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娱乐解构须有底线

2015-07-09杨洪立

雷锋 2015年8期
关键词:从军贾玲花木兰

杨洪立

近日,喜剧演员贾玲“恶搞”花木兰一事,在社会上闹得沸沸扬扬。

我没有目睹这档节目的播出,但是看了有关报道,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种低俗的“恶搞”,到底有何“笑点”?又有什么美感?文学是美学,文艺是美的精神享受,而《木兰从军》却恶意塑造一个丑陋不堪的花木兰来取悦观众,这实在是对文艺的误读,对文化的亵渎。

问题并不止于此。众所周知,花木兰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她替父从军的故事,自南北朝时即已广泛流传,至今仍家喻户晓。唐代她还被追封为“孝烈将军”,成为中华民族“忠孝节义”传统精神的代表,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中国人的尊敬,并流传到海外,受到外国人的喜爱与追捧。而《木兰从军》小品不仅丑化了花木兰的形象,更挑战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这当然不能不引起网民拍砖,国人愤慨。

值得注意的是,“恶搞”古人,“颠覆”传统,似乎已成了文艺圈内的一股潮流。“诗圣”杜甫成了“插图模特第一人”;包大人因其“黑”成了段子中的常客,取笑的对象;连忧国忧民的屈大夫也一度成为猪饲料的品牌……这种不尊重历史不尊重传统的“恶搞”如果泛滥下去,就有着明显而恶劣的危害:轻者使严肃正常的话题庸俗化,重则造成人们是非不分,好恶不辨,鉴别能力迷失,甚至“三观”尽毁。实不可轻视,或一笑了之。

当然,《木兰从军》小品的出现,虽非偶然,但也并不能断定就是文化领域这种歪风浊流的代表或曰组成部分,它可能是编导及演员的一种迷误。7月18日,贾玲发表微博公开道歉,表示辜负了大家。她说:“花木兰是受人尊敬的巾帼英雄,显然拿她来演绎一个喜剧作品是不合时宜的,也是有违公众审美习惯的。”尽管有点晚,有点肤浅,但这种态度还是值得欢迎的。

据说,恶搞古人和名人,解构历史和传统,是喜剧手法的一种。这也有诸多成功的事例,如侯宝林的相声《关公战秦琼》,就把两个毫不相干的历史英雄人物穿越到一起,辛辣地嘲讽了军阀老爹的蛮横无知。但它并没有恶搞两个英雄人物。所以,不管怎么说,娱乐解构须有底线,调侃名人须有忌戒。否则,如果你无所顾忌,不讲是非,背离传统,恶意解构与调侃,便只能自坠泥溷,被民众吐槽与反对。如果你一味追求“娱乐至死”而不讲社会效益,不遵从主流民意,那么,你那文娱节目、文化产品离死也就不远了。

猜你喜欢

从军贾玲花木兰
王春艳:战“疫”场上的“花木兰”
从儿童的审美角度赏析经典人物形象
冯巩贾玲的师徒情
送友人从军戏作
元好问的军旅生活
花木兰
木兰从军
当贾玲遇到宋仲基
《喜乐街》欢乐就是多
花木兰从影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