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阳市花溪区农业气候资源及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析

2015-07-13赵仕慧汪圣洪张杰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花溪区

赵仕慧 汪圣洪 张杰

摘要利用1981~2010年的气象资料,对近30年花溪区农业气候资源状况及主要农业气象灾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花溪区光照资源全年较为欠缺,但在时间分布上与作物生长同季,即在大季作物生长期(4~9月)日照分配比例高,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冬半年(10月~次年3月)日照偏少,对花溪小季作物(小麦、油菜)产量的形成有所影响;全年夏季降水多,秋季略少于春季,冬季降水少,但降水分布不均、变率大,降水量变化不定也是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易发生干旱、洪涝等,影响农作物产量。据统计,花溪区1981~2010年共出现过各类干旱20次;共出现冰雹8次,多发生在4月,5月次之,降雹时段大多在17:00~19:00;花溪暴雨分布时间5~8月,造成灾害的暴雨次数较少,>100 mm的降雨天数在花溪每年平均发生0.2 d。

关键词农业气候资源;农业气象灾害;花溪区

中图分类号S1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7-184-03

贵阳市花溪区地处云贵高原东斜坡上,海拔高度1 010~1 655 m,位于冷暖气流接触交替频繁的位置;同时又是冬夏季季风必经之地。因此,花溪区面积虽小,但气象要素受地形地貌的影响较大,各地的光、热、水气候资源不一[1]。笔者通过对近30年花溪区农业气候资源及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分析,探讨了农业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发生规律,以期为花溪区的农业防灾减灾及气候资源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利用贵阳市花溪区气象局观测站点1981~2010年的日照、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处理日照、温度和降水数据,进行气候要素变化分析,分析近30年花溪区农业气候资源和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季节划分为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次年2月)。

2农业气候资源分析

2.1光照资源

贵阳市花溪区1981~2010年平均年日照时数为1 154.8 h,其中冬季平均日照时数为158.5 h,占全年的13.7%,春季平均日照时数为304.2 h,占全年的26.4%,夏季平均日照时数为409.9 h,占全年的35.5%,秋季平均日照时数为282.2 h,占全年的24.4%,大季作物生长季(4~9月)平均日照时数为761.1 h,占全年的65.9%(图1)。

从图1可以看出,虽然花溪区全年云雾多、日照少,但日照分配比例在作物生长季(4~9月)所占比例较大,能为作物利用的日照有效性高。就整个花溪区大季作物生长期而言,平均每天虽只有4~5 h日照,但在作物生长的盛期(7~8月)每天可达6~7 h。但在冬半年(10月~次年3月)日照相对偏少,小季作物光能利用率低,是造成花溪区小麦、油菜等小季作物产量不高的原因之一。总体来看,花溪区光照资源全年较为欠缺,但在时间分配上与作物生长同季,即在大季作物生长期(4~9月)日照分配比例高,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冬半年(10月~次年3月)日照偏少,小季作物光能利用率低,对花溪区小季作物(小麦、油菜)产量的形成有所影响。

图11981~2010年花溪区平均日照时数季节变化

2.2热量资源

2.2.1无霜期。

无霜期是衡量热量状况的指标之一,花溪区年平均气温14.9 ℃,年均无霜期为246 d。初霜期最早12月30日,终霜期最晚3月8日,最长无霜期346 d,最短无霜期242 d。花溪的无霜期较长,能保证一年一熟的需求。

2.2.2农业界限温度和积温。

花溪区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 ℃的持续期330 d,期间积温为5 070.5 ℃·d,即有330 d的农作物可能生长期和农业活动时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的持续期222 d,期间积温为4 194.8 ℃·d;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 ℃的持续期159 d,期间积温为3 254.6 ℃·d;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0 ℃的持续期73 d,期间积温为1 537.4 ℃·d。可见花溪区热量指标保证率在80%以上。根据作物对热量需求分析,花溪区热量资源较为丰富,是适宜的农耕区和经济作物种植区。

2.2.3极端气温。

花溪区极端最高温度为34.7 ℃,极端最低温度为-8.0 ℃,在历年资料记录中,没有杀伤性高温(>35 ℃)天气和冻土天气出现,因而对花溪区种植作物无影响。

2.3水分资源

2.3.1降水时间分布。

花溪区1981~2010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 104.6 mm,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冬、春季降水少,夏、秋季降水多。

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及布局受降水量的影响很大,从图2看出,近30年花溪在农作物的主要生产季(4~10月)降水量为957.7 mm,占年降水量的86.7%。冬季平均年降水量为69.3 mm,占全年平均降水量的6.3%;春季降水次数和降水量较多,30年平均年降水量为275.1 mm,占年平均降水量的24.9%,可满足春播、夏作物的苗期生长及秋作物的播种。但在少雨或分布不均的年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春旱。夏季是降水最多的季节,多为局地强对流性降水,30年平均年降水量为538.5 mm,占全年平均降水量的48.7%,这时气温高,对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在少雨年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伏旱;秋季降水量少于夏季,30年平均年降水量为221.8 mm,占年平均降水量的20.1%,此时作物进入成熟季节需水量不大。总体来说,全年夏季降水多,秋季略少于春季,冬季降水少,但降水分布不均、变率大(表1),全年逐月平均降水量与月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别是很大的,降水量变化不定也是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易发生干旱、洪涝等,影响农作物产量。

图21981~2010年花溪区降水量季节变化

表11981~2010年花溪区逐月降水量变化

mm

月份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

123.854.95.3

225.678.31.8

336.473.28.3

483.3208.322.3

5155.4292.671.9

6210.0418.036.7

7202.8496.354.5

8126.0289.028.7

995.0221.818.8

1085.5188.021.8

1141.386.60.7

1219.941.03.3

全年1 104.61 486.5837.1

2.3.2降水空间分布。

由图3可见,地势较高的地方降水稍多,降水中心主要在花溪镇、青岩和磊庄一带。

图31981~2010年花溪年降水分布

3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由于不利气象条件的出现而使农业生产遭受损失的自然灾害,称为农业气象灾害[2]。花溪区农业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低温、冰雹、暴雨洪涝、秋风、秋绵雨等。

3.1干旱

3.1.1 春旱。2月1日~4月30日中出现的干旱。花溪区春旱年年都有,重度春旱历年发生频率为42.9%,比较严重的年份出现在1985、1986、1987和1991年。

3.1.2水稻栽插期的干旱。花溪区这段时间发生干旱的频率为47.6%,严重的年份出现在1981、1985、1986、1987、1990和1997年。

3.1.3伏旱。花溪伏旱(7~8月干旱)出现频率38%,其中1981、1986、1990、1997、2010年干旱较重。

3.2低温

3.2.1倒春寒。倒春寒天气主要影响油菜、小麦开花孕穗、水稻烂秧,海拔高度在1 300 m以上的地区受害较重。花溪区几乎每年均有倒春寒发生,尤以1985、1996年最为严重。

3.2.2冻害。花溪区轻度冻害天气发生频率较高,主要是雪凝和霜冻,影响油菜根系生长,冻死农作物、果树和蔬菜。严重的有1984和2008年,其中2008年1月持续了20多天的雪凝天气。

3.3冰雹

冰雹是花溪区较严重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冰雹云大多由西北向东南走向,少数年代为由西至东走向。冰雹多发生在4月,5月次之,降雹时段大多在17:00~19:00。据统计,1981~2010年间共出现冰雹6次,分别为1981、1983、1991、1992、2001和2004年。 据现有气象资料记载,花溪区受冰雹灾害最重的一次是1981年4月11日,降雹时间18:18,持续时间20 min,冰雹直径一般3.0~4.5 cm。当时14个公社全部受灾,其中7个公社绝大部分绝收。

3.4秋绵雨

秋绵雨是指入秋以后(9月1日~11月30日)出现的连续5 d或以上的降雨(日降雨量≥0.1 mm,其中从第6天起,允许有间隔一天无降水),定为秋季绵雨天气过程,简称秋绵雨[3]。花溪区为较重的秋绵雨区,5~6年一遇;特重绵雨为8~10年一遇。该时段正值花溪区秋收作物成熟期,如遇连阴雨天气,日照显著偏少,热量欠缺,影响玉米、水稻灌浆成熟,造成减产并降低质量。

3.5秋风

秋风是指夏末秋初的8月~9月上旬,由于受冷空气活动影响,气温较长时间降到水稻扬花的临界温度以下的一种低温天气,其危害程度仅次于干旱[2]。如2002年8月9~21日连续12 d的低温阴雨,使得水稻的开花授粉受到严重影响而造成大量空壳,致使花溪区60%的水稻减产,此次秋风灾害是近20年最重的一次。

3.6暴雨

花溪区暴雨主要出现在每年的5~8月,造成灾害的暴雨次数较少,>100 mm的降雨天数每年平均为0.2 d。花溪区暴雨灾害最严重的一次是1996年7月1日夜间至7月2日,降雨量达231.6 mm,突破了历史极值,造成花溪田坝全部被淹。

4小结

花溪区光照资源全年较为欠缺,但在时间分布上与作物生长同季,即在大季作物生长期(4~9月)日照分配比例高,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冬半年(10月~次年3月)日照偏少,小季作物光能利用率低,对花溪小季作物(小麦、油菜)的产量有所影响。全年夏季降水多,秋季略少于春季,冬季降水少,但降水分布不均、变率大,降水量变化不定也是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易发生干旱、洪涝等灾害,影响农作物产量。据统计,花溪区1981~2010年共出现各类干旱20次,平均每10年7次;共出现冰雹6次,多发生在4月,5月次之,降雹时段大多在17:00~19:00;花溪区暴雨主要出现在5~8月,造成灾害的暴雨次数较少,>100 mm的降雨天数在花溪每年平均发生0.2 d。气象部门应掌握农业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发生规律,为农业生产趋利避害及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供参考依据,同时要努力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预报、预警提前量,为政府部门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为开展防灾减灾赢得时间[4]。

参考文献

[1] 常静,罗兵,常全彤,等.东乡县农业气候资源及近30年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析[J].甘肃农业科技,2014(3):35-36.

[2] 王春乙,王石立,霍治国,等.近10年来中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评估技术研究进展[J].气象学报,2005,63(5):659-671.

[3] 周仕鹏.兴仁县气候变化及农业气象灾害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2(33):185-187.

[4] 于飞,古小平,罗宇翔,等.贵州农业气象灾害综合风险评价与区划[J].中国农业气象,2009,30(2):267-270.

猜你喜欢

农业气象灾害花溪区
作品赏析(3)
我的特异功能
花溪区关工委成立三十周年座谈会召开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探索构建
探析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方面的影响
花溪区委离退局走访慰问改制企业离休干部
花溪区老年大学参加舞蹈比赛喜获佳绩
花溪区委离退局积极为云南鲁甸灾区捐款献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