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猪养殖业发展新模式探讨
——2015中美猪业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2015-07-08

中国猪业 2015年10期
关键词:养猪粪污猪场

本刊记者 李 娟

生猪养殖业发展新模式探讨
——2015中美猪业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本刊记者 李 娟

2015年9月16日,2015中美猪业发展研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本次会议围绕着生猪产业发展模式、市场机制、政策和实践展开,美方有美国农业部、美国谷物协会、美国肉类协会、美国大豆出口协会以及美国全国猪业公会及美国家庭农场主代表;中方有中国农业部、中国畜牧业协会、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中国肉类协会代表等,国内的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雏鹰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挑战集团等知名企业代表和媒体代表共计200余人参加本次大会。

中美两国的生猪产业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显著的变化。随着产业的整合,两国的养猪户数量明显下降,运作模式都朝着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在两国的生猪产业发展中,许多生产者主要关注的是如何提高仔猪产量、减少猪群疾病、选择高效饲料、保证食品安全以及缓解环保带给猪场的经济压力等。大型规模化猪场虽然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猪群疾病、保证食品安全,但是其所产生的粪污、病死猪等废弃物也相对较多,且需要在粪污处理上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以此为背景,专家对国内外生猪的养殖规模、养殖模式以及未来生猪产业链的发展进行了比较和探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王济民博士指出,我国生猪产业的发展需要对猪场养殖模式、养殖规模、养殖成本、饲养管理等多方面加以考虑;雏鹰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侯建芳也以自身企业的案例分析了分散养猪对企业效益和风险的影响。

生猪养殖模式分析

近年来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促进了我国生猪养殖业的转型,王济民和侯建芳同时总结指出我国生猪产业发展从1978年至今,经历了“家庭散养”、“家庭散养+专业户与产业发展”、“家庭散养+专业户+企业饲养与产业化发展”、“散养户快速退出+规模化加速发展+企业饲养与产业化发展”4个阶段。在这4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变化是散养户占总养猪户的比重由1983年的94.2%下降到2013年的30.1%,下降了64.1个百分点;大规模猪场的比重由1983年的1.3%上升到2013年的18.6%,上升了17.3个百分点。尤其在近几年,疫病增多、养殖成本增加导致大部分散养户快速退出养猪市场。

在散养户快速退出养猪市场的时期,生猪产业作为畜牧行业的龙头,也有一些新的资本和活力的注入,如一些上游的饲料企业(新希望集团、正邦集团、中粮集团、唐人神集团和正大集团等)和一些下游的屠宰、食品加工企业(双汇集团、雨润集团、金锣集团、山东龙大集团和上海梅林股份等),这些企业对资金、人才、技术等全方位考虑,寻找到了适合企业发展的养猪模式,总结为以下6种模式:一是以双汇集团为代表的“公司+农户订单”模式,该模式以肉类屠宰企业为主,与农户(养猪场)签订合同并对品种和饲养提出要求,农户按订单要求生产,企业提供一定的配套服务与指导,由企业收购生猪,目前双汇集团每年消化掉生猪3 000万头以上,90%来自收购;二是以雏鹰农牧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公司自建养殖小区形成养殖基地供养殖户养殖或者公司与有养殖场的户主直接合作养殖,以基地为依托,实现集中养殖、统一管理和标准化生产;三是以温氏集团为主的“公司+家庭农场”模式,公司统一规定家庭农场标准,合作农户自己投资,所建猪场必须达到公司要求的标准,公司给合作农户提供品种培育、饲料生产、配套技术、饲养管理、产品上市等全程服务,并保障农户盈利;四是以得利斯集团为代表的“公司+合作组织+农户”模式,得利斯公司牵头成立了36个合作社,每个合作社拥有5~8个仔猪繁育场、50~60个专业育肥场,公司给合作社和农户提供资金、设备、种猪、饲料、兽药、疫苗、精液、技术、培训、收购等全面服务,最终由得利斯的屠宰场回收出栏肥猪;五是以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公司垂直一体化”模式,即一个公司独立开展养猪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管理高度集中,独自享有养猪的利润并承担风险,目前河南牧原公司已经拥有3个饲料厂、25个养殖场,形成了集饲料加工、生猪育种、种猪扩繁、商品猪饲养为一体的完整生猪产业链并通过参股介入下游的生猪屠宰企业;六是“合作组织+农户”模式,由养殖户自主组织,自愿参加,实行自我服务,成立有一定分工的联合养猪组织,其主要目的是降低养殖成本、解决购销问题,但因合作社实力相对较弱,经营管理、技术水平和开拓市场能力均有限,发展壮大受到了制约。

▲王济民

▲侯建芳

生猪养殖规模及成本分析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养猪规模的多元化,目前我国生猪养殖按照规模可以分为存栏30头以下生猪的散养户、存栏量30~100头生猪的小规模养殖户、存栏量100~1 000头生猪的中规模养殖户和存栏1 000头以上生猪的大规模养殖户。王济民针对不同养殖规模进行了养殖成本分析,认为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生猪养殖成本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是养殖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成本的优势不再体现。2013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养殖成本数据中,散养户每头猪的养殖成本为16.03元/kg,中规模养殖场每头猪的养殖成本为13.93元/kg,随着规模的继续扩大,大规模养殖场每头猪养殖成本为13.98元/kg,高于中规模的养殖成本。

生猪的养殖成本计算中主要包含了饲料费、仔畜费、人工费、其他费用,而我国生猪养殖中饲料费和仔畜费所占比重较大,约占总成本的70%~90%,且这部分费用随着规模的增大而呈上升趋势;人工费和其他费用所占比重相对较少,这部分费用随着养殖规模的增大而下降。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户基本不涉及粪污处理问题,大部分粪污可以直接还田;而大规模养猪场所产生的废弃物多而集中,在粪污处理方面需要花费一定成本,因此大规模养猪场的成本因废弃物处理费用的增加而增加。养猪的目的是为了盈利,在养猪业中寻找适度的养殖模式,在控制养殖成本的基础上实现最大盈利,是养猪企业一直探索的问题。

适度养殖与养猪模式选择

通过以上养殖模式、养殖规模及其成本的分析可以看出,专家认为,养殖规模的无限扩大未必是最好的。侯建芳还指出,养猪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风险规避,大规模猪场保证了原料、兽药、管理、食品的安全,但是大规模猪场的猪群密度必然会加大,猪群的疫病潜在风险加大;此外,大规模猪场的粪污、废弃物的处理也会使企业增加经营成本;而选择与“农户”合作,将猪群分散到较小的农户养殖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掉一些潜在的疫病风险和经营成本。

总之,生猪养殖场未来如何发展,应根据本国的国情、养殖场规模、资金、劳动力、管理技术等多方面因素考虑,找出适合自己猪场的发展模式。最终王济民通过调研和计算推荐了以下不同规模养猪场适度发展的参考数据:散养户养猪场,一对夫妻在不雇佣劳动力还能保证年收入的情况下,可以经营一个年出栏500头的猪场;中大规模养殖场,在保证没有传染性疫病的情况下,经营年出栏1.8万~2万头生猪的猪场较适宜;一些大型企业因其具备市场、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优势可以扩大规模,也可以通过与农户合作的方式分散经营,降低市场风险。

猜你喜欢

养猪粪污猪场
分类做好猪场防暑措施
夏季猪场如何驱赶蚊子
冬季养猪防病四注意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现状 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大型畜禽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套粪污处理设施装备
猪场每天利用粪污发电1.8万度
猪场降本增效 聚焦五个重点
养猪
在现代猪场工作 一天要洗8次澡
养猪谨防六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