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郊村落的复兴之路:以杭州龙坞茶村改造为例

2015-07-14何洋沈实现

园林 2015年11期
关键词:村庄景观设计

文·图 ◎ 何洋 沈实现

近郊村落的复兴之路:以杭州龙坞茶村改造为例

文·图 ◎ 何洋 沈实现

村庄的症结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一曲归去来兮辞,唤起多少文人雅士的回归田园之心。偏安一隅的归隐理想,那陶渊明式的闲情逸致似乎从来都具有难以抗拒的魅力。如今,疲于奔命的都市人,在些许喘息中渴望置身山林乡野。然改革开放数十载,在物质生活不断充裕之余,逐渐有人回眸注视那早已满目苍夷的大地,以及早已无力呐喊的村民。

经济发展及信仰缺失使乡村失去了本该有的淳朴。城市环境提升的同时,污染企业向近郊农村搬迁。不中不洋的民房与严重市政化的村内景观,使东方村落本该有的神韵消失殆尽。数十年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对各种资源具有绝对支配权,大半人口从农村转移向城市。现如今,村已空,田已芜,青年人从农村抽离。如今的乡村,早已不是那片文人们心驰神往的心灵沃土。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说,“两美浙江”的内涵不仅仅是只是村之意境的回归,更是一种对普世价值的理性回归。

就目前的村庄景观风貌发展状况而言,问题的症结主要包括:乡村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环境无序开发、村内产业萎靡、村内空间缺乏管理、村内景观非城非村、村内环境脏乱。

村庄面貌的问题首先来自村外。多年的城市美化运动不断将市内的污染企业向乡一级搬迁,城市变得繁荣,而中国的乡村却成为工业发展的受害者。同时,乡村周边的大量植被被移栽,用于装点城市绿化,城市获得繁茂的都市绿地,而农村的山野却变得缺乏生气。山体、水体的污染破坏使得中国的村庄,多半缺乏蓝天碧水的庇护而失去了灵气。

图片说明

1.2. 早期,318国道四川段两侧的村落民居与水若即若离,如今,原本毛石与木质的乡土建筑被钢筋混凝土取代,无序扩张的村镇将挡墙修到了河边,使村落、乡镇失去原本的恬淡

再者,将各种资源向城市聚集。教育、医疗资源的过度集中使得大量乡镇人口向大都市转移,大量村庄青壮年外流、产业空心化,有的甚至已然荒废。尤其是一些相对偏远的山村,村内破败无人修缮,商业凋零街巷面貌毫无生气。农村教育资源的缺失导致本土文化难以得到传承与认可,崇洋媚外盲目模仿城市成风,民房比高、比大造成村内公共空间狭窄,建筑风貌杂乱,多数民房缺乏本土性与地域性,显得不伦不类。村庄对公共空间的保洁缺乏自觉性,更缺乏专人保洁,导致村内杂物随意堆放,对景观面貌影响巨大。因此村庄整治不仅仅是单纯的美化粉饰,而是通过规划促建一套长效机制,引导村庄向美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平衡好村庄景观的整体性与生动性,从而在美化的同时避免同质化、小区化。

事实上,中国的城市在经历了数十年的迅猛发展后,基本与一些中等发达国家齐平,而广大的农村环境问题却日益凸显。在未来至少10年内,村庄的整治改造将是景观设计业的重中之重。然而,若非亲身体验,很难感受到村庄整治工程的任重而道远。今年年初,笔者团队接手了杭州龙坞茶村上城埭村的整治工程。这个项目包含管线综合、路网改造、景观提升以及建筑立面改造。可以说该项目是一个典型的整治提升工程,本文以此为例,或许能够更直观地阐述对村庄整治提升的认识:发现问题、排除困难、分享经验。

3. 尽管上城埭村村内环境让人堪忧,村外却被优美舒缓的茶田和山林所环绕

4.5. 路边农家乐发达,主街却显得荒败

村庄规划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杭州近郊茶村整治经历了龙井时代和梅家坞时代。如今,杭城附近的优质村庄多半已经历了一次或数次的整治改造,上城埭村作为龙坞茶村中优质资源最为突出的茶村,具有极大的改善提升空间。这是一片与都市距离适中,并被优美的种植园景观环绕的山村。

上城埭背景

场地位于杭州西湖区龙坞风景区内,距杭州市中心15千米,与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相邻。全村面积2.4平方千米,拥有千余亩优质龙井茶园,共有农户335户,总人口1 146人。上城埭村基本面整体较好,水质和空气都不错。茶、山、水、空气是上城埭村的优质景观资源,村外优美舒缓的茶场更是不可多得的可借之景,需要积极保护。但是与浙北众多农村类似的是,村内建筑多数为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楼房,瓷片贴面,村内风貌并不乐观。该村拥有较为完整的环村公路,沿山环路周边农家乐产业较为发达,村中心主街却略显荒败。

存在问题与困难

整个规划设计过程历时半年,经过多轮反复与调整,最后总结出不少问题与难点。困难来自各个层面,有的是设计本身,而更多的则来自配合或协调层面上。由于此类村庄整治项目类别尚处于探索阶段,无论甲方或是设计方,每做出一个抉择都需要经过慎重思考与痛苦的取舍,大家不断对设计进行评估与预判。

1. 现状摸底难

接到任务,首当其冲的问题便是现状在图纸上还原的难度。设计以微创改造为主,因此设计师对现状必须胸有成竹。尽管一开始就得到一张较为精准的1∶2000的CAD地形图,但是与城市不同的是,村庄的发展处于既定事实的状态,现状随意搭建的辅房早已改变了原本的面貌。这为调研增加了难度,使得在并不算大的区域内调研成了一件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单现场踏勘就调用了景观、建筑、市政等各个专业的几十名设计人员,并且通过近十几次现状摸底才获得第一手相对完整的场地信息。

2. 协调风貌的统一与多元

村庄的魅力在于其在漫长演替过程中自然发展出来的生动肌理,而在现有设计原则和施工流程中,这种印记却极难保存。现代化的设计流程强调标准化、模块化、高效化,这就对村庄乡土风貌的保持带来威胁。村庄需要统一,但更需要在统一中有所变化。当下中国众多的村庄在改造后大有同质化、小区化的倾向。事实上,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新一轮的破坏。但要让工程多快好省地推进,却又不得不化零为整,将复杂的村内空间进行组团化、模块化处理。这是一对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在有限的资金投入下,如何协调统一与多元的矛盾是村庄整治在设计层面上不可回避的问题。

3. 用地紧张

这个问题在村中似乎难以想象,但却普遍存在。村庄中看似一望无际的土地,但却面临用地紧张的困局。就上城埭村而言,一侧是龙井茶保护区的绿线,一侧是村民房前屋后的前庭后院红线,再扣除路网拓宽后的村内道路红线,事实上可供用于村内环境提升的空间十分狭窄。而人居环境改造所需的诸如口袋公园、村民大礼堂、健身场等公共空间变得有些捉襟见肘。

4. 落地难

村庄规划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将规划设计顺利落地,一方面是村民利益协调层面,另一方面是未来景观维护层面。与市政规划设计不同,村庄内部实行的是一套相对独立的价值评判机制。对于规划设计的影响,总结下来是设计过程中“不患寡,患不均”。尽管景观空间营造上可以多变,但在一些标准的制定上必须做到统一,尽量公平。面对复杂的村内现状与多变的区块定位,如何做到求同存异、差别化发展以及利益均衡,都成为设计的重难点。一些在城市规划中通行的方式,在村庄整治中会显得步履艰难。合理的设计原则将成为整个工程实施的润滑剂,而在设计过程中若一味地追求单方面的合理性,有时候反将为实施过程带来始料不及的阻碍。

村庄与城市的另一个不同点是,村内的景观及建筑立面的改造,往往无法得到良好的修缮和维护,导致很多村子整治完后焕然一新,但若干年后由于缺少维护而变得破败萧瑟。植物选择过于城市化,在村落中长期缺乏专业养护而大面积枯萎死亡,最后露出土壤,严重影响景观面。这样的提升无法持久。

设计原则

针对村庄规划设计项目摸底难、风貌协调难、用地难、落地性差等难点以及上城埭村的特殊性,我们在景观建筑层面对本次规划设计提出以下原则:保留肌理原则、材料低维护原则、植物乡土化原则、分级设计原则、可持续原则。

1. 保留肌理原则

尊重村落长期发展积累下来的空间关系,还原村子本来应有的面貌。设计上注意场地建筑肌理的保留,避免市政化“一刀切”的做法对乡村风貌的破坏。同时保留改造原有的村民活动中心,以延续场所记忆。

在提升村民生活品质的同时,尽量避免大拆大建。基本不动主房建筑结构,对影响景观面的违章辅房选择性拆除。其中,沿村中心主路两侧的辅房原则上全部拆除,巷子深处的辅房选择性拆除。通过拆违,为村内争取绿色空间,并对原有辅房的肌理予以保留,改造成特色庭院或小花园。由于村内生动的肌理关系很难通过想象去设计,因此,在原来的肌理上进行再利用,能很好地让庭院空间与建筑空间发生联系,并以村的逻辑继续发展,避免了过度设计对村内景观生动性的破坏。此外,这轮改造设计,通过将围墙改造成绿篱,将原本狭窄的公共空间景观视野充分打开,使原本并不富裕的公共空间内绿量通过借景庭院绿化而显著提升,解决了绿化空间不足这一棘手问题。

2. 材料低维护原则

材料的低维护以及植物的乡土化有利于乡村景观持久保持较好的状态。由于村内缺乏专业的维护机构,村内景观设计需充分考虑日常维护问题。原则上,景观改造手段以植物造景为主。硬质材质选择上尽量选用夯土、青砖、毛石等乡土材料,一方面这类耐久粗犷的材质会使得村内的乡土风貌得以体现,另一方面这些材料的耐久性更优,也能够更好地与植物景观结合,并随着时间推逝而更具质感。

6. 积极保护村内长期发展沉淀下来的场所精神

7. 通过对违章建筑的拆除,打通了景观视线,为营造口袋公园及休闲空间争取了空间

3. 植物乡土化原则

植物方面,上城埭村村内现有绿化骨架树种以香樟、桂花为主,植物生长较为杂乱,植物树叶颜色相对较深。植物改造设计考虑以乡土植物、果树、色叶树种以及开花树种为主,使现有乔木成为天然背景树,提亮村内景观色彩。绿化植物造景选择以春秋景为主,乔木点种樱花、玉兰等春花树种,并结合秋季色叶树,如鸡爪槭、枫香、银杏等,使之与原有深色植物背景形成明快效果。地被植物以体现乡土性为原则,以容易维护的播撒型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选择如二月兰、白滨菊、金鸡菊、雏菊等草花,结合向日葵、油菜花、大豆等农作物,形成村庄中具有辨识度的杭州乡土景观风貌。

4. 分级设计原则

分级设计在整个村庄设计中显得十分重要。村庄情况复杂,景观街巷、沟角、高差众多,建筑立面数量庞大,市政管线错综复杂并无法提供详尽现状管线图纸。全部一寸一寸进行测绘设计几乎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因此,唯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在踏勘前先对场地进行预判。以本方案为例,整个上城埭村的景观建筑均被划定成3类不同区域:

(1)村中心主路两侧以及入口、中心广场、口袋公园等景观节点需详细进行踏勘,设计方案绘制详细施工图。

(2)背街小巷的广大区域则以景观铺装改造、绿化提升为主,现状高差、驳坎等肌理几乎不做过多设计,以保证空间的生动性,因此只绘制1:300的分区图,标注改动位置即可。

(3)地处非重点区域的私家庭院、建筑以及山上的游步道系统则出具通用图纸与文字说明。原则上农户自愿改造,政府积极补贴,规划则以风貌控制为主。

分级设计有助于集中资源对重点区域进行改造,同时做到整个村庄的全面覆盖,对于非重点区域,为村庄的二次成长提供足够空间,避免常规设计手段“一刀切”“模式化”对村庄肌理的破坏。

5. 可持续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整个乡村景观营造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方面,设计需要充分尊重村民生活,并试图搭建人地对话的桥梁,促进人与人的交流。在对民居以及院落的改造过程中,通过积极走访,深入研究当地茶农的生活状态,在提升人居环境的同时保证村民的正常生活。同时,在不影响大格局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设计。调和各方诉求。对乡村人际关系进行研究,保证设计的合理性,这是村内景观面貌得以固定持久的保障。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也体现在规划设计对产业的思考上。本案通过对中心茶艺街的打造,试图盘活村内业态,利用农家乐基础,拉长产业链,让原本单纯的茶叶种植,通过茶艺街将茶叶品牌化、故事化,增加农产品附加值。通过茶文化氛围的营造,促成民宿、副产品(如茶壶、花道)的发展。筑巢引凤,通过景观提升带动产业升级,用产业带动增收,用增收提高村民生活品质及认知水平,然后促成更良性的内发型村落的成长。

8. 选用低维护材料以及乡土植物,使乡村景观持久保持较好状态

9. 将村中心街打造成茶艺街,丰富村内业态,从农家乐的吸引人发展到茶艺街的留住人

10. 设计的自行车道因任务界限分配的缘故,而最终放弃

总结与建议

本文以龙坞茶村改造为例,试图通过景观设计,探索一条近郊村落的复兴之路。这是一轮史无前例的改造运动,很多原则性问题并无据可循,需要摸石头过河。就上城埭村带给我们的经验而言,一些变数是无法通过景观设计单位单方来解决的,这是一个协同的过程,需要探索出一套更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一方面,整个整治过程较为复杂,涉及到多个专业环环相扣,各个专业单位之间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村内土地性质比较复杂,致使这类地块的定位十分困难,进而设计单位很难按照理想的构思去设计。总之,村庄规划设计必须一步一步扎实地通过实践去积累经验,要适应一种动态平衡。“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需要更多的经验积累,这将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因此,某种意义上来讲,上城埭村整治并不是一个完满的方案,但却是一个目前来说相对合适的方案。与常规公园或城市绿地的设计相比,干扰因素太多,村庄设计必须通盘考虑设计以外的诸多元素,调和各类矛盾。如原本希望在入村桥头运用新的构造设计一道参数化砖墙,但由于工期紧迫以及资金压力而放弃。又如原本规划一条环村自行车道,采用透水沥青,保证机非隔离。底层种植颜色亮丽的八仙绣球,让原本暗淡的下层变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在完成所有方案图纸绘制之后很久,方才得知该路段已交由别家市政道路设计院做整体设计。很多诸如此类的事件,相关建设部门对任务界限分割含糊,而很难让设计单位把精力用在刀刃上。

笔者抛砖引玉地阐述一些自己对这场轰轰烈烈的村庄美化运动的理解。这场运动弥补了过去对村庄研究的缺失,是对村庄空间格局的优化,让原本失去活力的村内景观更生动、更乡土、更可持续。同时,这更是对村庄发展时序轴上的一次规划。从规划到设计,再由设计到施工,直到施工的完成,这仅仅是个开始,当下的村庄规划设计更需要和村庄发展的各个阶段紧密联系,通过景观规划设计使中国广大的农村完成从单纯的第一产业向复合型产业过渡,引导村庄良性发展并逐渐成长为内外兼修的“美丽乡村”。

本论文为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14NDJC253YB)阶段性研究成果。

何 洋 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师,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巴特莱建筑学院硕士。

沈实现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景观设计系副教授,博士,本来设计工作室主持人。

猜你喜欢

村庄景观设计
景观别墅
我的小村庄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村庄,你好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村庄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