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语言学的旨归及其研究路径

2015-07-15曹菁陈忠良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多样性

曹菁+陈忠良

[摘要]生态语言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兴起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它旨在借鉴生态学相关理论分析研究语言的生态和非生态因素,探讨在生态和环境的发展以及解决途径上语言所起的作用。生态语言学拓展了我们对语言以及语言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多样性;非生态因素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58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5)09-0123-02

[本刊网址] http://www.hbxb.net

通常来说,一门学科的发展方向会受到学科自身传统以及所处时代的其它学科,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学术思想的影响和制约。二十世纪以来,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态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迅速发展,已经突显为当代的一个重要学科,其理论也渗透至其它相关学科。一种建立在生态学理论基础上的语言学分支一生态语言学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

一、生态语言学的发轫和旨归

语言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活动不仅是表达或传递某种其它东西的手段,还是一种经过社会化改造的本能的活动,语言是“人类最后的家园”。因此,探讨生态问题就不可能不涉及语言。在语言学发展的历史上,继受到结构主义、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与建构主义等学派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语言学流派后,语言学又受到生态学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生态语言学这一新的语言学研究领域。

1972年Haugen首先提出了“语言生态学”(the ecology oflanguage)的概念。在Haugen看来,“语言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一定的语言与其环境交互作用的学科。Haugen所谓的“环境”并非通常意义上的语言上下文或语境,而是使用语言的社会以及比社会更广泛的周围世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各种动植物带来的环境与表象等)。尽管Haugen当时并未使用“生态语言学”一词,但他提出的“语言生态学”概念被公认为生态语言学的基本界定。Muhlhausler认为生态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作为生态分支系统的语言与整个生态系统关系的学科。语言构成了整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受后者的制约,反过来也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发展。Van Lier认为生态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语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他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将这种关系进一步具体化为语言与物质环境的关系、语言与社会及文化环境的关系、语言的多样性和各种语言之间的关系、语言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的关系。从1999年开始,一些从事生态语言学研究的北美与欧洲学者通过每年的国际研讨会将生态语言学研究逐步引向深入。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一系列研究生态语言学的著作相继问世,标志着这门学科已基本形成。

二、生态语言学的主要研究路径

生态学的方法论原则体现在多样性、有机性和内在关联、整体性和共生互动等方面。如果把这些研究原则运用到语言学研究之中,我们就能够确定生态学和语言学的宏观和微观接口界面:从宏观上考察语言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对各种语言的生存状况做出评价;从微观上对语言系统进行生态学解读和分析,探讨语言系统和语言使用中的非生态特征。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接口衍生出了生态语言学的主要研究路径。

(一)语言多样性

生态语言学家认为,世界语言系统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生态系统,每一种语言在其中都有着自己的生态位。只有当语言系统中的每一种语言都能够在系统中拥有自己的合适生态位时,世界的语言系统才能健康地向前发展。相反,当各种语言的生态位处于不协调状态时,就会出现语言消亡等一系列问题,而一种语言的消亡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文化的灭绝。自欧洲人进入北美五百多年以来,印第安语将近消失了一半,余下的一半也会在不远的将来消亡。与语言多样性有关的另一个例子是英语在全球范围内的强势地位: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在客观上对世界上多元的语言生态构成了日益严峻的挑战,很多民族语言处于濒危消失的状态。而一旦体现本土文化和身份认同的语言消逝,世界上的文化多样性也就逐渐消退。鉴于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明确指出:“语言对促进群体和个体的自我认同并推动他们之间的和平共处,是必不可少的。语言是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协调总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关键因素。”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07年5月第6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宣布2008年为“国际语言年”,该决议旨在通过使用多种语言,以求在全球弘扬、保护和保留语言与文化的多样性。

(二)语言与环境的关系

一百多年前,洪堡特就曾对语言与环境的关系进行过深入系统的探讨。他认为世界语言之间的差异不只是语音外壳的差异,甚至也不只是表征符号的差异,而是观察、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的差异。20世纪上半叶,美国学者萨丕尔和沃尔夫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提出了著名的“萨丕尔一沃尔夫假说”。萨丕尔和沃尔夫认为语言是包括思维方式在内的生活方式,它规范了人们的思想,从而也塑造了人们生活其中的世界。

环境对语言意义和语法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在Muhl-hausler等人看来,语言意义产生于说话人与听话人在共享环境中的共同参与,以及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同样的语言结构,在不同的环境中,或根据不同的社会准则,或由不同的谈话者使用,甚至由于参与谈话的程度不同,其意义可能会完全不同。在环境对语法的影响上,生态语言学家认为,过去的语法研究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其研究对象仅局限于语言内部的词法和句法方面,脱离了整个生态系统孤立地谈论语法规则,即使是社会语言学家也未能在宏观上从生态学角度认识与分析语言规律。这种仅从句法与词法的角度研究语法的路径不能有效地揭示语法与人类历史发展及当前整个生态系统的内在联系,其分析的广度与深度必然就会受到限制,得出的结论也就难免有失偏颇。endprint

三、语言的生态学解读

从微观上讲,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路径主要对语言系统本身进行考察,旨在发现语言系统中的生态成分和非生态成分,解读这些成分对人们思维和行动方式的影响,进而建立生态的语言系统或语法,并以此为手段达到生态地“构建”世界的目的。

语言系统中存在着一定的非生态因素,这种非生态特征具体表现在语言中所内化的语义、语法范畴及其结构表现形式等。Hallidav指出,世界上很多语言中都有类似于“大小”、“快慢”、“高低”、“长短”等成对的反义词,而在几乎所有语言中,这些成对反义词中的高程度词往往是非标记语言,它们作为默认的衡量标准得到了规约性使用。比如我们在询问年龄时,往往会说“你多大了?”或“How old are you?”,即使是在对婴儿年龄提问时,我们也会使用类似的表达“How old is it?”这些语言使用特征充分反映了人类追求增长主义的意识形态。语言系统中各种代词的表达方式(指人的代词比指物的代词要复杂)是语言非生态特征的另一个表现,反映了等级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生态语言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对语言系统里类似于以上的非生态因素进行分析,使语言使用者认识到这些非生态的语言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语言来“生态地”构建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oatly提出的“绿色语法”主张的生态形态学就是这一方面比较典型的代表。

四、生态语言学的发展前景

生态语言学重视环境对语言及其发展的影响,同时也关注语言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在当今世界生态问题日渐突显的情况下,生态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它拓展了我们对语言以及语言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同时也体现了语言学的学科价值。随着生态学和语言学的不断发展,生态语言学关注的话题必将更加丰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将进一步扩展和延伸。

参考文献:

[1]Goatly,A.Green grammar and grammatical metaphor,or language and the myth of power,or metaphors we die by[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6(25):537-560.

[2] Halliday,M.New ways ofmeaning:The challenge to applied linguistics[J].Joum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90(6):7-36.

[3] Muhlhausler Peter.Linguistic ecology:language change and linguistics imperialism in the Pacific region[M].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6.

[4]钱冠连.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沈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语言多元化”教育战略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9(1):35-39.

[6]左焕琪.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态语言学多样性
利用网络教学多样性 开展有效教学
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的生物合成机制
舞蹈表演的表现形式多样性研究
官场话语生态的形成过程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