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景观怎样规划才能吸引人?

2015-07-14蒋高明

园林 2015年11期
关键词:农庄农田生态

文·图 ◎ 蒋高明

本期专题·乡村景观规划>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乡村景观怎样规划才能吸引人?

文·图 ◎ 蒋高明

乡村的魅力在哪里

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乡村是远早于城市的。人类最早以家族形式沿河、海、湖、草原、高山居住,从事农业或畜牧业。通过读书、经商、从军、做官等渠道,乡人可进入城市,但很多人到老后依然愿意回归故里。“少小离家老大还”,古今“贺知章们”为什么对家乡有强烈的乡土情结?

第一,乡村远离城市喧闹,让人们安静下来。今天,已拥有辉煌工业文明的后工业社会,却正在失去与大自然和谐相依的优良传统。而与城市强烈对照的是,乡村田园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与花香、一望无垠的田野、纯朴的农民、清新的绿色食品,对城里人构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

第二,乡村是城市的营养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优质的农产品从来都是保命的,健康的体质离不开健康的食物与中药材。中国传统农业专注于土地,把发展的思路拓展到关注人-地-人和谐共存的更广阔的背景之中,这也正好契合了长期以来农民渴望脱贫致富的愿望。乡村向城市提供的不仅仅是保命的食物,还有中草药、花卉、宠物,既满足了国民物质上的营养需求,又满足了精神上的营养需求。

第三,乡村具有优美的生态环境。由于元素循环,传统的乡村是没有垃圾的。在没有工业污染的乡村,农民连喝水都是就地取材的,不要说浅水井,连河、湖之水都是直接可以饮用的。乡村除了野生动物,连鸡、鸭、鹅、狗、牛、马、骡、驴等动物,都是自由自在的,乡村中的大树、老树记载了乡村平和的历史。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的软实力,更是硬实力。

第四,乡村具有浓郁的人文情结,历史沉淀深厚。乡村多以家族居住,亲情味浓郁。村民不像城里人那样,连对门姓什么都不知道,而是互相熟悉,互相帮助的。他们生活在一个人情社会之中。其实,城市与乡村也有千丝万缕的血缘联系,加之“上山下乡”的历史经历,寻根的潜意识驱使市民寻找一个恰当的时机与方式,于是旅行社的“当一天农民”“插队落户”等项目一经推出,即产生了强烈反响。这些都说明,乡村的人文情结是普遍受到欢迎的。

第五,乡村是理想的养老之地。过去农村四世同堂或者五世同堂,其最高境界就是亲情养老,而不是依靠什么外来的力量。另外,农村家庭还养殖很多小动物,这些都可以给老人带来快乐。如果恢复了农村养老功能,那些“少小离家”的人就可以“老大回”。将乡村建设成别墅级的养老公寓,在那里让人去接地气,可为国家科学解决养老难问题。

图片说明

1. 弘毅生态农场——未来的生态农庄,人与自然高度和谐

2. 历史保留的乡村古建筑必须要抢救保护(山西祁县古驿站)

3. 生态农庄中的建筑与本地森林农田群落

美丽乡村必须具备良好的生态要素

然而,遗憾的是,很多人在理解美丽乡村时,却远离了生态要素。化学化、生物技术化的农业使得乡村到处充满污染、垃圾和杀机,这样的乡村美不起来。乡村产业必须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顾名思义生态环境要良好,生态在前,农业在后。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农业中的各种元素是能够循环起来的,只有那些通过食物带走的元素,才通过合理施肥等措施来弥补,带走的越少,补充的也就越少。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农田是在自然生态基础上通过人类的努力改变来的,主要来自森林、湿地或者部分草原。有的改造时间漫长,如山东、河南一带的农田就利用了四五千年,有些则比较年轻,如东北的松嫩平原,只有不到半个世纪的历史。美国的农田历史大多在两三百年之间,远远低于中国的农业开垦历史。其实,如果仔细观测,农田中还保留着很多自然要素,如乡土树种、杂草、害虫、益虫或益鸟,部分大、中、小动物等,那些在偏远山区的农田自然要素更多。人类种植的谷物,如小麦、水稻、玉米等都是长期选育的结果;饲养的动物,如猪、鸡、牛等,是由野生动物驯化而来。除了人类可食的物种外,农田多样性越丰富,其系统越稳定。

农田湿地 农田湿地主要为鸟类或各种动物提供饮用水源,同时起到灌溉之功效。可惜的是,当前农田湿地消失严重。农村曾经的池塘、“涝洼地”,即使常年土壤湿润的地方也打不出水来了。乡村土地多了,但湿地消失了,干旱的天数多了。在全国范围内,乡村湿地的消失触目惊心:在北方,河北省过去50年来湿地消失了90%,即便侥幸存留的湿地,八成以上也变成了污水排泄场所;陕西关中一带30多个县,几十年来消失上万个池塘。因湿地消失,干旱几度由北方转移到鱼米之乡的江南,如2007年,鄱阳湖大旱,湖畔城市上千万人遭受饮水危机。

本地森林与农田防护林 本地森林是鸟类和部分小型动物的栖息地,现在益鸟没有了这些庇护地,除害虫只有用农药。昆虫传粉也很困难。防护林及其林下灌木、药用植物、草本植物可有效阻挡风沙危害、杂草种子传播,同时为益虫提供庇护地,或吸引害虫,保护庄稼,本地森林和农田防护林还为从事劳作的农民提供休憩之处。

土壤健康,有机质高,农药少或零 农田是人类侵占自然植被基础上发展来的,长期的利用,造成有机质从最初的20%下降到1%~2%,但这个过程经历了几千年,而今天大量化学物质投入,忽视有机肥还田,造成土壤退化的速度提高了近百倍,长期下去是非常危险的。

没有农膜覆盖,去除病害 农膜短期提高效益,但危害是巨大的。农膜在自然界无法降解,大部分被农民在地头焚烧,低于800度燃烧农膜,会释放二噁英等严重的致癌物质。采用农膜覆盖方法生产食物,就是一边生产食物,一边制造疾病,所以必须从源头杜绝这种现象继续发生。

4. 生态农田的防护林

5. 乡村湿地为动物提供饮水点

乡村的美丽可以规划

美丽乡村规划不能按照城镇化的思路来搞,那些让农民上楼的做法根本就没有考虑农业活动的特点。乡村原本是与自然和谐的,乡村基本没有垃圾,餐余是动物的食物,动物的粪便是庄稼的营养,人类要做的是维护这种生态平衡。因此,对于乡村设计,不是要将乡村推倒了重来,在村落基础上建城市,而是要把城市中合理的要素搬到乡村。乡村要干净、方便、接地气,乡村也可有微型公园、停车场、银行、学校、健身设施等。

安全食品,尤其是有机、绿色食品生产 优质食品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关键是要解决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让消费者买到确实安全的优质食品,让优质的农产品有顺畅的销售、合理的回报。笔者在山东平邑县建立的弘毅生态农场就是这样的乡村模型,完全不用农药、化肥、农膜、除草剂、添加剂和转基因(六不用),相当于国家认证的有机标准,或略高于其,其产品已经覆盖到除西藏之外的所有内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这样的生态农业,如果在全国开展起来,其效益是非常高的。

乡村污水与垃圾处理系统 生态农业是最大的环保工程,土地对有机物就是天然的处理厂,河道里的沙子对少量污水有很强的净化能力。当前,由于农民不愿意多投入劳动,转而利用更多的化学物质,加上现有的政策使国家补贴化肥、农药、农膜,那么农民就用非常廉价的成本,大量使用这些化学物质,而工厂生产这些物质造成大量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发展生态农业,仅保留了少量化肥,那么可倒逼化肥厂、农药厂、农膜厂关闭,而转为从事其他环境破坏小的产业。生态农业从源头减少工业的点源污染和农业的面源污染。

乡村建筑设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居一方建筑。不同的生态环境下,乡村建筑都是与自然环境高度协调的,其风格各异。中国的乡村建筑原本是非常有特色的:北方的四合院、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西北的窑洞、西南的“干栏式”、闽南的圆形“土楼”,堪称世界乡村建筑的典范,与西洋的乡村建筑各呈千秋。至于那些世家院落、乡村祠堂、道观与佛庙更使美丽的乡村增添了古朴的色彩。对于乡村建筑,有些需要新建,有些则不需要,仅在已有的合理布局基础上加固、装饰即可,修旧如新,使其保留传统风貌。

植物景观设计要尽量用经济作物,而少用城市园林植物 乡村中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尤其经济作物、蔬菜、果树、中草药、荷花、淡水鱼塘等要素都可以用于景观设计。当前的许多慢性疾病包括癌症,还有性早熟、高血压、糖尿病,是与食物(包括中草药)及其工业化、化学化生产过程密不可分的。这些缺陷都可以通过合理的乡村农业景观设计和生产而克服。如果乡村景观多采用经济作物,适当配置一些长寿的本地树木,则可以实现经济价值与生态景观价值双赢。

社会服务设施 中国村镇要成为最有活力的地方,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当前的经济发展,只重视城市,牺牲乡村,使得偌大的中国,人群向大城市集中,而农村衰败萎缩,这是有史以来发生的最严重的城乡差距扩大化。其中如果将城市好的要素(教育、卫生、医疗、学校、涉农产业、银行、旅游等等)搬到农村,而不是将农民装进城市,那么城市居民的居住压力将大为降低,高房价也将率先崩溃。农民可以住上别墅那样的房子,吃有机食品,在家门口有活干,收入提高,从此告别不人道的“三留守”(妇女、儿童、老人)。

6. 乡村中的文化广场

7. 乡村古村落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山东栖霞牟氏庄园)

优质农产品加工与销售设施 城乡要真正良性互动发展,避免“互相投毒”,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先富带后富”,优质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就不能缺少。优质安全农产品是健康生命的第一保障,即使对于生活在国外的人,也要考虑消费放心食品。如果先富者带头消费农民辛苦种植的优质农产品,用市场手段鼓励农民用健康环保的技术生产食品,保护生态环境,则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先富带后富”。农二代及其农业大学生应当积极投入到这种可持续的行业中来,严保优质农产品质量,使得物流与货币流在城乡之间和谐流动,带动生态就业。

8. 农田也是一道风景

9. 农田里的小生灵只有人类停止施用农药后才会出现

10. 美丽乡村必须远离农药和垃圾污染

未来的生态农庄

下面就以一个250户、1 000人、人均耕地1亩的北方中等农村,来设计一个生态乡村,看看这个农庄能否生态循环起来。

初级生长区(粮食安全保障区) 生态农庄的重要光合产物来自大田粮食生产,在这方面,C4植物玉米最具优势。在山东一带,即使小麦、玉米两熟制,在水、肥、管理措施到位的前提下,实现吨粮田已不是什么难事。将500亩地用于粮食生产,可产出500吨粮和600吨秸秆(均为干重)。由于该区域重点是捕获太阳能,并固定碳,同时生产粮食与秸秆,其效益如果去掉人工等成本效益是不明显的。即使如此,该村如获得500吨粮食,也相当于亩均单产500千克,超过了国家平均值(300千克),首先满足了粮食安全。

次级生产区(一次升值区) 根据笔者团队的前期试验结果,每7千克左右秸秆配合2千克粮食,可转化1 千克活牛重。这样,大田区产出的600吨秸秆,加上170吨粮食,可转化为85吨活牛重;同时可生产3 000多吨鲜牛粪,用于生产能源和有机食物,利用反刍动物实现了秸秆等废弃产物的第一次升值。如将秸秆充分消化,该生态农庄约需200头牛就可成功实现。

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首席教授、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联合国大学咨询专家。

有机食物生产区(二次升值区) 将剩余的500亩地,利用其中的400亩生产有机蔬菜(洋葱、胡萝卜、马铃薯等适合长距离运输的蔬菜)、100亩用于生产有机水果。因为生态农庄有大量的有机肥,按照国家或者欧盟的标准生产有机食品,优质优价,可实现亩收入过万元。这是重要的升值区域,所需要的大量有机肥来自动物生产。剩余的有机肥,再加上人粪尿、农家肥、沼渣、沼液,大量回到粮食生产区,以保障持续的初级生产。粮食生产区不足的营养元素,还可以通过作物倒茬、休茬、种植豆科牧草等实现“用地养地”。

庭院经济区(三次升值区) 山东一带农户,每家约有250~260平方米的农家院,这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居住区。可充分利用其空间发展庭院经济:种植5~8株葡萄或樱桃;利用平房屋顶空间养殖50~100平方米左右的蝗虫,将农田里令人头疼的“杂草”转化为昆虫蛋白;再将牲口圈改造,发展2~3头肉牛;利用地下空间搞沼气池,生产能源;结合太阳能,基本杜绝外界化石能源输入。其余少量空间可养殖鸡、鸭、鹅、狗等动物。户均庭院设计毛收入1万元。

乡村经济开发区(四次升值区) 由于该生态农庄杜绝了上述“六害”;通过严格的生态措施杜绝了苍蝇、蚊子、蟑螂等传统“三害”骚扰;所有的空间种植树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恢复河流、沟渠、池塘湿地,缓解旱情;严格保护大树与古树;整村生产不含“六害”成分的有机产品,这样的农庄对城里人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可以围绕餐饮、住宿、交通、银行、保险、娱乐、修理、加油站、理发、服装、农业观光等,分离出20~30户搞第三产业,实现从事“三产”的农户年均收入10万元。

能源生产区(五次升值区) 利用农户庭院发展沼气池,实现厨房革命和厕所革命,彻底结束农村几千年没有厕所的历史,同时将生活污水、废弃物处理在沼气池中实现,既生产能源又生产有机肥。待生态农庄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后,发展大型沼气,除满足农户日常需求外,夏秋季大量过剩的沼气可以搞罐装沼气,出售给城镇或直接驱动汽车。农村是巨大的“能源矿”,这点鲜为人知,有关部门应当看好这一能源产业。

教育、文化、医疗、娱乐与休闲区 农民负担中,教育是大头,从小学开始直到大学毕业,家长为学生投入的费用高达7~8万元之多。而农村大学生就业又是大问题,许多人半途而废,教育造成的浪费巨大。如果从小学开始,就高薪聘请高素质的教师任教,恢复过去的“村村有小学”,那么农家可节省大量的教育费用。除此之外,农民“婚丧嫁娶、生老病死”负担也很重,生态农庄可利用公共财富以及国家投资解决农民的上述负担,将过去被医院、交通和城市剥削走的钱财留在农村,青壮劳动力返乡,逐步将农村建设为最适合人类居住,有就业、有消费、有欢乐、有尊严的理想之地。

在上述生产区之间要多采取果树或经济灌木隔离,为动物天敌提供庇护地,避免害虫成灾,而必要的物理措施如诱虫灯、性引诱剂、粘虫板等要提前布置在农田、果园、生态庭院中,以生物多样性理念控制病虫草害,既满足了生产功能,还从源头减少或杜绝了化学物质投入,让乡村空气、水和土壤率先洁净起来。

那么,目前这1 000亩地能够挣多少钱呢?在现代农业模式下,山东农民种植三季(小麦或大蒜、西瓜、玉米),辛苦不说,纯收入不足1 000元/亩,全部1 000亩耕地也就收入百万元左右。生态学的办法实现了“一大于六”(一个生态技术大于六个现代技术),我们的模式可获得700万元的利润。由此可见,只要充分尊重生态学规划,按照市场规律办事,采取先进的生态景观原则设计乡村,中国广大乡村的土地会盘活起来。

猜你喜欢

农庄农田生态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魔幻农庄”崩盘 卷走玩家2亿元
农庄
休闲农庄的“2.0 时代”
农庄里的羊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