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雕虫非小技

2015-07-08李诗洋

中华手工 2015年7期
关键词:陶塑石湾陶艺

李诗洋

在广东石湾,陶艺大师潘汾淋算是一个“另类”:其他陶艺大师都普遍创作公仔,他却专门塑造瓜果和昆虫,尤其喜欢蚂蚁。虽然他创作的陶塑蚂蚁仅有米粒大小,但是全都宛如天生,更让人叫绝的是,在放大镜下连蚂蚁的绒毛和牙齿也清晰可见。能把蚂蚁雕塑得如此惟妙惟肖,在石湾仅潘汾淋一人,其“蚁王”之名也由此而来。

于无路处寻大道

石湾陶塑制作已历数千年历史,由于泥、釉的特点,多以制作公仔为主。直到陶艺大师曾良,于传统历史人物之外开创了以动物为题材的先河,将石湾陶艺推陈出新。但是,石湾陶艺能否进一步发展,做出更精细的昆虫作品,则一直众说纷纭,直到潘汾淋进入石湾陶艺界后才有了肯定答案。

不过,潘汾淋走上昆虫陶塑这条创作道路,却经历了一番内心的挣扎。“如果像其他大师一样做公仔,举筷就可以分享‘大蛋糕;而走一条全新的创作道路,则意味着要经历诸多曲折,结果也未知。”同时,潘汾淋也清楚地意识到,如果要在大师辈出的石湾陶艺界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唯有创新才能取胜。在当时,以传统人物、动物为题材的石湾公仔,在几代石湾人的努力下已经发展到了巅峰,后来者很难超越。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潘汾淋选择了蚂蚁、螳螂、蜘蛛等被大多数陶艺家忽略的昆虫作为创作对象,走上了一条石湾陶艺界少有人走过的路,这也让他很快在石湾乃至全国陶艺界大放异彩。

潘汾淋塑造的昆虫,表现出自然界中的争斗、求生、友情、爱恋等真实状态,带有浓郁的趣味性和感情色彩。《横空出世》是潘汾淋最引以为傲的作品,在一截高高的朽木顶端,数10只新生的螳螂争相离巢,每一只都栩栩如生,各具姿态。“自豪的时代,便会出现富于情感的艺术;希望的年华,便会产生充满幻想的作品。”潘汾淋如此解释作品背后的创作理念。2003年,“第二届世界陶瓷双年展”在韩国盛大开幕,作为中国陶艺界唯一的受邀嘉宾,潘汾淋创作的《蚁如人生》与全球49位国际顶级陶瓷艺术家的作品同台展出,备受关注。韩国前总统卢武铉在面对潘汾淋的陶塑蚂蚁时,由衷地感叹:“若非亲眼看到,实在是人工所不能。”

“我承认传统,也尊重传统,但不会在传统的模式中徘徊。”潘汾淋说。于是,在他的手中,“金玉满堂”、“早生贵子”等传统题材,被他以昆虫的形象加以诠释和表现。如在一块西樵大饼上,蚁群相聚觅食,作品传达的是“有福同享”的传统道德观。此外,潘汾淋还在作品中融入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如他以蝴蝶陷于蛛网挣扎乏力难以脱身的艺术形象,隐含着对青少年沉溺网络难以自拔的社会痼疾的痛切关注与担忧。表面上是塑造大自然的昆虫,然而每一件作品都可以看到人和社会的影子,这正是潘汾淋作品的独特魅力所在。

一只蚂蚁的“诞生”

潘汾淋的盘石陶艺工作室位于三石湾高庙路4号8铺,这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昆虫世界,人们的惊叹声打扰不了它们,因为它们是一只只陶塑昆虫。“做‘蚁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心静如水,还要有一手漂亮的微塑功夫才行。”在潘汾淋的演示下,原来制作一只陶塑蚂蚁的过程不仅耗费心神,而且让人“惊心动魄”。

在构思出创作题材后,潘汾淋将特制的陶土按照一定比例进行配泥,然后手工拉坯塑形,完成作品的基本造型。接下来,他挽起袖子准备进入难度系数最高的环节——微塑,只见他目不转睛地用镊子夹起不到半粒米大小的蚂蚁身体粘在作品主体上,然后重新取泥迅速雕出蚂蚁头部五官,并刻出牙齿,留出插须孔,再小心翼翼地粘在蚁身上,力度把握得刚刚好。“精神一点也不能放松,稍微分神就可能功亏一篑。”在完成这一系列步骤后,潘汾淋才分出精力说话。

接下来,潘汾淋还要把6条细若发丝的脚粘在蚂蚁身上。完成这一步,时间要把握得十分精准,粘慢了,蚁脚太干粘不紧;粘快了,蚁脚太软又影响塑形。“完全靠双手的感觉,最佳的时间就在电光火石间。” 潘汾淋说。

在上釉并晾干后,陶坯就可以入窑烧制了,潘汾淋的蚂蚁陶塑都是经过1260℃的高温一次烧制而成。“陶塑蚂蚁很容易烧坏,一件作品往往有数十只蚂蚁,只要其中一只有缺陷,整件作品都会因此而大打折扣。”潘汾淋说。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结合自己的国画经验,自创出陶塑“潘氏18法”,让蚂蚁的身体和脚在烧制时能产生同样的伸缩度,解决了因烧制而造成蚂蚁身体断裂,以及脚和触角翘起等问题。

“不过,陶艺本来就是一种遗憾的艺术。” 潘汾淋说,陶坯在烧制过程中会发生一些微妙改变,并且这种改变不可逆转,“正因为如此,进窑后的每一件作品都值得期待。”当一件惟妙惟肖的陶塑昆虫作品出窑时,潘汾淋都能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但身体却像被掏空一样。

艺术源于生活

每天清晨,潘汾淋都会按时到工作室开始一天的创作,直到晚上十一点半才关门回家。“大自然里的蚂蚁多勤劳啊,天天面对蚂蚁,我也不好意思偷懒了。” 潘汾淋笑着说。而他的陶塑蚂蚁之所以栩栩如生,除了勤奋与精湛的技艺外,更源自他对生活的热爱。潘汾淋的女儿曾对他说,将来找男朋友或找老公,就要找爸爸这样的。谈及女儿对自己的评价时,潘汾淋喜笑颜开:“那当然啦,我不仅会做陶,平时在家还会做饭,花园里种满了花花草草,家里的鱼和其他小动物在我的照顾下都长得很健康。”

目前潘汾淋有5个助手,还收了26个学生,有个别学生是与他同一时期开始陶艺创作的同行。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他从来不过多介入学生的创作,而是默默地观察,然后适当点拨。他会给每一位学生讲泥、釉、火的关系,在他看来,这是陶艺最重要的三个部分,只有真正懂得运用和融合,才能把陶泥做成鲜活的艺术品。除了实用的技法,他还鼓励学生要具有创新意识,他经常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艺术讲究创意与个性,没有创新就只能做工匠。”学生们都觉得这位老师平易近人,自发给他建了“蚂蚁家族”微信群。在艺术的世界里,他们就像一群蚂蚁,分工明确,和谐共处。

“我走进了陶艺的百虫园,这里生机盎然。我给别人创造了快乐,也收获了快乐,这让我感觉非常满足。”潘汾淋说。endprint

猜你喜欢

陶塑石湾陶艺
4000年长江流域发现最早人类指纹
虎啸山林,傲骨嶙嶙
——陶塑《虎啸山林》的外貌形态及内涵分析
汉代陶塑审美特征对中国现代陶艺创作的启示探讨
宁夏青龙山石湾沟南冶镁白云岩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石湾的遗产资源与特色小镇
西安市司法局:扶志扶出石湾村群众幸福生活
“疯狂”的陶艺
学陶艺
做陶艺
陶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