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2015-07-17张道业

南方农业·下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粮食生产气候变化应对策略

张道业

摘 要 现阶段,气候问题已经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气象变化导致的农业生产布局、种植结构变动、气象灾害等对我国粮食生产造成的危害更是不容忽视。关注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并找出应对策略,对于保障我国粮食产量与安全,维护农民利益,维护社会长治久安意义重大。

关键词 气候变化;粮食生产;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P467;F326.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5--02

积极探索分析气候变化的各种因素和发展趋势,降低因气候变化导致的气象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危害与损失,制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和方针。尤其是在农牧方面的政策和措施的转变,它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作为首要因素考量[1]。以农为本是我国自国以来的传统,气候变化引起的农耕变化较为严重,尤其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形成隐患,首先农业发展布局的变革,其次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动,此外传统的农业生产遭到破坏,新农作物品种、种植措施和设备的引进与投产。因此,应提高对气候变化的研究与预测的重视,提升我国在未来气候变化环境下应变能力,增强我国传统农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2]。

1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的区域分布特征

1.1 东北地区

幅员辽阔的东北地区是我国几个重要农作物产区之一,且是商品粮产出最大的区域,根据1988年组建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简称IPCC的估计,未来的2100年东北地区的生产能力将超出全球平均水准[3]。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一方面,该区域缺乏的热量有所增加;另一方面,气候变暖导致了气象灾害频次将明显增加,使该地域农作物单产的不确定性跃升。在诸多的气象灾害中,高温灾害危害尤甚,扰乱了作物的生长周期,光合作用周期减短农作物提前成熟,致使作物灌浆不充分、正常的传粉和受精也受到影响,导致作物产量的锐减[4]。

1.2 中东部地区

我国华北地区长期以来干旱少雨,加之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该地区农作物普遍减产。而位于长江下流的中部沿海地区的水稻产量在我国粮食总产上占比颇重,然而全球性的气候变暖不单降低了该区水稻产量,而且致使稻米品质也出现下滑[5]。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各种热带水果的生长,但水果的产量颇受气候影响,而气候变化加剧了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直接导致水果产量的波动。气温的升高限制了我国东部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大豆等的耕种、花粉传播和单产[6]。此外,气温的上升还导致作物虫害的高发和加剧,此种气候发展趋势下各种气象灾害和虫害将会愈演愈烈。

1.3 西部地区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我国西部的冰川逐渐消减、部分径流消失、降水量不稳定、地下水位下降等诸多问题。如区域降水量的变化导致了土壤水分的变化,研究发现,黄土高原的土壤水分由地表到底含量递减且地表0~100cm变化尤为明显[7]。在最近的几十年中,由西向东上升趋势的水分平衡是西北地区耕地的明显态势,然而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势必加速了西北地区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致使地力下降作物减产。西南地区气候变化导致了干旱、风雹等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以及农作物病菌的繁殖和存活率提高,致使病虫害频发,使得该地区粮食产量频繁波动。

2 粮食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路径选择

2.1 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改革种植制度

积温是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最为主要的主导因素,气候的变暖趋势下,积温和生长期随之变化,农作物一熟区的范围将整体北迁,一年双收和三熟的种植区域将扩大。总而言之,复种面积和指数都将提升,但是对水分的供给量有了新的要求,且它将逐步取代热量在种植中的地位。因此,应转变以往种植的方针,转而投向对新的农业气候资源的深度挖掘利用;依据本地的气候特征,转变种植策略,科学优化种植结构类型,提升农耕效益。一方面,积温和生长期的提高,未来水稻种植区双收和三熟的区域逐渐增多,一年双收和三熟意味着比一年一熟高达2~3倍的粮食产量,而这些地区水稻产量的增加必将导致全国粮食总产量和自给率的提升[8]。另一方面,温度升高将加剧西北和东北地区的干旱少雨态势,特别是春耕时节,因此,应选用抗旱耐旱的小麦品种、抑或科学合理的将种植时间提前,用以应对气候变暖带来的困境确保产量。

2.2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节水农业

传统种植对于积温的依赖将逐渐被弱化,转为对土壤水分要求的提高。因此,提高和加强农田水里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是保障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的水利设施普遍存在工程落后、质量不可靠、体系不完整,抵御灾害能力较低,实际作用不大,排涝抗旱的功效极微。因此,提高和改善水利灌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防御气温升高带来的气象灾害。

2.3 加强农业灾害性天气的中长期预测和预报

气候发生异常变化造成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对人类生活特别是农牧业影响巨大,因此准确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及时的灾害预警成为了关注焦点。一方面,构建专业的系统的由点到面全面覆盖气象观测网络、国家气候观测网络,网络内资源形成资料库并共享气象资料;另一方面,稳定持续的气象监测建设和投入,确保预测的先进性和准确度,提高和完善防灾减灾体系以及预警的时效性,提高农业生产和粮食生产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丑洁明,封国林,董文杰,等.气候变化影响下我国农业经济评价问题探讨[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4,9(2):361-368.

[2]丑洁明,叶骂正.构建一个经济一气候新模型评价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6,11(3):347-353.

[3]崔静,王秀清,辛贤.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2):54-60.

[4]邓可洪,居辉,熊伟等.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5):439-441.

[5]杜碧兰.海平面上升对中国沿海主要脆弱区的影响及对策[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7.

[6]杜华明.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研究进展[J].甘肃农业.2006(1):97.

[7]杜娟,关泽群.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6):4898-4899.

[8]杜瑞英,杨武德,许吟隆,等.气候变化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小麦生产影响的模拟研究[J].生态科学,2006,25(1):34-37.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粮食生产气候变化应对策略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气候变化与环保法官
气候变化:法官的作用
中原经济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打通“网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