于清河的加入,挟沙力的加大,本段虽然也有冲有淤,但总体偏冲。而从断面法看,滩地略有淤积,但基本变化不大;而主槽变化较复杂,总体是扩大的。

第二段为柳河口~盘山闸段。本段河道长度46km。主槽演变剧烈,主槽不断摆动,而滩地逐年淤高。之所以有上面的变化,主要的原因是柳河入汇后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使得辽河干流挟沙处于过饱和状态,下游淤积严重。当汛期时,由于滩地受植物覆盖影响,糙率较大。同时洪水漫滩后,河宽及糙率等加大,滩地流速降低,这使得洪水的挟沙能力减弱。滩地与主槽的水流挟沙能力相差较大。同时由于河道平面形态宽窄相间,自窄段进入宽段时,含沙量较大的水流自主槽漫入滩地,在滩地大量落淤。而自宽段进入下一个窄段时,由于泥沙在上一段滩地落淤后,水流含沙量有所降低,这时从滩地回归主槽的水流含沙量较小,促使主槽冲刷。在非汛期,因为流量较小,水流不上滩,主槽挟沙能力大幅度降低,而来沙量除上游携带来的外,因主流摆动,滩坎受到冲刷而坍塌后退,更增加了来自滩地的泥沙,使得主槽淤积。主槽虽有冲有淤,但在长时段内,仍表现为淤积抬高,而滩地表现为持续抬高。

另外,辽河自柳河口以下,由于1965年以后上游来水减少,在之后的近20年没有上滩的大洪水,滩地上自发进行农业种植,而后为保护耕地修了套堤,将行洪宽度由2000m左右缩窄至300m~400m,发生3000m3/s以下洪水都不跑滩,柳河来沙仍然不少。1966年~1969年的4年中来了6406.94万t泥沙,结果大部淤在主槽中,不但使断面减小,河底和滩唇逐渐抬高,使套堤临、背高差连年加大,滩地出现横比降。据统计六间房~朱家房河段1980年左、右滩地上套堤内、外高差平均为1.33m和1.56m,而2000年时增为1.63m和2.09m;另外,在辽河大堤培修过程中都从堤脚滩上取土,取土坑逐渐连成顺堤串沟,这两个因素合在一起,左、右滩都有很大的横比降。一旦洪水冲破套堤,就会直奔大堤,顺着堤根淘刷,如1986年8月辽河发生2537m3/s(朱家房)洪水,在台安县何家附近冲开套堤,主流改道紧靠右岸大堤堤根,形成长达11km的顺堤河,情况十分危急。

第三段为盘山闸~辽河口段。本段河道长度57.3km,河宽115m~1269m。河道为感潮河段,受上游来沙影响及潮汐携带泥沙沉积影响,遇大水年可以冲刷一部分泥沙至下游,但是总体淤积严重。河道比降变缓至0.04‰,河道蜿蜒曲折。

由于六间房以下无水文站,缺少实测流量及含沙量资料,因此无法采用输沙率法对本河段进行分析。但是用断面套绘法可以看出,当连续丰水年份之后,断面过流面积明显有所减小,河床淤高,河宽变窄;而当连续的枯水年份,则过流面积有所增加。可以看出,河口段淤积与上游来水有一定的联系。初步估计,可能与上游盘山闸的修建、运用有关。在枯水时段由于盘山闸的关闸蓄水改变了潮汐波形,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从而使涨潮时水流挟沙力大于落潮时,可能导致河口段泥沙被带到盘山闸下而落淤;在丰水时段,盘山闸开闸放水,把上游带来的泥沙带往河口段,而河口段河宽变大,比降变小,流速变小,挟沙力减小,在此大量落淤而导致断面河底淤高,河宽淤窄。

4 结语

本文通过辽河水文站的统计数据,分析水文站之间河段整体的冲淤规律,并根据河道比降将各段河道划分类型,归纳总结各河段的整体冲淤变化及河势演变规律。因此本文不适用于辽河局部河段的冲淤演变分析。本文采用资料大部分为红山水库建成后成果,考虑到水、沙系列偏枯,无法验证来大洪水是否会对辽河产生较大影响,这就需要针对红山水库的运行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陕西水利

猜你喜欢

主槽滩地辽河
辽河口
洞庭湖区滩地及稻田洼地资源分布研究
洪水对黄河下游淤滩刷槽影响试验研究
辽河记忆
黄河中游小北干流段持续淤积期的主槽摆动特点*
倾听
福建莆田木兰溪防洪工程白塘段滩地及河道整治方案探讨
河床横向摆动计算方法及其在黄河下游游荡段的应用
山丘区中小河流滩地时空演化与扰动因子分析
辽河文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