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文化品味”满溢数学课堂

2015-07-12贾春辉朱凤鸣

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数学文化老师

贾春辉+朱凤鸣

数学老师通常都是些朴实的人,数学教学工作往往被认为是一件朴实的事,数学教学活动有时候就是一群朴实的人做着再朴实不过的事.于是,数学课堂往往朴实无华.这本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朴实没错,但“无华”则值得商榷.为什么数学课堂就不能充满文化?偶尔听到的一节课对我触动很大,我感觉在这节课中充满了“文化”.循着这位老师的脚步,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数学课堂中的“文化”.

这位老师在课前分别写下了如下两段话:

第一段:

再一次置身于姚重华的仁孝

再一次惊羡于诸葛孔明的才智

再一次沉醉于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再一次我们将续写诸城的传奇文化

——此段每句字数暗含等差数列(作者注)

第二段:

又一个金色秋收的日子

又一堂高朋满座的聚会

又一群求知若渴的学子

又一刻续写精彩的契机

这一切都是为了两个字

——“教”和“学”

还有一段:

一首古诗让人感觉懵懵懂懂

一种“古老的数列”早已让人魂牵梦绕

一种渴望已在心头升腾

一种冲动将在无限的希冀中付诸行动

这大概就是学习的动力所在吧!

简短的话语,使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数学老师的文化品味,它蕴含了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传播、对人与人心灵的沟通……学生也许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和刻板,却不能原谅他的浅薄与不学无术,当一名教师能够学富五车,出口成章,妙语连珠时,学生又怎能不为你而倾倒呢?可以看出,这位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体现在数学上,还体现在文化与思想等各个领域,更突出在一个“学”字上!这才是真正的老师,这才是“素质教育”背景下所需要的老师,这就是充满“文化味”的老师!

数学老师不是呆板的老古董!这节课的设置,注重学习者对教育活动过程的内心体验,鼓励想象、猜想、直觉和创造性表现,可以使我们体会到“愉悦课堂”和“文化课堂”.

首先,一个精彩的引入总能唤起学生无限的遐想,引导他们进入数学的殿堂.这位老师借用庄子的名言、高斯的故事,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唤醒学生的求知欲,燃起学生的智慧火花,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而且能丰富数学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在高斯的故事之后,这位老师紧跟着给出了“计算原木根数”的例子,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深层理解,感悟数学文化,更有助于学生从理性的高度去理解倒序相加法,实现学生认同心理下的愉悦学习,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毅力.

其次,课堂设置处处体现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思维的动力,从问题到解答,学生的认知就能前进,创新能力就能逐步培养.可以看出,这位老师对问题的设计是经过缜密的思考的.比如: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课件中,在高斯的故事之后,紧接着给出了问题“你能否快速地算出下面这堆原木有多少根吗?”问题解决之后,又给出了问题“怎样求一般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呢?”问题设计的层次清晰、有针对性,使学生通过问题解答,逐步突破了难点,掌握了规律.

类比梯形面积公式记忆、研究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中的五个基本量:a1,d,n,an,Sn知三求二,迁移与提升、比一比、试一试等环节虽然涉及到的是一些教学中的老问题,但这位老师通过换一个角度,使之新颖奇特,那么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

我感觉这位老师精心设计问题,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为他们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学生能够顺利的解决问题,课堂怎能不愉悦?

再次,走出了数学孤立主义的阴影,重视了数学的应用以及与其他领域的联系.

比如这位老师在课件中涉及到了:原木根数的计算问题、袁隆平的“超级稻”问题、新疆沙漠治理问题等实际问题(其实在贷款购房中也可以应用).在潜移默化的数学应用教学中,可使学生逐渐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里处处充满数学文化的气息,并逐步养成勤于动脑善于分析的习惯,学会用数学的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另外,在课堂小结中融入了数学文化.精彩、有效的课堂小结既能深入浅出地对所学知识和方法作简明扼要的剖析,方便学生梳理和记忆,同时又不乏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情操.这位老师在课堂小结时,运用了两首诗:

第一首:

想要巧算学数列,倒序相加最巧妙;

等差求和两公式,知三求二互迁移;

探索当中寻奥秘,函数方程主旋律.

第二首:

等比数列二项起

最为特殊不见零

等比中项正负依

探索当中寻奥秘

想要巧算学数列

平凡唱响主旋律

借用数学诗来进行归纳总结,使小结内容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利于学生记忆和对知识的理解,让数学课堂诗意浪漫,和谐愉悦.

最后,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点燃了数学文化探究的火种.这位老师以“新疆治理沙漠”为背景,提出了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这样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不仅增长了数学文化知识,而且可以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让数学充满智慧与生命.

正如“人无完人”,我也认为“课无完课”,这节课体现出的文化如何延续是个大问题.个人建议:可以鼓励和指导学生课后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或利用网络资料进行学习,也可以就此专题查找、阅读、收集资料文献,在此基础上编写一些形式丰富的数学小论文、科普报告,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我们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给学生上了几年数学课后,除了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外,还给学生留下了什么?留下的东西,能否让学生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上更有成效地工作、更幸福地生活?数学文化才是学生最需要、最持久的.

“关注学生的发展,努力构建数学文化课堂,提升学生数学文化的素养,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这是我们永恒的教学理想与追求的目标.

面对新课堂,我们常常提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是很少提及教师的“文化发展”;我们时常关注课堂的教学效果,而往往忽视了课堂的“文化品位”.面对新教育,让我们做醉心于文化的教师,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文化品位”!

猜你喜欢

数学文化老师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错在哪里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