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央红军五次反“围剿”中牺牲的师长

2015-07-23颜梅生

文史春秋 2015年5期
关键词:围剿红三军团邹平

● 颜梅生

从1930年11月至1934年10月,蒋介石指挥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和红军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围剿”。红军在前4次反“围剿”的大胜与第五次反“围剿”的惨败中,共牺牲了9位师长。本文讲述的是他们当中5位师长的故事。

“难得骁将”李实行

李实行 (1902—1931),1902年出生于湖南衡山一户农家。1916年小学毕业后考入长沙岳云中学,1924年经毛泽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浏东游击队扩建为平(江) 浏(阳) 游击队时,被任命为队长。同年秋,率队与红五军二大队合编为第三纵队,任该部第五大队大队长。1929年4月,担任红军湘鄂赣边境支队纵队长。1930年6月,红三军团成立,李实行被任命为该军团第五军第一师师长,先后参加了井冈山第一、二次反“围剿”的战斗,功勋卓著,威震井冈山,毛泽东、彭德怀多次称他是一名“难得的骁将”。

第三次反“围剿”开始时,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临时总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根据“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的方针,曾多次寻求战机,但一直未能如愿。1931年7月22日,毛泽东下达命令:在雩都(今于都县) 以北的银坑伏击国民党军陈诚、罗卓英师。3万红军布置好阵地后,因敌情有变,毛泽东连夜收回了命令。7月31日,毛泽东在泰和县沙村命令攻击富田、新安,刚要开战时,发现守敌已经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又只好让部队忍耐折回。8月3日,毛泽东在兴国县高兴圩命令迎战来犯之敌,再因数路敌军逼近而作罢,只得于8月5日晚穿越国民党军蔡廷锴与赵观涛两个师之间20公里的间隙地带,转移到了兴国县莲塘。

8月6日,驻兴国县良村的国民党第四十七师谭子均旅奉第三路进击军总指挥上官云相的命令,向良村以南20公里的莲塘急进,企图封死红军与外界联系的最后一个出口。中午时分,谭子均旅闯进了一道叫十万洲的狭长山谷。

而红一师师长李实行早在8月4日即率部到达了莲塘地区,这里高山峻岭,沟壑纵横,森林繁茂,河水湍急,地形十分险要。8月6日下午,李实行命令部队就地待命,自己带一个连登上制高点察看地形、布置警戒。突然,李实行发现大批敌军向山谷涌来,遂立即果断地命令连队抢占十万洲一侧的安凤山。

安凤山是十万洲通往半径村、莲塘圩三岔路口旁的制高点,只要控制了安凤山,便可将良村过来的敌人堵在十万洲峡谷里。李实行指挥部队从山南奋力往山顶攀登。敌军得知后,也不顾一切地从山北往上冲,双方未到顶峰就各自掷起了手榴弹,展开了激烈的阵地争夺战。李实行部虽随主力部队迂回转移,日夜长途跋涉,但大家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无奈由于敌军火力过猛,红军几次攀登均未成功。这时,李实行手持机枪,奋不顾身地朝山头猛冲。战士们见状,跟着李实行朝敌军发起了新一轮更为强劲的进攻,敌军无法抵挡,李实行终于占领了安凤山。李实行刚登上山顶,一梭子弹突然朝他打来,李实行左腿中弹,鲜血如注,身子晃荡起来,但他仍然咬紧牙关,靠在一块岩石上,继续沉着指挥战斗,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反扑,牢牢控制着安凤山。

由于红军占领了安凤山,谭子钧旅只能滞留在十万洲,等待着增援。毛泽东、彭德怀见李实行为全军赢得了有利战机,于6日当晚召开紧急军事会议,部署作战。当即决定,集中兵力歼灭该旅。

次日早晨,红军突然发起攻击,仅用2个小时就全歼了谭子钧旅,在途中还消灭了前来增援的张銮诏旅,并乘机攻克了良村,击溃了敌第四十七师、五十四师,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第一阶段的莲塘、良村大捷。

李实行

莲塘战斗是第三次反“围剿”战争的第一仗,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感慨地说:“终于在莲塘打着第一个好仗。”

可李实行却因流血过多,虽被送进红军医院抢救,但仍壮烈牺牲,时年才29岁。

1999年3月30日,张震将军重返莲塘战场,曾深情追忆说:“我们是从圩上往这里打的,当时打得非常激烈,我们连负责攻打左边的一个山头,山上敌人火力很猛,一时攻不下来。师长李实行跑过来命令我:‘打不下这个山头,我杀你的头!’我坚决表示:‘服从命令,坚决打下!’后来终于拿下了这个山头。可惜我们的李师长在这次战斗中负重伤,后来在医院里牺牲了。”

“敢死师长”邹平

邹平 (1900—1931),化名朱平,人称“邹不死”。1900年出生于湖南平江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就读于省立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在明德中学任教员,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赴广州入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结业后回湖南到衡山县参加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

1927年1月,邹平陪同毛泽东视察了衡山农民运动讲习所,得到了毛泽东的好评。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邹平返回平江组织农民武装斗争,担任平江县暴动委员会主席。1928年春任中共平江县委委员,参与领导组织“平江扑城”斗争,此后组织游击队坚持武装斗争。同年9月所部编入红五军,担任中级指挥员。同年冬随黄公略留在平江、浏阳地区坚持游击战争,1928年参加创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9年2月,担任平江县暴动委员会主席。1929年秋担任红五军随营学校校长。1930年春担任红军湘鄂赣边独立师师长,7月率平江游击队配合红三军团攻占长沙城,首先攻入浏阳门和小吴门。作战勇敢,指挥坚定。

8月奉调红三军团,先后历任红五军第三师政委、红三军团随营学校校长。红十六军成立后,曾任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第二次反“围剿”斗争。

1931年8月底,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长黄云桥因10多天连续作战,病重在医院休养。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命令时任红三军团随营学校校长的邹平代理师长一职,率部参加第三次反“围剿”。

1931年9月7日中午,红三军团向兴国县高兴圩发起进攻。国民党第十九路军蔡廷锴部第六十师前卫旅在高兴河西岸抵抗,守住了西岸通往高兴圩的大石桥。由于雨后河水猛涨,红军无法涉水过河,部队难以展开,敌军乘机在高兴圩抢修了工事。这些敌军,加上在高兴圩内的国民党第六十师留守部队和第七十八师两个团,实际兵力在8个团以上,而且蔡廷锴的第六十师是号称“在战场上子弹壳也不让别人捡走一颗”的“铁军”。红三军团虽有4个师,但实际上仅有6个团的兵力,而蔡廷锴手持双枪,声嘶力竭,亲率指挥部人员压在第一线督战。战斗打得异常艰苦,异常惨烈,以至于当时任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参谋处处长郭化若后来回忆说:“只是用整师的密集队形向敌人阵地冲,一次又一次冲,都被敌人侧射火力所阻止。”蔡廷锴也在其《自传》中写道:“见此情景,危殆万分”,事后“三天内,日夜不能合眼……”国民党政府战史汇编在《关于第三次赣南围剿之经过情形》的作战总结中,更称高兴圩战役“实为剿匪以来最胜利、最激烈之血战”。

为尽快解除交织、白热化状态,邹平组织敢死队,亲自率领,与敌军展开决杀。随着冲锋号的吹响,邹平大喊一声:“同志们,跟我冲啊!”红军名将带领敢死队冲锋的消息立刻在敌军中传开,许多敌军当即被吓呆了,而红军很快冲上了石拱桥,且越攻越猛,势如破竹。顷刻间,敌军全线崩溃,敌军师长沈光汉率残部一口气逃出了几公里外,蔡廷锴的随员及其指挥部人员也有人逃跑,无线电不再发出战斗命令,而是拼命向周围部队紧急呼救。蔡廷锴几番想拔枪自杀,但一转念“横竖一死,未到红军俘我之时,先死殊不值”,又纠集残兵拼杀下去。

追击过程中,邹平正举着望远镜观察敌情,突然轻重机枪齐向邹平所在的山头扫射,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胸部。邹平仍忍着剧痛不肯下火线,来到前沿阵地的红三军团政委滕代远见状,迅速指挥战士强行把他抬上担架。

毛泽东闻讯,在将邹平抬往茶园豪兴临时野战医院的途中等候,关切地察看邹平的伤势,并给予安慰。可惜,终因伤势过重,加之医疗条件极其有限,邹平壮烈牺牲,时年仅31岁。

消息传来,军团长彭德怀痛苦不已:“你几经历险,都能化险为夷。尤其是在平江岑川与国民党军作战,身负重伤,大难未死,大家都称你为‘邹不死’。为何此次却未能躲过,老天折我大将,老天不公啊!”

1950年2月18日,彭德怀在给邹平之子邹继平的信中写道:“邹平同志确系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话语简短而朴实,却表达了彭德怀对邹平的怀念,也是对邹平一生的最好评价。

邹平的父亲邹颖吾、母李信贞也均为革命献身,被誉为“平江邹家一门三烈”。

“钢军之帅”曾士峨

曾士峨与邹平是同时牺牲在兴国县高兴圩的,只不过是同一次战役的不同战场。

曾士峨 (1904—1931),1904年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县。1927年初入黄埔军校长沙三分校学习,参加了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警卫团任连长。1927年9月随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参加秋收起义。1928年5月任红四军第三十一团第三连连长,率部参加龙源口战斗和黄洋界保卫战。1929年任红四军第三纵队参谋长,率部参加大柏地、长岭寨、白沙、上杭等战斗。1930年春任红四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同年夏任红四军参谋处长兼第二纵队司令员、红四军第十一师师长兼政委,率部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第二次反“围剿”。因其能征善战,被毛泽东称为“钢军之帅”。在转战的艰苦战争环境中,曾士峨始终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在致亲友的信中写道:“士峨离家四载有余,虽奔波南北,历尽千辛,然为大众之生息,常觉无形的快慰,精神爽奋。”

1931年6月,蒋介石组织国民党军共23个师另3个旅约30万兵力对红军进行第三次“围剿”,至9月初,国民党各路军全线撤退。9月8日,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在阵地上看到敌第十九路军蔡廷锴的第六十师、戴戟的第六十一师主力离开高兴圩往兴国县城,只留下一个团在后面打掩护。林彪当即决定:切他个尾巴!遂命令曾士峨率第十一师迅速穿插。但该团的敌军未来得及消灭,敌军的大部队便已返回来接应,且越打越多。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士兵多为两广籍,以能打狠仗著称,穿短裤,爬山如履平地,且装备精良,甚至号称从未败北的“铁军”。而红军第十一师还有战士使用梭标作冲锋武器,一些战士所持老式“汉阳造”步枪甚至没有刺刀。

密集的枪炮声、军号声和喊杀声,震天撼地。双方甚至为抢占一个小山包,都要拉锯式地反复争夺数次,战况极其惨烈,到处是倒下的尸体。酣战至8日下午,双方都打红了眼,战斗成了胶着状态。曾士峨率领第十一师官兵用枪托、梭标、大刀和石头跟敌人拼杀、肉搏。他告诉将士:“我们是工农红军,是钢铸的,是‘钢军’。一定要把‘铁军’吃掉!”战至黄昏,第十一师的子弹打光了,人员伤亡过半,敌人也留下了2000多具尸首。正在停战间隙,敌人又一次发起进攻,向红一军团指挥所方向冲锋,情况十分危急!为保护军团首长,曾士峨立即命令把手榴弹、刺刀集中起来,组织全师以党、团员和排以上干部为骨干的敢死队,亲自带领敢死队跳出阵地,扑上去与敌人肉搏,不幸被敌军冲锋枪射中胸部,壮烈牺牲,年仅27岁。

曾士峨

曾士峨牺牲之地及曾士峨烈士纪念碑

此役,红军损失之大为红军反“围剿”战争以来所仅有,毙伤敌2000多人,自己伤亡2200多人。第十一师伤亡超过三分之二,已不成建制。甚至连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也差一点被炮弹击中阵亡。对于这次战斗的评价,毛泽东认为打成了僵持,是一次败仗,而林彪则说打了个平手。当毛泽东得知曾士峨牺牲的消息时,非常痛惜和伤心,他严厉批评林彪:“你打红了眼啊?!以后仗有的是打,哪能同意让高级干部去拼杀,干部拼光了,革命还怎么搞咧?!”

毛泽东还深情地说:“曾士峨同志的牺牲是英勇的。他是在最关键的时候牺牲的,组织冲锋牺牲的。他的模范行为鼓舞了战士,改变了战况。”红军总政治部向全军发出向曾士峨学习的通令。“红军总部发通令号召向个人学习,曾士峨是第一人。”陈士榘上将曾说,毛主席讲过两个人的死重于泰山,一个是曾士峨,口头讲的,我亲耳听到。限于红军早期条件简陋,没有被记载下来。另一个就是人所共知的张思德了。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干部部指出:“曾士峨同志为我党、我军之优秀干部,为革命牺牲,实属重大损失。”

“娃娃头师长”吴高群

吴高群 (1910—1933),又名吴皋群,1910年出生于江西省上犹县。1926年参加工农运动。1927年参加北伐军、南昌起义,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后随朱德、陈毅到达井冈山。历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战士,红四军第二十八团班长、排长、连党代表,第二纵队大队长,第十一师第三十一团团长,红一军团第二师第五团团长,第二师师长。参加了中央苏区5次反“围剿”斗争,被授予二等红星奖章。

第四次反“围剿”胜利之后,蒋介石重新调集重兵准备第五次“围剿”红军。红军总部收到各方面的情报表明,即将到来的第五次“围剿”规模和兵力将远远大于前4次“围剿”。为抵御敌人大军压境,中共中央决定尽可能地扩大红军队伍,向少共中央发出创建“少共国际师”的倡议。少共中央局根据红军总政治部的建议,于1933年8月5日创立了少共国际师。全师1万多人,辖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3个团,平均年龄约18岁,最小的年仅14岁,许多人还没有枪高,被称为“少儿师”、“娃娃师”,师长自然就成了“娃娃头”。别看少共国际师的战士年少体弱,在吴高群的领导下,身经百战,屡建奇功,有着很强的战斗力。

1933年12月下旬,敌军以3个师的兵力,在黎川东南的团村,仗着有飞机、大炮的优势,向少共国际师和红三师一部阵地进行轮番地疯狂轰炸、炮击。战场上火光滚滚,土崩石飞。此役,也是少共国际师成立后参加第五次反“围剿”以来最艰苦的一仗。吴高群在深入山坡前沿指挥时,炮弹不断地在他周围爆炸。警卫员劝其注意安全,他却抹抹脸上混着泥土的汗水说:“我不是泥菩萨,一打就垮。死,还早哩,工农还没解放,革命还未胜利,我怎么能死?”并一直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指挥战士们顽强回击,奋勇冲刺,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猛烈进攻。21日中午,吴高群和师政委肖华决定率部从敌人的左侧,形成左右两个拳头,向敌人钳击。经过反复冲杀,打垮了敌人的3个主力师,缴获了不少的战利品。

战斗快结束时,敌人恼羞成怒,突然派出飞机向红军阵地疯狂轰炸、扫射,而少共国际师因没有飞机且缺乏制空火力,只能眼睁睁地挨打。顷刻之间,红军伤亡100多人。一颗重型炸弹在正在一棵大树下观察敌情的吴高群身边爆炸,造成他的头部和腰部受了重伤,鲜血汩汩涌出。但吴高群忍着剧痛,对肖华说:“不要紧,不要声张,当心敌人有阴谋,过了敌人这阵轰炸再说,我能坚持!”一会儿后,肖华见他伤势严重,强行把他按在担架上。经过简单包扎后,吴高群被紧急送往福建建宁医院进行抢救。直到此时,知道自己情况严重不妙的吴高群才对肖华说:“我恐怕不行了,告诉战士们,打退敌人进攻,为我们少共国际师增光。”事后,虽经奋力抢救,吴高群终因失血过多而于12月24日牺牲,年仅23岁。

吴高群牺牲的噩耗传到红军总部,总部首长十分悲痛,并指示《红星报》于1933年12月31日第22期第四版刊登了题为《悼吴高群同志》的悼文:“高群同志死时仅廿三岁,他是一个进步最快、最易深造的青年指挥员,他的死是革命战斗中的损失,然而这种牺牲正是为着广大工农群众的解放,为着苏维埃的中国,是最有价值的啊……我们追悼吴高群同志,用不着涕哭,用不着怨伤,我们只有以更高的战斗热情,迅速消灭敌人,望加紧防空防毒,缴获敌人的飞机,来纪念吴高群同志。”

肖华率领战士向吴高群遗体庄严宣誓:“为吴师长报仇!为牺牲的战友们报仇!把少共国际师的光荣旗帜永远打下去!”

解放后,已是开国上将的肖华,在重访少共国际师同敌鏖战的故地后,满怀深情地写下了《悼吴高群》的七律诗:

青年雄狮战团村,

出奇制胜创敌军。

恼羞成怒蒋飞贼,

夺我战友吴高群。

智勇双全好战将,

赤胆忠心为革命。

壮烈青春献大业,

英雄形象高山鹰。

“英勇沉着”张锡龙

张锡龙 (1906-1933),又名张希铭,1906年出生于四川省庆符县(今高县)。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后被中共党组织送到苏联学习。曾任红十三军参谋长、红七军军长、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长等职。1933年12月中旬,国民党军集中了6个师,由陈诚率领向黎川南部地区发起猛烈攻击,企图进占黎川南部的东山、德胜关。团村位于黎川城南约8公里处,是黎川城到东山德胜关必经之地,欲占东山、德胜关,必先攻占团村。

12月12日晨,敌军主力部队分两个梯队开始向团村推进。此前,红三军团与红五军团一部早已埋伏在团村周围各主要山头。将近中午,红军预先布置1个师从正面分组向敌佯动,引敌注意,钳制敌人,另以3个师隐蔽在敌军的第二梯队左侧约三四公里处。

当敌军第一梯队展开一半兵力,第二梯队正筹划建碉堡时,张锡龙率红四师和红五师、少共国际师1万多名指战员用步枪、机枪、手榴弹从各个山头向敌军发起猛烈攻击,敌第一梯队1个师、第二梯队2个师,计15个团共约4万多人大乱,与红军相互混杂。“虽是猛虎突入群羊,可是羊多亦难捉住。”在指挥所带病指挥的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有感而发:“猛虎扑群羊,硝烟弥漫;人海翻腾,杀声冲霄汉。地动山摇天亦惊,疟疾立消遁。狼奔豕突,尘埃冲天;大哥未到,让尔逃生!”彭德怀所说的“大哥”是指红一军团。最后,正如彭德怀所言,由于红一军团未能参战,参战红军虽勇猛善战,但只击毙敌军千余人,俘敌300多,残敌逃回了黎川城。

针对此役,后来彭德怀元帅曾回忆说:“如果当时我红一军团在,红一、三军团靠拢作战,敌3个师15个团当能全部歼灭,加上洵口歼灭之3个团,就是18个团,再寻机歼敌20个团左右,敌军的第五次‘围剿’就可能被粉碎,历史上也就没有二万五千里长征了。”造成红一、三军团分开作战的局面,正是由于以李德(德国名字奥托·布劳恩)为首的“左倾机会主义”者瞎指挥,以至于红军不能在运动中集中优势兵力大量消灭敌人。

也就是在这次战斗中,站在前沿阵地指挥的张锡龙不幸被子弹从太阳穴穿进,壮烈牺牲,时年27岁。

12月23日,《红星报》第22期发表了《悼张锡龙同志》一文:“张锡龙同志……不幸于最后的团村战斗中牺牲了。张锡龙同志一贯的工作努力负责,作战英勇沉着,而且能积极参加政治工作,深入下层群众,在群众中有很好的信仰。锡龙同志的牺牲,不仅在革命战争中损失了一个很好的红色指挥员,而且损失了党的一个很好的干部。追悼锡龙同志,应该学习锡龙同志的英勇斗争的精神,踏着锡龙同志的血迹前进啊!”

黄克诚在《回忆在闽赣苏区的部分战斗》中写道:“团村战斗打得非常激烈,我们第四师是主攻部队,那时张锡龙是师长,我是政委。我们指挥所设在前沿阵地,张锡龙和我都上阵指挥,打得敌人狼奔豕突,消灭了大量敌人,只剩下一个寨子没有攻下来。值得怀念的是,在团村战役中,我们第四师的张锡龙师长壮烈牺牲了。他是一个好同志,肯学习,工作非常认真负责。张锡龙的牺牲,确实是损失了一个好同志。”

伍修权曾回忆说:“张锡龙在反第五次国民党的‘围剿’中,身先士卒,英勇作战,并在这次作战中不幸牺牲,为这次作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从此长眠了,但他的英勇精神永远活在他的战友们的心中,他的牺牲,使我军失去了一位优秀的高级指挥员,对于他的牺牲,我们至今感到悲伤。”

王平也说过:“张锡龙任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长,我是第四师第十一团政委。我们认识虽然不久,但他给我的印象很深。他作战勇敢,指挥果断,艰苦朴素,对部队的训练和管理要求严格,又很关心爱护干部战士。他为人很有气量,善于团结同志,是个优秀的指挥员和领导干部。”张震、吴信泉、欧阳文、何能、许凤翔等也对张锡龙的牺牲深感痛惜。

猜你喜欢

围剿红三军团邹平
《基本不等式》专题训练
在童话中游历
——阅读《能跑会跳的房子》
不一样的童话
——阅读《好天气和坏天气》
老党员们的“新党课”
国际舆论“围剿”勒庞
“围剿”中的突围?
彭德怀红三军团消失始末
邹平:“两址两园两制”解题人
东方军入闽作战的经过及得失
“围剿”特斯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