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应试要有多元化的思考

2015-07-06王丽丽袁晓佳徐江

新作文·高中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阿蒙森斯科特应试

王丽丽+袁晓佳+徐江

同质化思维在作文考试中的表现

唐山市2014年9月—2015年2月学期度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命题人有意出了这样一道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去南极探险,最早到达南极点的是挪威人阿蒙森。他在那里插上了挪威国旗,留下一封信,并且请求第二个到达南极点的人将这封信交给挪威国王,以证明是挪威人首先踏足南极点。第二个来到南极点的英国人斯科特很不情愿替阿蒙森转信,甚至为此深感沮丧。因为他渴望是他自己第一个留下这样的信,但最终斯科特还是承担了阿蒙森信使之责。而有人认为,斯科特本来可以毁掉阿蒙森的信,换上他自己的信,拔掉挪威国旗,插上英国国旗。假如你是斯科特将做出怎样的抉择?

请写一篇议论文,阐明你做出选择的理由。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一般来说中学老师和中学生都会觉得此题很简单,没有什么值得考的考点。因为一般中学生都会很容易地做出正确选择——接受阿蒙森的委托,摒弃“毁信拔旗”的想法。而且都能从“诚信”角度提出为什么选此弃彼的正当理由。甚至有人会说成绩拉不开档次,较好学生施展不开拳脚。这是可以估计到的。

其实,不是拉不开档次,不是较好学生施展不开拳脚。此题恰恰是考这些较好学生是只有“一下子”还是真有“两三下子”。

上边提到的立意是人人皆知的答案,充其量只能算底线性答案。命题的出发点就是有意考察我们当下语文课教学思维品质的高低。尤其是从作文方面看,我们有多少学生能自信地超越这种最基本但也是最低思维的选择,驰骋自己的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南极点上,面对阿蒙森的请托信,从“毁”与“接”两个方面有个性化思考认识,写出情感与理性的博弈。特别是要考察那些较优秀的学生,如果他们不能从思维的深处超越他人,也在考场中大谈“诚信”“实事求是”这些底线性道理,那么,这就充分显示出当下语文教学是多么失败——没能把有潜质的优秀学生教优秀!尽管我们高喊着应试的口号,但被教者没有被教出过硬的应试能力。

作这样考察的目的,是从教的角度为学生写作开拓思维视野,培养他们解决现实问题之能力。因为考作文,并不仅仅考察学生能写篇什么样的文章,从根本上说是考学生做人做事做文章的综合素质。

一道好的试题应该是社会现实给人们提出的思考题。

唐山市高一这道作文题并非是闭门造车杜撰的试题,它有现实根据。“毁信拔旗”的说法就出于课堂上学生之口,我们的老师不把这种问题当问题,这表现出师生的思想出了相同的问题。全国语文教学大赛某老师执教《伟大的悲剧》,获得了一等奖。就是在他的获奖课堂上,就有学生说:斯科特本来可以“毁信拔旗”,但他没这样做,所以,他伟大。我们的学生用这样错误的想法来作衬托,以显示斯科特的伟大,我们的获奖教师在课堂上对此不予否定,甚至表示欣赏。该获奖教学的实录还在某杂志公开发表。从这样的现实出发,出这样一道题,看一看我们当下更大范围的老师和学生怎样认识,这很值得注意,很有启示性。

诚然,从应试角度讲,我们的学生大多知道正确的选择是什么,但基本上是从道德标准作判断的,答案几乎是一律的:不是千人一腔,而是万人一腔;不是千人一面,而是万人一面。我们敢断言,一个省,乃至全国考这样一道题,也是这个样子。这一结果本来是有预料的,但是,这还得依靠严肃的考试来检验。我们曾期待有另一种、两种正确的声音出现,但是,没有!总体讲是齐刷刷的——“要诚信”!我们不否认这是一种正确判断,可是,我们学生的做事和应试不能这样单一!还应该从理性思维方式上有多种判断,青年学生应事与应试的视野应该再广阔一些!

现场考生实然较好答卷

与期待的应然答卷之比较

为了让大家看清当下学生判断思维是如何之单调,我们在这里特地从现场考卷当中选了一篇比较好的实然应试文,同时也写了一篇令人期待的应然应试文。我们试图通过这种比较,让大家认识“当下实然”与“期待应然”之差距及改进的努力方问。

先看当下实然例文:

艰难的旅程

@唐山市一考生

当看到南极点上迎风飞舞的挪威国旗时,当看过了那封遗留的信时,我知道,我输了,我不是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即使这是我一生梦寐以求的事。

接下来的一天,我一直处于思想斗争中,我曾想毁掉这封信,拔掉该死的挪威旗,但我又愧于自己的良心;我又曾想两手空空地就这样回国,但又觉得丢国家的脸,这种内心的痛苦远痛于这几月来旅程的艰辛。思量再三,我决定要面对现实,就这样回国。

行走于归途,白雪皑皑,风好像比以前更大了,“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我输了,输得这么惨,竟然要为胜利者带去胜利的消息,我是什么,是好人吗?或许吧。

我搭好帐篷,开始回想这段旅程。发现信以来,内心一直作斗争的我早已精疲力竭,我知道,我输了,输掉了一切,输得很惨,但我必须把信带回去,因为——

这代表我的勇气。承认错误是一种勇气,同样,面对失败更是一种勇气。正因为敢于面对失败,爱迪生才在千次实验之后发明了灯泡,越王勾践才在亡国大耻中迅速觉醒,贝多芬才在双耳失聪下奏响《命运交响曲》,海涅才在生死之间绽放出人生诗篇。勇气是一种力量,就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勇气和成功或许也不可兼得,但在它们之间,我会舍弃那小人才认为的成功,去选择那正直的人推崇的勇气。

这代表我的良心。我可以,可以不带这封信,只需要把挪威旗拔掉,插上英国国旗。但我没有,因为我还有良心,我不能愧对自己的良心。人的一生中会经历许多的事,很多人会因一些利益而背着良心做事,而最后只会遭世人唾骂,背着“丧尽天良”的十字架度过余生。我认为,只要是任何一个有良心的人在遇到这种事都会像我一样,在良心与利益之间,选择前者。

这代表人格。我不会,永远不会因为私利而去扭曲事实,那样做的人只是小人。“生命诚可贵”,而人格却又高于生命,我又有什么理由放弃我的人格?记得一位哲学家曾说过:“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关键不是人比动物聪明、更有智慧,而是多了一份人格。”所以,在人格与私利面前,我选择了前者。endprint

这代表信仰。人生在世,很多人振臂高呼“为信仰而战”!唐玄奘怀惴信仰,艰辛跋涉,一路西行;司马迁为信仰而活,忍辱负重,青史留名;共产党人为信仰而生,披荆斩棘,一扫社会阴霾。而我却信仰诚信,信仰真实,赢就是赢,输就是输,只为信仰而战,输赢无悔!

……

如今我要两手空空回到我的祖国。我没有完成任务,但我的内心坦荡,我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我相信,祖国,你一定会为我而自豪,因为我没有丧失本心,我守住了做人的尊严!

为做教学研究,我们有意抽样考阅了一些较优秀学校学生的高分试卷,并从中选出来这篇典型试卷。

该考生模拟斯科特的口气述说自己的看法。但是,这样的别出心裁的构思,与其堆砌事例的写作手法发生了尖锐的矛盾。文中以“才在”为标志词的大排比句连述中说出了爱迪生、勾践、贝多芬、海涅的事例。很显然,这不像一位英国探险家的内心告白,的的确确是一位思想浅陋的中学生写“议论文”摆事实的“传统”做法。

还有,尽管文中说到“良心”“人格”“信仰”,其实也都是维系于“诚信”上。“不拔挪威旗”是诚信,“不会因为私利而扭曲事实”是诚信,坚守的“信仰”是诚信。看似分了几层去说理,其实都是循环论述,说车轱辘转的话。

至于前边论述拔不拔旗的痛苦的思想斗争,根本上不符合斯科特的人格品质。斯科特在南极的痛苦甚至沮丧,是因为居第二位,奋斗数月未争得第一,这是必然的。但他本身具有的军人果敢的品质、及绅士风度绝不会在“拔”与“不拔”挪威旗上摇摆、纠结,他不会做这样苟且之事。这样的心理描述恰恰证明了试题所提到的与斯科特相对立的“有人认为”的“毁信拔旗”说不是子虚乌有,不是故设对立面。

本来,招生就已高于其他中学的学校学生应该有较好一点儿的表现。但是,他们也一样混同于他校学生,尤其在思维品质上与众是同质的,并没有异质的优化上升。这就很典型地说明了当下语文教学是很值得反思的。其原因是明确的,老师教得都一样,包括先天统一的教材。所以,无论哪一所学校的学生,对试题本质的思维判断只有作道德判断这样“一下子”,还真没有“两下子”。他们本应该在新的学校新的学年段再添“一下子”,从而使自己真有“两下子”的。但是,没有!

从各个区县一线中学老师面对这种现状的反应看,他们不以为忧,甚至平静地、泰然地、轻松地认为这是当下语文课作文教学的常态,从不曾想到要改变这一常态,这是令人堪忧的。

这不应该是常态!应该还有其他富有活力的应试思维。比如下面的文章就是我们期盼出现的应然例文:endprint

猜你喜欢

阿蒙森斯科特应试
呆伯特
2021年高考《选修3—4》考点预测及应试策略
体育课“大翻身”须警惕陷入“应试”误区
最慢的人先到终点
最慢的人先到终点
最慢的人最先到终点
迟到20年的道歉
应试写作的文化视角探讨
湖人主帅斯科特下课
外语不再统一高考是打破应试体制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