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探高等艺术院校实践类微课程制作方式的另一种可能
——以2015年江苏省微课比赛一等奖作品《在空间中作画》的制作为例

2015-07-12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1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21期
关键词:任课教师作画金属

黄 巍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210000)

试探高等艺术院校实践类微课程制作方式的另一种可能
——以2015年江苏省微课比赛一等奖作品《在空间中作画》的制作为例

黄 巍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210000)

微课程指通过一段少于15分钟的视频,来讲述课程内的某一知识点。在以往的实践类微课程制作经验中,一般摄像机和主讲人的位置相对固定,直线叙事方式使得画面和声音显得呆板,视频后期剪辑空间少导致最终成品的粗糙单调,往往不能吸引和调动观众的观赏兴趣。笔者以一位微课程制作者的角度认为,既然是以视频这种综合性很强的手段为载体的微课程,应加强制作者在微课程制作过程中的作用,发挥主动性,充分利用光影的变化、画面的延展、声音的节奏等因素,在完整系统呈现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同时提高影片的观赏性,使观众在较好的观影体验中学习。

微课程;制作构思;纪录片思维

从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于2012年12月发布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信息至今,微课程已渐成为高校教学信息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经过近三年的积累,微课程在数量和类型上都出现了较快地增长和变化。而在视频的设计制作上,《中国高校微课研究报告》中关于“首届微课比赛作品设计制作分析”一节中指出,目前微课程主要存在以下三种制作方式:一是摄像机录制,二是摄像机录制与录屏方式结合,三是直接录屏伴有教师的讲授声音等等。笔者通过亲身参与微课的拍摄和制作,在实践中总结发现目前高校微课程主要的现状是视频的制作水平较为粗糙,画面形式单一无动感、声音同步无处理化。试想,这样枯燥的微课视频在一定程度上不太容易调动观众的观看兴趣,而使得学习变得枯燥。笔者认为,积极改变微课程的制作构思,对改变微课的现状及发展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特别是艺术院校的实践类微课程,相较于综合院校的理论课程而言,在手工性、实践性,以及叙事的流动性方面往往更容易出效果。但想要使影片制作真正达到生动活泼又不失专业性,则应增强制作人的主体地位,以一种创作作品的心态与课程主讲教师进行沟通,并在拍摄实践中充分调动摄影机,利用光线、视角、画面、声音、音乐这些元素来制作微课程,最终通过有序合理的剪辑呈现。这样,微课程既达到了知识的完整性也提高了影片的观赏性,我想对于想通过微课程学习的受众来说,都是非常乐意看到的。以下是以笔者参与制作的微课《在空间中作画》为例,分析该微课程前期策划与摄制实施的过程,试探高等艺术院校实践类微课程制作方式的另一种可能。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出品的实践类微课程《在空间中作画》,试探地采取了一种新的方式即制作纪录片的思维与手段进行。该课程在后期的传播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仁的欣赏,并在2015年江苏省高校微课程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在空间中作画》是南京艺术学院雕塑系金属工作室的课程环节之一,它的教学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概念上“在空间中作画”是什么,它的发起以及在雕塑艺术史上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其次,通过理论知识的铺垫,授课教师以亲身示范创作的方式,完整地制作一件金属焊接作品,能够使学生通过对观看这一金属材料作品的直接制作实践,区别其与传统金属雕塑创作程序和观念上的不同;体会现代金属材料的特性和其在形成雕塑语言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最终,以实现学生通过自己亲自操作工业化的金属加工设备,熟悉各种电动工具的使用,并了解一件金属焊接作品制作的流程,接触一种不同的雕塑语言,媒介,理念,形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我们可以发现,这不仅包括这一创作方法的理论知识,还有金属工具的使用、安全规章和工作流程等,要学习的知识还是很多的。试想,在影片拍摄过程中,如果任课教师想在15分钟内以边讲边示范的方式进行,教师很难“一心二用”,任课教师必定无法全身心投入,况且金属焊接工作在操作安全上拥有更为严格的要求,所以在创作示范过程中定要谨慎有序。

鉴于课程的特殊性与实践性强的特点,影片制作人与任课教师多次沟通,最后决定以一种纪录片的思维和制作方式进行,即分离示范过程和讲解过程——摄影师先以跟踪观察的方式客观地拍摄记录任课教师示范的每一个工作流程,并对示范现场动作声同期录音,以增强制作金属焊接雕塑的现场感。之后,任课教师在录音棚配录在此课程中所要传达的知识点和艺术观念的文本,制作者再在后期编辑过程中回归到主导的位置,在忠实地呈现课程主旨的基础上加入主观理念,以创作的心态来对待影片的剪辑。结果表明,这种方式的试探不仅使得任课教师能够专心示范和创作,也使微课程知识体系更加严谨和完整,从而避免现场边示范边讲解发生的无法预知的错误,对于拍摄者也会在实际拍摄过程变得更加从容、客观、全面。最终使观众能够通过一部制作质量上乘的、生动的纪录式微课程,学习到课程知识点。以下总结拍摄制作该片的具体过程。

一、影片制作前期

在接到微课程拍摄任务后,雕塑系推荐任教金属课程的教师参加课程的制作。微课程选题经由任课教师自己提出,之后任课教师根据微课程比赛的要求提前准备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任课教师的教学思路及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定稿后,由任课教师交给影片制作人,并通过与制作人和拍摄者的沟通来确定设计中的可行性。经过几次调整,最终由影片制作人根据教学设计草拟拍摄大纲。拍摄大纲主要由制作人和摄影师拟定光线、色彩、景别、景深、运动、视角等画面元素,以及确定解说词的语速、时长等。前期设定的拍摄大纲虽然会在制作期适时进行调整,但这个阶段的工作可以为画面的丰富性提供一个操作上的保障,同时拍摄大纲亦可为后期台本剪辑作准备。不过,制作人心里要清楚的是拍摄大纲只是对拍摄阶段的预先准备,万不能按部就班,而要见机行事。之后,影片制作人与任课教师一起在课程示范场地进行前期勘景,并依据现场实际情况来制定拍摄路线以及获知教师示范制作周期。艺术创作通常具有不可逆性,这在时机的掌握和记录的准确性上就有了更苛刻的要求。

二、影片制作中期

在完成了前期工作后,影片进入拍摄制作期,此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示范过程的录制,及旁白的录音。摄影师用完整的一个工作日跟踪拍摄教师的示范流程,包括教师制作金属焊接雕塑在服装、工具等方面的准备工作。这一天所拍摄的影像成为课程视频剪辑的素材基础。在这一阶段,摄影师通过个人丰富的拍摄经验,从各种角度同步跟拍,以完整全面地记录示范的过程。但笔者认为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入拍摄者的个人创作想法,真正的实现摄影机的参与,而不仅仅是直白地记录,如影片4分55秒处,摄影师以教师的第一人称视角拍摄了通过电焊保护罩观看焊接金属的过程,这一视角使得从未使用过电焊保护罩的观众直观地感受到这一工具的作用。摄影师视角的多元,才能实现拍摄上的多可能性,作品呈现的多样化。在完成录像以后,根据拍摄素材的情况,制作人重新整理教学设计的文本内容,并由任课教师跟进视频内容,转成旁白文字并进行录音保存。

取得这两样基本“影、音”素材后,即可进入影片的前期粗剪。粗剪,一是确定大概的微课程的叙述结构,二是查漏补缺,发现并记录缺少的镜头画面等素材安排补拍。

三、影片制作后期

在影像、声音、旁白、音乐、图片素材均补充到位的情况下,即进入精剪流程。在这个阶段,制作人根据观众的心理体验对课程叙述的结构继续进行优化。该微课程前三分钟讲述《在空间中作画》的历史背景、代表艺术家及代表作品,并使用蒙太奇的手法,利用四至五条教师示范的镜头的组接,以示意影片讲述的内容与示范的大体流程。后面的时间则是系统展示呈现《在空间中作画》的工作流程。

在确定微课程的叙事结构以后,制作者要注意的是每条镜头之间的剪接点是否是最佳的,整体叙事是否顺畅亦有逻辑,画面所呈现出的势是否与音乐节奏相匹配,转场的设计是否与该片的整体气息相吻合等等。最终通过剪接,在不到11分钟的影片内,较为完整地叙述呈现了《在空间中作画》这一金属焊接雕塑技法的理论与工作流程。微课程的结尾,制作者有意将所有的光线和焦点落在了完成的这件作品上以此呼应了序幕也点题地呈现出了一件真正实际意义当中的现代金属焊接雕塑作品。

通过亲历《在空间中作画》这部微课程的拍摄与制作,笔者尝试性地用一种新的创作思维与方法来拍摄,这个过程中有可见的惊喜也有新的问题需要解决。虽然纪录片思维为拍摄制作微课程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但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于这种方式。在实际的拍摄过程中,制作者应根据课程的内容来制定合适的影片拍摄计划,因课制宜,这样才能更好地传递微课程比赛的宗旨与理念。

黄巍(1983— ),江苏徐州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任课教师作画金属
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折段麦秆来作画
墨水作画
论高职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协作与沟通
指纹来作画
浅谈任课教师对学生的管理
工业金属Ⅱ个股表现
要善于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
金属美甲
班级管理中任课教师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