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开设美术基础课程的价值分析

2015-07-13周娜

艺术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美术院校职业

周娜

高职院校开设美术基础课程的价值分析

周娜

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不仅仅是培养高技术人才,而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高技术的综合型人才。通过对艺术课程的学习和熏陶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审美力等综合实用能力。而美术基础课程的开设,又能让高职院校实现专业教育、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审美 教育 艺术 课程

在当前高职教育中,艺术课程由于受到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和限制,总是处于比较“边缘”的地位,只有艺术、师范等相关院校才开设与专业相关的美术课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怎样培养出高素质的实用技能型人才,成为高职院校应该研究的方向。艺美术基础课程如何在职业教育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需要教育专家和学者高度关注并予重视,不是停留在口头上。

一、国内外美术课程的发展状况

1.国外:在通识教育的影响下,教育界和学者不断呼吁各高校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知识全面性的培养。上世纪 70年代末,以美国为首的教育改革全面展开,开始注重知识、技能、美的鉴赏力、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等相关课程的建设,成为学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品质课程。

美国的职业教育是全球发展最快的一个国家,从小学就进行职业灌输的美国,以美术教育为基础教育的核心科目,在通识教育的理念下,更加重视美术对社区学院学生综合素养和适应能力的培养,并通过艺术实践充分提高个人修养,不仅让学生及时了解民族艺术文化和世界多元艺术文化的发展状况,又发挥了认识、审美和教育三方面艺术的社会功能作用。如萨吉诺大学形成师范特色的培养模式——开设专业选修课里的艺术欣赏课,学院的教学目标否定低水准的单向传授知识,赞同学生对人类文化、艺术成就欣赏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储备,更会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其美术课程结构体系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即围绕知识面、创新能力和实践力。但其他发达国家对通识教育的理念就没有那么敏感,如日本的职业院校发展比较缓慢,忽视对美术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个性和创造力;德国职业能力培养模式也是以“职业”为中心,对合格“人”和“公民”的培养关注不够全面,导致培养出的学生思想素质、生活技能和知识全面性存在一定不足。

2.国内:我国高职教育前阶段的发展以职业理论知识为主,在上世纪 90年代,才开始关注高校学生对人文素养、审美素质、创造力等全方面能力的培养。但大部分高校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课程改革进行的更是不尽人意,更没有设立科学性的美术课程设置系统。虽然只有部分高职院校只开设了美术欣赏选修课程而已,但都是随波逐流的应付形式,如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只是单一的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而开设的影视欣赏选修课;如广州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欣赏课开设非专业的平面设计、岭南艺术等美术课程,而是针对专业特点就地取材设立相关的美术选修课。如果你去问学生在艺术选修课程里学到了什么的时候,他们会很快的回答说“没感觉学到什么,就是觉的有意思,比较轻松,没什么压力才会选的”。只有个别大学在通识教育的理念下开设提升审美情趣、创造力的美术课程,如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选修课开设人文科学与艺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目的就是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力,让学生成为内外兼修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

我国 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将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求新阶段高职教育应以提高素质、提高综合能力为首要任务。2013年 4月教育部并组织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要求“艺术教育”是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当今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一些专家和学者也不断的呼吁高校要加强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并纷纷发表论文和著作阐述艺术教育在教育中的价值和影响,如美学家滕守尧在论著《生态式艺术教育概论》中提出了“生态式艺术教育”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艺术感觉、人文素养和创造力,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高级智慧的教育,使学生终身受益。董步学的著作《高等职业教育学》和蔡炎斌的著作《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在审美教育方面,也详细阐述了“审美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观点。南师大的屠美如、楼必生、许卓娅三位学者,提出“艺术综合教育”的观点,建议将美术、音乐、文学三门学科打通,设立综合艺术的课程。与此同时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决定》中,要求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因此,不论是文科学生还是理工科学生,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健全的心理素质,在技能、创造力、价值观、审美意识、独立探索等方面要全面发展。

二、美术课程实施方法

美术基础课包括:美术欣赏、工艺制作、色彩应用、国画、书法等内容。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需要设立美术基础课程,以必修和选修结合的形式,2/10的课时比例,占有 1-2分的学分考核,不分文理科开设公共美术欣赏课程,以多媒体形式为主的欣赏课,通过欣赏中外美术优秀作品、了解美术历史和文化,能提高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创造美、欣赏美、鉴别美、批判美、接受美的艺术欣赏力;从专业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基础和个性发展,及社会的发展方向,开设工艺制作、色彩基础等选修课,色彩能提高学生的色彩搭配能力,在生活中做色彩的主人;工艺课的学习,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动手实践能力上一个新的台阶。

因为选修的学习对学生个体的发展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会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用“美”的心灵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开设具有重要的文化精髓中国的传统绘画书法、国画等第二课堂,提高学生人格之修养,修善其身,净化心灵。

总之,美术课程的学习会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心里健康的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一名具有社会价值的栋梁之才。

三、美术基础课程的价值体现

1.个人价值:高职院校应该以提高素质水平的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重视美术对学生延续性发展的价值作用:(1)能力方面:通过科学有效的美术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让学生修身养性,并能塑造独立的个性,具备可持续人格发展的能力。(2)智力方面:有助于想象力、形象思维的发展,以及脑力和动手能力的协调性。(3)素质方面: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勇于面对现实,促进学生真、善、美全面发展。谁又能否认技工类的学生在机械操作时,不需要工艺的美,不需要耐心的精神;不需要高尚的情操吗?因为提升个人修养比提高专业技巧更重要。

2.社会价值:通过本人多年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体会与经验,发现在美术教育中,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赏析和艺术实践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了解或掌握了美术有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又能增加对文化的自信与自觉性,即丰富了学生人文素养和精神世界,又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素质,形成具有独特的视觉审美力。其次,高职院校通过美术教育,会让学生在社会的实践中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健康、自由的生存与发展。最后,更主要的是在我国高职院校开设美术课程会掀起学习美学文化的热潮,让优秀的传统美学文化面临失传的困境下,得以继续传承,成为继承传统文化新的转折点。

在终生教育和生涯教育思想逐步普及的今天,职业教育培养的基点应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以学生个体的生涯发展为出发点,以学生个体的“继续学习”和“更好就业”为宗旨,全面培养真、善、美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问题思路和关键所在。

高职课程中艺术课程的设立为高职课程的框架体系结构的完善成为必要的补充,诚然有其存在的科学性、可持续性价值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专业方向已经没有文理之分,素质培养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综合素质”的现代教育理念使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只定位在“素质教育”型人才的培养上,着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创造力应成为广大高职办学的主要方向。如何挖掘美术课程本身的有效元素,以最大限度的价值服务于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需要,则成为办好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1]姜大源.论职业教育课程的基本特征与课程观[J].课程·教材·教法,1997(8).

[2]黄岑.美国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艺术素质培养[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

[3]万秀兰.美国社区学院的改革与发展[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5]朱文富.日本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M].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

[6]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辽宁营口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美术院校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