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号审美学视域下剑川白族民间故事中的本主艺术形象

2015-07-12刘琼临沧师专中文系

科学中国人 2015年20期
关键词: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琼临沧师专中文系

符号审美学视域下剑川白族民间故事中的本主艺术形象

刘琼
临沧师专中文系

摘要:剑川白族本主神话传说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人物体系庞杂,具有丰富的审美艺术价值。剑川白族民间故事中的本主艺术形象性格鲜明、人物类型多样,蕴含深刻的文化思想内涵。剑川白族人在历史的发展中将“守善求美”的审美原则加以积淀,在审美形式和审美内容的互相契合中生成了具体的文化存在物——剑川本主艺术形象。剑川白族本主形象是民族审美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审美文化符号,这个符号的存在体现了白族审美世界的内在文化密码和审美价值系统。

关键词:白族;本主形象;审美符号;非物质文化遗产

剑川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是一个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据2010年年末人口统计,该县白族人口占全县人口91%以上,是白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县。本主又称土主、川主、步主。白语称之为“武增”,意为“我们的主人”,即本境之主,是本地的保护神[1]。白族人对本主的崇拜和祭祀在于对人生幸福和吉祥的期许,趋吉避凶的心理。白族人从一出生就是本主的信士,生儿育女、小孩取名、疾苦病痛、男婚女嫁等人生大事都要到本主庙中祭祀,以祈求本主的保佑。凡白族聚居的村落几乎都有本主庙,各位本主都有特定的节日,即本主节。本主节既是白族一年一度的本主祭祀活动,又是隆重的民族特色节日。在剑川白族地区,大多数村落都有自己专属的本主神。通常一个村供奉某一个本主,这个本主是这个村的专属神。但也有几个自然村共同供奉一个本主的现象。[2]本主是剑川白族人民审美意识和生存意识的寄托物,是白族的民族精神支柱,也是白族重要的审美符号,体现了白族积善惩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守善求美”的审美精神。这是白族对大自然敬畏之心的体现和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的体现。本主在被神化过程逐渐成为剑川白族人的重要文化符号。古代白族先民有山川崇拜、英雄崇拜、祖先崇拜、龙崇拜等原始崇拜的民族心理积淀,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神的“人格化”的民族性的神灵崇拜。[3]在剑川白族的精神世界中,本主形象以神话、故事的形式存在于剑川白族人的精神世界里,民间神话和故事成为剑川白族人本主信仰的重要文本阐释。经过口耳相传、耳濡目染等文化传播方式传承下来,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意义。

一、剑川白族民间本主故事背景与“非遗”传承

剑川白族原始宗教“朵兮薄”中神的“人格化”和人的“神格化”结合的神祇,是保一方平安的“土地神”。追溯剑川白族的本主崇拜,发现其历史相当悠久。王崧本《南诏野史》载:“蒙氏平地方,封岳渎。以神明天子为国步主。”“蒙灵晟罗皮,唐玄宗开元元年立,年十五岁。里差法,收商税,立省城土主庙。”[4]“神明天子”和“省城土主”其实就是剑川白族最早的本主,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

在剑川白族民间,蕴藏着丰富而又优美动人的本主民间故事传说。这些民间传说和故事是白族最早的民间文学阐释模本,也是剑川白族本主人物形象的重要载体。本主形象与神话传说在故事层面结合在一起,神话传说赋予本主形象以梦幻神奇的艺术境界,本主形象丰富和生动了神话传说。本主神话传说具有曲折离奇和梦幻诡谲的故事情节,赋予了本主形象以“神”的特征,体现了剑川白族对人性和神性结合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他们以“神”的权威对百姓的现实生活产生一种精神控制力量。他们有人的情感和欲望,体现了白族精神崇拜对于民族生命个体的精神投射,生动而具体地再现了白族人的内在精神气质。

剑川白族的本主遍布每一个村落,成为白族人的精神坐标。根据其种类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特征。本主的自然形态和精神形态各异。剑川白族民间的本主神崇拜对象虽然“类别众多,来源不一”,[5]但都有强大的生命力,让民众产生崇拜心理,在顶礼膜拜中达到了精神敬畏和文化观念统一的作用。正因为本主形象历史文化和民间传统影响的深远,所以白族民间本主故事得以在剑川白族地区广泛流传。

二、剑川白族民间故事本主艺术形象分析

(一)自然崇拜中的本主形象

在剑川白族人的信仰崇拜和审美观念里,本主就是掌管本境安乐与民生之主,也就是本地区的自然神。白族人赋予了本主以造物主的神威和权利。本主掌管天气,使民间风调雨顺、顺应民意;本主也掌管土地播种,让百姓过上富裕丰足的生活;本主也掌管林业,使山林茂盛,莺飞草长;本主也能庇佑溪水长流,远离洪水[6]。这一切都与白族人的农业生产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白族的本主信仰渊源始于原始社会时期的自然崇拜,万物有灵论在剑川被熔铸在白族的精神信仰中,将本主信仰与自然崇拜连结一体,形成二者互为阐释和意义生发关系,以此形成剑川白族本主形象的神化崇拜。

在剑川白族本主故事里,本主给民间故事带来了神韵和光彩,显示出其神性的质地。白族人对自然的崇拜天生怀有敬畏之心,特别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中国古代社会,人们没有能力与大自然对抗,也没有能力来抵御自然灾害,对大自然感到不可把握的恐惧。于是把对生活的理想和对人生的愿望融入对本主的崇拜中以此塑造出本主形象。本主在剑川白族人心目中是一个保护神,能免灾除祸。通过本主,他们审视自身,获得民族身份认同。经考证,在剑川马登地区就有两尊本主。一尊称为雪斑景帝,另一尊称为黑煞景帝。这两尊本主就是当地的保护神。马登地处高寒山区,每年雨雪来得早,农业生产受天气影响。白族人塑造了雪斑景帝这一本主来实现他们驱灾免祸的理想。小麦是马登白族人的主要粮食作物,白族人对小麦的黑穗病感到恐惧。人们就想象出了黑煞景帝这个本主,以保护人们免于黑穗病的侵扰。[7]白族人对自然本主形象的创造还体现在对大自然世界中最雄伟的物——石和山的物象崇拜。《红沙石大王》的故事发生在剑川沙溪的南妹村。这个村子里有个九十九岁的老奶奶,在东山上捡到一块奇特的红沙石,就把它搬回村子里。老人搬回的这块吉祥石给全村人带来了福星,大家盖庙把它供奉起来称为本主,尊为“红沙石大王”。此后村里孩子的名字上很多都会带个石字。[8]红砂石就被白族民众集体创作为一个白族精神信仰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寄托。

在剑川白族本主故事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这种传承具有民众性和情感寄托性。在这种传承的过程中体现了剑川白族人民对大自然寄予的美好愿望,和大自然进行的伦理沟通和情感沟通也因为这种传承变得贴近自然。从白族的自然生命伦理来讲也反映了他们关爱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生态伦理观。

(二)英雄崇拜中的本主形象

英雄崇拜也体现了白族人精神世界中“魂”和“鬼”理念的认同和理解,受佛教影响较深。“魂”之永生和“鬼”之索求的白族鬼神观念,使白族本主崇拜产生了英雄情结。白族认为“部族首领之魂”可统率和控制本部族亡人之“魂”与“鬼”,“英雄之魂”能镇住外部族亡人之“魂”与“鬼”,这些英雄之魂也是本主。[9]如剑川邑平、上下沐邑等五村信奉的赤子龙天景帝本主。传说他临水居住,是当地白族“皋弥苴”部族人首领,为了抵抗元朝侵略而死,死后仍尊称他为本地本主。这些本主形象的传承,有着人的“神格化”的文化影响和神物主的崇拜心理。出身平民的英雄本主,并不影响他们在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地位。英雄形象弥补了白族民众对现实生活中英雄缺失的精神期待,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剑川白族除害安良、为民解难的功利诉求,更体现了白族人对正义善良等高尚品德和节操的坚守。这样的精神传承体现了民族精神的审美世界,也让这个民族精神符号成为白族人的重要文化符码。大黑天神传说本是玉皇大帝身边的侍者,既不敢违抗玉皇大帝也不愿做将瘟药撒到人间。善良的他最后决定把药吞下。他被毒药烧得浑身像煤炭一样发黑,终于倒在这个村子的后山上,死后被白族人奉为本主。村民们在那里修建了本主庙,尊他为“大黑天神”。[10]《本主吃肉又喝汤》故事中乞丐“五百天”在“升天洞”中不小心将一锅煮沸了的残汤朝洞口泼去,谁知竟泼到半空中吊着的大蟒蛇身上。他这才得知众人成仙的真相,决心要为民除害杀死蟒蛇,最后蛇死人亡,死后被当地人尊奉为本主。[11]《药王爷和琉璃兽》中的药王爷也是为民而死的英雄典型。白族英雄本主也是白族人在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与世界对接、拷问内心的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和情感沟通方式,显现出中国白族精神文化中的内向性的反衍和外向性的自我折射。

剑川白族对英雄的崇拜对白族精神信仰结构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白族是一个勤劳善良、知恩图报的民族,恩情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非常重要。这样的精神传承是他们的精神生命线,也是民族的精神支撑和信仰崇拜的文化符号,成为民族的灵魂。大多数英雄的故事主角都具有英勇无畏、舍生取义、大公无私,具有神性的神秘和无所不能的超人力量。神性和人性的完美结合,在这些英雄本主人物身上得到了精致体现。这是民间艺术本源的心灵性的形象发现。

(三)女本主形象

白族有着民族精神的女性崇拜意识。剑川白族对女性身份的自我体认与女本主崇拜有关,但白族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性别认同和角色认知也对女本主崇拜产生着重要影响。女性本主崇拜是剑川的地域文化现象,也具有女性审美价值观和性别特征建构的重要特征,体现白族社会整体社会结构内在的价值系统和文化系统。其特殊意义表现在本主文化与女性身份的自我体认的融合,母性崇拜与本主精神信仰的交接。女本主以女性温和宽厚的胸怀和善良柔软的心地来包容万物救济苍生,以女性独有的魅力和精神气质在本主形象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显示着重要艺术价值。她们与男本主地位平等,共享祭祀。这种文化现象表现了白族女性追求地位平等和人格平等的价值追求,她们渴望通过社会地位的改变来获得和男性一样的人格尊严和精神平等,也希望通过承担社会责任来找到她们自己的社会存在感。她们希望在参与社会进程中获得自我体认,从而验证自我存在,体现白族女性的社会理想,表现出女性对不公平命运的反抗和男权社会对女性压制的矛盾。认同与逃避、清醒与反抗,表现了白族社会内部结构中的性别矛盾、性别观念和传统文化。

在剑川化龙村后的圣母庙里供奉着“大圣威静边尘捧珠避沙圣母”,白族话中称她为“哲嫫”。她头戴宝冠,胸垂璎珞,身穿大襟袈裟,半坐在须弥座上。“螳螂龙和石摩罗山景帝发生矛盾,神龙相斗。洪水所到之处,房毁屋倒,人死畜亡。哲嫫被冲到澜沧江,被三太子救回,做了他的媳妇。后来哲嫫恳求公公借来了避沙珠回去重整家园。她拼命打败了螳螂龙。可是无法取回避沙珠无颜见公公,气死在石摩罗山下,后被尊为化龙村、后营村的本主。”[12]哲嫫是一个勇敢、善良的女性本主形象,富于牺牲精神。在白族女本主形象中,白洁夫人最为有名。她被封为“大圣本主白姐圣妃”,被供奉在龙门邑、金华镇西门外等村寨。[13]关于她的神话传说有《火烧松明楼》。聪明美丽的白洁夫人,为了爱情勇于反抗、惩奸除恶,成为剑川白族妇女们学习的道德楷模。白洁夫人也是白族传统社会中女性道德形象的审美文化符号,鲜明地体现了男权社会对女性道德标准的要求,女性身上沉重的道德枷锁。

(四)世俗本主形象

世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形容人间不好的习气,比如说虚伪、虚荣、贪财、势力、见利忘义等”[14]。白族人认为只有人世间才存在这种不好的风气。这里用笔者用“世俗本主形象”来指称这些身上沾染着世俗生活气息、有些道德瑕疵的本主人物形象。

在剑川白族民间故事里,产生了一些讽刺和揶揄本主形象的作品,一反其圣洁的形象。或自私自利、小偷小摸,或寻花问柳、酗酒赌博。他们都不是完美的本主形象,但是却真实生动。这是对本主形象的更宽容的表现。在《告城隍》中城隍本主居然保佑强盗拦路抢劫成功,后来被群众千刀万刮。因为城隍的是非不分,百姓惩罚对他是非不分进行了道德谴责。相传剑川大水美、小路铺等村供奉的是一个叫东山老爷的本主。每天晚上他从小校场村的北墙缺口爬进本主庙与小教场村的本主白姐幽会,北墙被他爬倒了。人们就成其好事不再修北墙。有天夜里东山老爷喝了酒,直到公鸡啼鸣他们才被惊醒,在慌乱中穿错了彼此的鞋[15]。从此,人们就按照他们尴尬的模样雕成塑像供人们膜拜。本主既具有令信民崇拜的神力,更有世俗情感和人性弱点。他们身上体现了神性的崇高也体现了人的劣根性,具有神格和人格的二重性。人的性格的复杂性和思想的复杂性,在本主神的故事传说中也能真实地表现出来,也塑造出更为丰满的本主形象,显现出艺术真实的本质。这一双重性格特征拉近了本主与白族民众间的审美心理距离,在某种程度上舒缓了本主和人民之间的紧张距离,展现了民间文化的文化容纳力。通过对剑川白族民间故事本主人物形象的传承的考察,可以看出一个优秀民族文化演变的轨迹,进而生动地还原民族文化精神演变的历程,探究其变化之根源,具有重要审美价值。

三、剑川白族民间故事本主形象的审美艺术价值

在一个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精神信仰往往是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本主信仰在剑川白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是剑川白族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精神活动,是白族精神生命中最重要的文化审美符号和精神支撑。在剑川白族人的心目中,本主既有令人敬畏的威严性,也有超自然力的伟大力量,更有与人性相通的情感和体验,是神性和人性的结合体,被称为“食人间烟火的神”[15]。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进程中,剑川白族的本主崇拜在民族精神文化发展史上充当了重要角色,对白族民族的精神信仰和思想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在历史、时代、社会、生活的总体格局的变迁逐渐产生一种向心力,体现了白族民族文化的内质的演变和发展。从表面上看,本主信仰是一种适应白族人民心理需求和具有白族民族特色的文化风俗和精神崇拜现象,但其实质折射和表现出更深层次的是民族文化心理积淀。

剑川白族本主形象是民族审美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审美文化符号,这个符号的存在体现了白族审美世界的内在密码和审美文化价值。本主崇拜是白族精神世界的一根重要柱石,剑川白族民间故事的本主形象更是白族精神世界中的一个重要审美符号。本主形象是白族精神世界中“守善存真”的审美意识的重要体现,也是其自我审美意识成熟过程中审视自我、关注自我、完善自我的精神蜕变历程,是一个由自我到他我,由他我到本我的自由意识逐渐觉醒的过程。对英雄的崇拜和敬仰,对黑暗的批判和揭露,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都是从审美的层次对本主形象进行的观照,也是本主形象再创造和再丰富的重要动力。

在精神自由中的自然之美,这是剑川白族本主形象美的艺术体现。本主形象的美,在于其精神自由和自然之美的融合,熔铸了大自然的生命力。创作者和流传者都寄予了精神自由的追求和愿望,希望通过这些具有超能力和超人格的本主形象来实现他们超越自然、超越世界的理想,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美学色彩。人类一直在追求永恒的自由,在漫长的时代人类为争取自由做着艰苦卓绝的斗争。自由的理想之光照耀着人类成长的漫长年代,也照耀着剑川白族人自我意识逐渐觉醒的悠久岁月。他们在与黑暗势力斗争的同时,也是白族人自我意识逐渐清醒并不断成熟的过程。

本主形象见证了白族的精神成长历程,具有重要的审美艺术价值。它揭开了民族文化和精神世界的一个小小角落,我们却能从其中清理出白族精神文明的发展脉络,对于白族思想史的探究来说也是一种重要途径。作为探讨人类自由精神的路径,我们可以从白族几千年的口头文学创作流传与传承来分析其中的文化密码。本主形象伴着民族的精神期许而生,有着理想主义色彩,也是白族先人审美意识的体现,体现出白族人的审美道德标准。

白族是一个文化悠久、文化特质独特的少数民族,从剑川白族的民间故事可以发现白族审美文化的独特性。白族本主人物形象揭示了白族独特的审美文化和审美精神。白族自由精神与道德标准结合审美思想——“守善求美”,也是其重要的审美原则,体现了白族人的思维方式和观照世界的思维模式。本主形象体现了白族审美文化以“美”和“善”的审美形态存在。这些审美的艺术标准体现了剑川白族人对美的理解和对美的把握,在审美形式和审美内容的互相契合中生成了具体的文化存在物——剑川本主人物形象。

本主形象的塑造也吸收了汉族文化的营养。儒家注重诗书传家的影响,儒家文化对白族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剑川白族文化受佛教影响最大。[16]白族审美精神中的包容博爱精神就是受佛教影响逐渐形成的。兼容并包、自成一格是白族的文化态度,充分展示了白族审美文化的包容精神。本主人物形象体现了白族温和宽厚的审美精神,表现了白族先民对天地人的看法和独特的审美精神。

参考文献:

[1]李绩绪.白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101-102.

[2]詹承绪.白族的原始宗教和精神文明建设[J].云南社会科学,1994,2:17.

[3],[4]剑川县宗教事务局.剑川县民族宗教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12:195.

[5]杨政业.白族本主传说故事[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4:11.

[6]杨国才,孙雅丽.本主庙:白族本主文化的博物馆[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28(4):24-27.

[7]赵演松.白族本主的源和流[J].云南大学学报,2007,10(2):32-35.

[8]白庚胜.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剑川卷[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2:80.

[9]剑川县宗教事务局.剑川县民族宗教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12:188.

[10],[11],[12]白庚胜.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剑川卷[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2:82.

[13]剑川县文化局.剑川县文化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12:123.

[14]郭琪.现代汉语词典[M].深圳:珠海出版社,2010.6:467.

[15]杨政业.白族本主传说故事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231.

[16]禹志云.佛教与大理白族文学[J].云南师范大学报,2002.7,4(34).

作者简介:刘琼(1982-),女,汉族,湖南洞口县人,云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生,临沧师专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

猜你喜欢

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白族文化的海外展演与传播研究
云南省鹤庆县白族本主庙及演剧活动考论
中国云南大理白族女子头饰文化研究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花样云南(二)
白族
初访湖北鹤峰白族聚居区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