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宅缘何频遭“不测”

2015-07-14加依

中国收藏 2015年7期
关键词:人祸民宅老宅

加依

日前,有网友在微博上爆料称,上海一处名为“陆氏民宅”的老建筑正在被拆除中,其位于闸北区天潼路800弄内,是闸北区文物保护单位。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各方关注,然而经过调查后人们发现,陆氏民宅竟在多年前就已遭到拆除,其目前仅剩堆积的砖石和小部分木梁结构,看罢惹人心疼。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击垮了脆弱的老宅?从目前各方的回答来看,“人祸”难逃罪责。

上海闸北区文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陆氏民宅”建于清代末年,已经有100多年历史,早在2004年就被登记为闸北区不可移动文物。2005年,开发商开始对老宅所在的地块进行拆迁,闸北区文化局曾与开发商协商启动修复工程。然而十年过去了,老宅非但没有得到修复,反而在去年再次遭到拆迁。在发现老宅被私自拆除后,闸北区文化局立即启动相关执法程序,对开发商进行了罚款处罚。

一位拆迁基地工作人员指出,老宅的损毁有一部分原因是其自身太“老”而又没得到保养。“(现在)没有人拆过,(房顶)已经倒掉一两个月了。这个木头(房梁结构)十几年没有人来修过,所以烂掉了,这个瓦做的房顶就塌下来了……我们把这些掉下来的木头捡起来,怕人家来偷偷拿走,就放在了那个(陆氏民居)后面。”该工作人员说。

建筑研究专家娄承浩认为:“这个问题(指陆氏民居被破坏)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我两年前去的时候已经是破破烂烂的了。里面的原住居民早就搬走了,基本上都是一些外地群租人员,做做小吃生意的,搞得里面脏、乱、差。”娄承浩叹息道,“这个上海第一批不可移动文物,现在成废墟了。”

事实上,不只是陆氏民宅,今年上半年内,多个老建筑都遭遇了“不测”。4月,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一处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马固村”遭到当地拆迁,7处被列为不可移动文物的明清民国建筑只剩下两处;位于北京门头沟区的清代或者民国时期“西店村24号民居”属于区级保护文物,遭拆迁公司拆除后变为一片废墟;5月,上海杨浦区腾越路上的英商班达蛋行旧址遭遇拆除;位于绍兴市戒珠寺内的王羲之故宅戒珠寺大殿被寺方擅自拆除,仅存26支石柱……目前,与此相关的保护问题着实令人堪忧。

麻辣评语

我国古建筑面临火、盗、卖、拆等威胁的原因,其中“人祸”因素不可推卸。缺少法律保障、缺少经费和人员修缮看护、缺少相应执法权监督是目前制约古建筑保护的三大难题……古建筑专家柴泽俊建议,保护古建筑首先需要国家完善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加大对文物的修缮保护,文物部门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合理利用古建。

新华网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却不知一方水土,也养育一方独具地域特色的建筑。这些天赋异禀的建筑,是特异文化风情的载体,更是民风民情的寄托和延续,不能因为要城市化、城镇化,就让其在这个进程中消亡。古建筑虽经风雨、战火,却承载着文化积淀。没有这些,中国就将成为地球上另一个“新开发国家”,丧失历史的厚重和前行的文化基因。

《深圳晚报》

历史建筑频遭滥拆,折射的是违规成本偏低的事实。根据1997年颁布实施的《广州市城市规划条例》,未经批准拆除历史建筑“最高罚款50万元”……这种严重滞后于经济和时代发展的规定,几乎是在鼓励开发商肆无忌惮地滥拆历史建筑,也最终导致越来越多具有珍贵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被拆成一片废墟。

光明网

回顾近几年引发争议的古建筑拆毁事件,地方政府保护不力,是导致悲剧的一个关键因素。深究其中的内情,一些地方政府只顾眼前利益和任期内的政绩,将卖地收入看得比文物保护更重——修缮和保护古建筑需投入的大量人力和财力,睁只眼闭只眼将土地卖给开发商却能获得不菲的土地出让金。鉴于此,要想防范古建筑被拆毁的悲剧,需要有效地遏制地方政府的盲目卖地冲动。

新京报网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古建筑被拆掉之后,往往会在原地修建一些仿古建筑,甚而花费巨资建造古建筑,重修名人故居……电影《唐山大地震》里有一句台词:没了,才知道啥叫没了。生命如此,古建筑身上延续的历史文化脉络也一样,拆了就是断了,不可再生了,仿古并非返老还童,而是覆水难收。

人民网

猜你喜欢

人祸民宅老宅
儿子要卖老宅, 母亲拒绝搬离,怎么判
老宅
台湾救灾:关于“人祸”的追问
RED MUD
老宅
一个老宅男的家当
铜陵农村民宅的雷电灾害原因及其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