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闽南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

2015-07-10黄明珍苏黎琳

黑龙江史志 2015年9期
关键词:传播

黄明珍 苏黎琳

[摘 要]东南亚国家是我国海外移民的主要聚集地,闽南人移居东南亚,始于唐代。宋元明清时期,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闽南地区的海外贸易不断发展。在海外贸易过程中,闽南人也不断向东南亚迁徙,这是个人员迁徙的过程,也是闽南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过程。

[关键词]东南亚华侨;闽南文化;传播

闽南地区位于福建省的南部,以丘陵地带为主,丘陵山地之间交错着河海冲积平原,东面一千多公里的海岸线上分布着许多天然良港。现在所说的闽南地区,主要是指泉州、漳州、厦门三市。

一、闽南文化及闽南人移居东南亚

在闽南这片土地上,南来的中原文化与原住民闽越人文化、以及海上舶来的海外文化相融合,历经先秦至唐代的形成期,五代至宋元的发展期,最终形成了以汉民族文化为主,兼有独特方言与强烈地域文化特征的闽南文化,她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文化的核心区包括泉州、漳州、厦门,外围区涵盖了闽西、闽北、闽东、浙南、广东、海南、台湾、港澳的部分区域,辐射区波及到东南亚等海外闽南移民聚居的国家和地区,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以及遍布世界各个国家闽南人后裔。随着闽南人的不断向外开拓、向东南亚迁徙,闽南文化随之传播到东南亚各华侨聚居国,对当地的华侨华人,乃至当地人的社会生活各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闽南文化是世界各国各地区6000多万闽南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闽南人的海外贸易由来已久,早在唐代,已有闽南人或因商贾而在南洋“住蕃”,或因其他与缘故而“流寓”南洋。五代以后,闽人大量出海贸易,“东则朝鲜,东南则琉球、吕宋,南则安南、占城,西南则满刺迦、暹罗,彼此互市,若比邻然”。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海外贸易不断发展,东南沿海地区向东南亚的移民,蔚成风尚。闽南人定居性移居海外是在明代以后,自清中期以后,西方人东渐,海洋交通进入航海大贸易时代,闽南人也被卷入东南亚的劳动力市场中,因生活所迫,越来越多的闽南人漂洋过海,“下南洋”谋生。其中仅泉州籍港澳台侨胞就有2000多万人,在东南亚各国中,100万人以上的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国,10万人以上的有缅甸、泰国、越南等国(1)。这些华侨华人把家乡先进的生产、生活用具、技艺等带到海外,与当地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在所在国家娶妻生子,生根发芽,与居住国人民一道,共同为当地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居住在东南亚的华侨与家乡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常存在着“落叶归根”的心态,盼望在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财富以后,得以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由于这种心态,加上闽南人在移民和再移民的历史过程中,保留了中国最为完整的宗族文化形态,都以聚族或聚乡而居的形式,来巩固发展自己固有的生存空间,这使得许多华侨得以更多地保存家乡的传统文化。

二、《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展示的东南亚华侨文物

2013年在举办第二届世界闽南文化节期间,为了给世界闽南文化留下一个永久的记忆,泉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在举办世界闽南文化节期间建成《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该展示中心设立于泉州市博物馆内,总面积为4200平方米,通过300多张照片,2000多件实物,从闽南方言、闽南历史、闽南宗族、闽南宗教、文化遗产等五方面,讲述闽南人从历史走向未来的故事,为唤起闽南人对本土文化的珍视,共同保护和建设世界闽南人的精神家园提供了一处重要的窗口。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于2013年6月17日正式对外开放。在该展示中心的建设过程中,为了充分体现闽南文化在海外的传播繁衍,特委托新加坡华侨、文物收藏家吕世聪先生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马六甲等国家和地区征集到相关文物43件,这些海外征集来的文物讲述闽南人从历史走向未来,见证闽南文化“来自中原,航向四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闽南文化对东南亚华侨及当地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影响。海外征集来的文物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文化典籍

文化典籍有新加坡、马来西亚 翻译中国古代小说《一枝梅平山贼》、《平闽十八洞》、《走马春秋》;新加坡出版的《地藏菩萨本愿经》、《高王观音救苦经》、闽南语《金刚经》;《李载鸾永春拳谱》、《四书》等12类。这些书籍多为闽南人移民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后,带去并在当地的发行、传播,成为当时东南亚华侨的精神食粮。

(二)瓷器

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华人经常在闽南瓷窑订烧瓷器,再销售予当地百姓。此次展出三件瓷器,分别为泰国华人订烧五彩小盘、青花泰文罐、漳州窑双狮娘惹瓷罐,具有浓烈的异域色彩,这类瓷器深受东南亚国家人民的喜爱。最特别的是青花泰文罐,以外国文字为纹饰的瓷器,除了欧洲地区的荷、英、法等洋文、尚有阿拉伯地区的回文,中南半岛的泰文尚不多见。

(三)民间信仰类

闽南人出外总会带着自己家乡神明神像或香火(香灰),祈求家乡神明佑护在异地顺利平安。此次从马来西亚、新加坡征集到漆线雕番面妈祖坐像、广泽尊王、保生大帝等香火盒、天公金木印版、清代慈云阁双面签诗木印版等9种民间信仰的文物。妈祖信仰遍及泉、漳、厦等闽南地区及台湾地区、东南亚诸国,此尊妈祖坐像系东南亚国家所出,她有一张“番仔脸”,冕冠后面缀有一撮玫瑰红发髻,使妈祖番客韵味十足,这在妈祖形象中堪称奇葩。

(四)其他类

从18世纪开始,华人在东南亚的开发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渐成当地有影响力的一方势力,或是一地的统治者,遂模仿当时中国通用的铜钱样式,取材于当地常见的铅锡,制作发行了各类华人的钱币。展示中心展示三枚印尼华人铸币“列港公司”、“玛瑙公司”、“中和公正”等铸造于18世纪的锡币,出水于苏门答腊(印度尼西亚)邦加岛(Pulau Bangka)等地。另有从新加坡征集来的源崇美茶庄茶具,由紫砂壶、茶盘(锡制)、茶罐(锡制)组成的整套茶具,其中紫砂壶壶身有“新嘉坡源崇美茶庄”等款识。

三、闽南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

从这些海外征集而来的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到东南亚华侨在侨居国不仅较好地保持了闽南文化,而且不断地在当地传播、弘扬闽南文化。

(一)物质方面

人是文化的最忠实、最活跃的传播者。由于中国人的海外迁徙是一种被迫的移民行为,他们移民居住国后的少数民族地位和被统治、被支配的现实处境,使他们无论在现实生活上还是在心理上都需要与自己的祖国保持一种身份上的认同,以使自己无论走到哪里,走得多远,都有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所以闽南华侨在移居海外过程中,几乎将他们在故乡的生活方式完整地移殖到侨居国。如这次展出的源崇美茶庄茶具,就是其原主人为了促销茶叶,从宜兴定制了茶壶,从潮州定做了锡制茶罐,从香港定制了锡制茶盘,组成了整套茶具赠送给买茶的人,随着其茶叶生意的兴盛,闽南功夫茶文化也随之在当地得以传播。又如瓷器,移居东南亚的闽南人回国定制瓷器,带到移居国使用,不仅丰富了侨居国的物质文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推进了当地社会的进步,在菲律宾部分比较闭塞地方的土著居民,把拥有中国陶瓷当作估量个人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主要准绳和象征。瓷器传到菲律宾,启迪并带动当地制陶业的发展,推进当地社会文明的进程。

(二)精神方面

闽南人在驾驭海洋世界以及“过台湾”、“下南洋”时,他们为了适应新环境、满足精神生活等需求,又将源于故土的精神文化传播到侨居国,这些闽南精神文化在闽南地区与东南亚社会的交流中影响广泛。如 马来文学在19世纪的马来西亚非常有影响力。这个早期闽南人移民与当地马来人结合的华人亚族群— ,将中国古典通俗小说翻译成马来文,其中使用大量的闽南方言,如《走马春秋》封面上的字眼“CHAU MAH CHOON CHIU”,懂得闽南语的人若拼一下,就会发现它是“走马春秋”四字的闽南语发音。这些翻译的通俗小说成为风靡一时的 马来文学,至今被各方藏家争相收藏。而被誉为音乐“活化石”的南音,流行于所有闽南人生活的地方,南音唱腔优雅中带有一丝丝哀怨,倾诉着母亲、妻子对于漂洋过海的儿子、丈夫的深深思念,折射出闽南历史上传统社会和家庭生活的特征。这幽雅的乐曲曾是许多海外闽南人梦牵魂绕的乡音和乡愁,于是,围绕闽南戏曲的社团纷纷在世界各地产生,它们承载着海外游子浓厚的乡情,也凝聚着世界闽南人深厚的亲情。

此外,共同的信仰不仅是海外闽南人和祖籍地密切联系的纽带,也是团结世界闽南人的载体。闽南人外出到东南亚一带后,把祖籍的信仰也一起带了出去,而这些信仰又影响到了当地人,以至于“妈祖”到了海外后,就有了当地人的新面孔,变异成番脸妈祖,菲律宾不少天主教堂中供奉的妈祖神像是全身天主教服饰的神像。1954年,全世界天主教在菲律宾举行祗祷大会,教皇特封妈祖为天主教七圣母之一,并隆重为妈祖加冠(2)。这说明不仅菲律宾华人信仰妈祖,一些菲律宾人也用他们的传统方式来信仰妈祖信仰。妈祖信仰已渗透到当地民俗中,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闽南人在世界各地以血缘、亲缘、乡缘、业缘等为纽带,通过举办各种迎神、祭神庆典活动,创办华文学校、华文报刊等方式来强化华侨的民族意识,传播闽南文化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完整的华人华侨史就是一部中华文明传播史。

注释:

(1)《黄河万里图》走进泉州,《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6月27日第11版。

(2)转引自李天锡:《闽南民间信仰在华侨华人中的传播及作用》,文载《闽南文化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9月。

猜你喜欢

传播
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与对策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