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安:卧虎细嗅蔷薇

2015-07-06

新作文·高中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李安奥斯卡恐惧

李安,1954年10月,出生于台湾,国际知名导演。自幼生长在书香门第,1976年从台湾“国立艺专”戏剧电影系毕业,后修读伊利诺伊大学戏剧导演专业,并于纽约大学电影制作专业取得硕士学位。1984年,他的毕业作品《分界线》在纽约大学影展中获得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个奖项。1985年,美国三大经纪公司之一的威廉·莫瑞斯公司的经纪人与李安签约,使他留在美国发展。但没想到,这一留就是6年的无所事事和孤寂难耐。直到1990年,他的剧本《推手》获奖,不仅为李安赢得了40万元奖金,而且使他获得第一次独立执导影片的机会。之后他执导的电影陆续获得了成功。

李安语录

·这世界上唯一扛得住岁月摧残的就是才华。

·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然而痛心的是,我还没来得及与你们好好告别。

·这里必须说说恐惧,它是生活唯一真正的对手,因为只有恐惧才能打败生活。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也许是一个人或一件事情,总之你倾注了所有感情想挽留他,但是做不到。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无法放下,也回不去的叫作“从前”的深山。

·我到海外,你说我是龙的传人也好,说我是封建余孽也好,如果我不留下一点声音,将来大家以为中国就是那个样子,所以我要拍《卧虎藏龙》。但破坏中国文化没有比中国人更厉害的,那我宁愿拍给老美看,他不会说他不懂,他至少心里还有一个幻想,觉得人是可以飞起来的。

·大侠也是讲究气质的,西方的大侠也是,它不是见人就拔枪。中国的京剧也是讲这一套,对不对?武行最大的动作是翻跟头。关公他就是不翻跟头,他就是有一个派头,是儒雅的。你看关公的像,没有说是睁着眼睛拿着刀砍的,他一定是在读《春秋》。

·对我来说,最好不要去想个人风格。一想到个人风格,所谓知识障碍、心魔就产生,个人的东西反而发挥不出来。我诚心地讲,风格是让那些没有风格的人去担心的。

·我觉得成长本身有痛苦在里面,也就是纯真的丧失。但纯真不光是丧失,你对纯真的怀念本身是一种情怀,我觉得那种怀念不能够丧失,我觉得纯真在心里面的内心深处。还有你最珍惜的这种友情,跟人的关系,我觉得要保留住,那是种精神状态,那是种赤子之心。

【腹有诗书气自华】

有梦想的人,才能举起奥斯卡

@李 安

1978年,当我准备报考美国伊利诺大学的戏剧电影系时,父亲十分反感,他给我列了一个资料:在美国百老汇,每年只有200个角色,但却有50000人要一起争夺这少得可怜的角色。当时我一意孤行,决意登上了去美国的航班,父亲和我的关系从此恶化,近20年间和我说的话不超过100句。

但是,等我几年后从电影学院毕业,我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苦心所在。在美国电影界,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华人要想混出名堂来,谈何容易。从1983年起,我经过了6年漫长而无望的等待,大多数时候都是帮剧组看看器材、做剪辑助理、剧务之类的杂事。最痛苦的经历是,曾经拿着一个剧本,两个星期跑了三十多家公司,一次次面对别人的白眼和拒绝。

那时候,我已经将近三十岁了。古人说:“三十而立。”而我连自己的生活都还没法自立,怎么办?继续等待,还是就此放弃心中的电影梦?幸好,我的妻子给了我最及时的鼓励。

妻子是我的大学同学,但她是学生物学的,毕业后在当地一家小研究室做药物研究员,薪水少得可怜。那时候我们已经有了大儿子李涵,为了缓解内心的愧疚,我每天除了在家里读书、看电影、写剧本外,还包揽了所有家务,负责买菜做饭带孩子,将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还记得那时候,每天傍晚做完晚饭后,我就和儿子坐在门口,一边讲故事给他听,一边等待“英勇的猎人妈妈带着猎物(生活费)回家”。

这样的生活对一个男人来说,是很伤自尊心的。有段时间,岳父岳母让妻子给我一笔钱,让我拿去开个中餐馆,也好养家糊口,但好强的妻子拒绝了,把钱还给了老人家。我知道了这件事后,辗转反侧想了好几个晚上,终于下定决心:也许这辈子电影梦离我太远了,还是面对现实吧。

后来,我去了小区大学,看了半天,最后心酸地报了一门计算机课。在那个生活压倒一切的年代里,似乎只有计算机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让我有一技之长了。那几天我一直萎靡不振,妻子很快就发现了我的反常,细心的她发现了我包里的课程表。那晚,她一宿没和我说话。

第二天,去上班之前,她快上车了,突然,她站在台阶下转过身来,一字一句地告诉我:“安,要记得你心里的梦想!”

那一刻,我心里像突然起了一阵风,那些快要淹没在庸碌生活里的梦想,像那个早上的阳光,一直射进心底。妻子上车走了,我拿出包里的课程表,慢慢地撕成碎片,丢进了门口的垃圾桶。

后来,我的剧本得到基金会的赞助,我开始自己拿起了摄像机,再到后来,一些电影开始在国际上获奖。这个时候,妻子重提旧事,她才告诉我:“我一直就相信,人只要有一项长处就足够了,你的长处就是拍电影。学计算机的人那么多,又不差你李安一个,你要想拿到奥斯卡的小金人,就一定要保证心里有梦想。”

如今,我终于拿到了小金人。我觉得自己的忍耐、妻子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同时也让我更加坚定,一定要在电影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因为,我心里永远有一个关于电影的梦。

◆李安的奥斯卡之路:

1992年,李安的第一部作品《推手》,获得金马奖最佳导演等八个奖项提名。

1993年,“父亲三部曲”的其中之一《喜宴》,让李安第一次得到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这是李安导演第一次在奥斯卡的舞台上亮相。

1994年,“父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饮食男女》,让李安第二次得到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获得认可。

1995年,《理智与情感》一片,是李安第一次拍摄的英文电影,这部电影获得了当年奥斯卡包括最佳电影、最佳改编剧本在内的7项大奖提名,不过李安并没有获得最佳导演奖的提名。但是,在这部电影获得了当年柏林影展金熊奖之后,李安对于电影的驾驭得到了美国挑剔制片人的认可,进入了好莱坞A级导演的行列。endprint

2000年,《卧虎藏龙》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这已经是李安的作品第三次入围这个奖项了。最终《卧虎藏龙》赢得最佳外语片,让李安捧回了他的第一个小金人。

2006年,经过长达10多年的不懈追求,在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上,李安终于凭借影片《断背山》,在获得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配乐两个大奖的同时,也获得了最佳导演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首位亚洲人。

2013年,李安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包括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配乐在内的4项奥斯卡金像奖!

◆可拓展阅读:《李安:走向成功用了20年》许苏琴;《李安的世界》窦欣平

【操千曲而后晓声】

李安的电影梦

@柯玮妮

从 2006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以来,李安在世界影史的地位已经巩固;现在的他,被视为世上首屈一指的导演。从出道至今,他的事业一直让人惊奇。从最早的三部华语电影——《推手》《喜宴》与《饮食男女》,他直言无讳地探索文化认同与全球化主题。在这些电影中,李安以无比的热情,探讨“父亲形象”的困境,而这股专注,也预示未来他对争议性主题敏锐的处理手法。接下来,在他的三部英文电影中,李安处理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的对立与化解,《冰风暴》的破碎认同与“立体派”叙事,以及美国南北战争电影《与魔鬼共骑》的种族、性别、阶级与文化认同。对他而言,这三部电影,每一部都是对未经探索的领域的勇敢尝试,从微妙诠释简·奥斯汀时代的英国,到水门案与越战时期的康涅狄格州郊区,最后则以南方观点,困惑地注视着南北战争。随后李安事业最大的惊奇,是2000年《卧虎藏龙》的发行,这部影片在影评与商业上均大获成功;追踵其后的,是永远的局外人电影《绿巨人浩克》(原本期望这部电影卖座,却成了他重大的商业挫败)。2005年,他重新回到低预算艺术院线片的拍摄,并且使之成为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这部电影就是《断背山》。短篇小说《断背山》的作者是安妮·普茹,当她首次听说李安可能执导电影《断背山》时,不禁有些疑虑。她在文章中,回忆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情景:

他们提议由李安担任导演,我心想这次大概又会失败。一个在台湾出生的导演,或许还是彻头彻尾的都市人,最近拍摄的作品是《绿巨人浩克》,他可能了解怀俄明州与当地隐藏的力量吗?我说我很担心这次拍摄,写故事有时会让我误闯禁区,我害怕电影不会遵循故事的路线。他说,他也感到害怕,因为要拍这种片,是很困难的。他说,他最近丧父。我记得几年前,我母亲过世时,整个世界好像破了个大洞,怎么做都无法缝合。我隐约感受到,李安或许能以创意,来运用自己的悲伤,将他个人的失落感转移到这部描写两个男人无法排除困难的电影上。他或许能显示出,当我们必须接受重大情感创伤时,内心的悲伤与愤怒。

李安与“父亲”的关系,是他的作品的主导动机。他每部电影最后都会重新回到父亲的主题上;即便是不以父亲为主题的电影。李安的潜意识,也从未停止对这个议题的思索。他在 2005年说道:“一路拍电影到现在,我常觉得拍电影,是一种逃避过去的方式,但最后总是回到源头。你越是想离得远远的,最后还是会回到原点。这就是我父亲给我的影响。”这个特点,不仅在李安早期华语电影“父亲什么都知道”三部曲中最为明显,也显示在《冰风暴》凯文·克莱丑态百出的家长与《绿巨人浩克》尼克·诺特的疯狂科学家父亲身上,这些电影均显示出父亲对他的影响。2005年,李安在拍摄《断背山》时,回顾过去每部电影的父亲主题,他说:“我从未真正停止思索(父亲这个主题)……拍电影实在令人痛苦。然而唯有痛苦,才能让你得到全新的想法。”

李安电影的整体特征是沉默,藉由简洁与朴素之美,凸显情感的压抑。因此,他的电影如《断背山》《冰风暴》和《与魔鬼共骑》等,带有抒情而迂回的特质。李安并未将镜头强加于叙事之上,他让故事自行铺陈,而不是由他来“说”故事。微妙的一瞥与热切的眼神,这些都是观众赖以建构叙事潜在意义的沉默符号。这显示李安的电影语言,是视觉的而非口语的。透过这些视觉符号,观众被拉进戏剧之中,成了戏剧的参与者,如罗兰·巴特的解释,观众主动参与“书写者文本”的建构,而非如传统好莱坞电影与传统文学的“读者”文本般,只是提供浅显易懂的意义,给充当被动观察者角色的观众。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李安的电影强力诉诸回忆,以此来引发观众自身的怀旧之情。

李安在2002年中文自传《十年一觉电影梦》的结尾,引用了一首英文诗,这是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17世纪诗人Ben John-son写下的《梦》。《梦》配上Patrick Doyle的曲子,由Jane Eaglen演唱,成了《理智与情感》的片尾主题曲。这篇文学作品,在李安电影中出现两次,说明这首诗对李安的重要性。

这首诗的内容如下:

随你笑,随你怜,

我总得有个真正的赎报(赎罪),

今夜我解除心防;

爱含蓄地隐藏在梦中,

惊了我身与我心,

他从来不敢唤醒(我);

也不说是为了谁

让我喜悦,

让我悲,

使我寻寻觅觅,

满怀恣狂的欲望;

睡眠是他的帮凶,

梦中充满了愧疚及恐惧,

因为他不敢走到我眼前。

如同诗中说的欲望“不敢走到我眼前”,李安电影表现了心中未知与未实现的欲望。一句话为他的自传作结:“有时我真想留在电影世界里不出来了。而从银幕的另一端观赏现实人生,说不定比电影更好看吧!”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不在孤岛

德国哲学家尼采借着亚里士多德的话提醒我们:“只有上帝和野兽才生活在孤独之中。”所以,我们所有人也是如此:我们生活在彼此之中,从未有过绝对的孤独。《卧虎藏龙》中,李慕白一生的修炼已使他做好了迈入最后开悟阶段的准备,但他并不希望完成自己的修炼,变成一个高不可攀、遗世独立、幡然开悟的中国牛仔。人类存在的真相不是孤独牛仔的老生常谈;相反,正是在我们的相互关联中,才会真正发现的自我。endprint

圆融之气

回望李安的成功之路,他确实是用等待、隐忍、与世无争换来了最需要与人拼争的一项事业的大成。据说创作自传《十年一觉电影梦》时,他整整修改了一年,把所有得罪人的话都去掉:“锐气是惹麻烦的事,不是吗?”他从不觉得演艺圈复杂,因为他依旧活在自己单纯的小天地。

有种说法是当一个人目标明确、渴望成功,他就携带一股“气”,周围人全能感觉到,并不由自主地帮助他实现理想。李安的“气”很特别,像一个圆,把所有锋芒裹在里面。李岗用月亮来比喻他,“吸收和反射,从不去争什么,散发出淡淡的月华,他的额头上仿佛写着‘太极二字。”听说,后来他每得一次奖,这本书在台湾地区就会加印一次,但销量也和他的性格一样——微温、“圆融”。

文化之根 自省之力

身为中国电影界的一分子,我感到很骄傲。我拍的电影,包括我拍的外国片,都跟我的中国文化的养成、眼光有关系。中国文化的养料是我的老本。现在世界的认识让我们重新体验过去。当拿世界的眼光来检验的时候,你会反省。有时候从外面往里看,看得会更清楚。这是一个发展的年代,也是一个反省的年代。(李安)

李安“心在东方,目光扫过美国西部;生于台湾,长于美国,从不自设边界,双手总是深深地插入大地,从深埋的根基挖出灵感”。(评论)

来自欧洲的说法是:“东方人出身的李安,以非常独特和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西方:一个野蛮、愚蠢、堕落、失去参照、充满功能障碍的西方人的西方。”这与香港资深影评人林沛理的说法不谋而合:李安作为一个“他者”(也就是外人),用一面镜子,让美国人照见了他们自己。李安是在帮助美国人认清他们自己。(评论)

恐惧的力量

柴静:你不怕失败吗?

李安:怕,怕才有劲,怕人才会提高警觉。就像小孩跟老虎飘洋过海,他后来发现没有那个老虎他活不了,没有那种恐惧,没有能让他惊醒的感觉。他对老虎的恐惧是提了他的神,增加了他的精气神,所以那种提高警觉的心态其实是生存、求知、学习最好的状态。所以有时候我也需要一点刺激,我如果不害怕这样的话,自己很容易惰怠,很容易陈腐,很容易被淘汰,那样当然是我所不希望的。

柴静:以你现在在电影界的这个地位和大家对你的敬重,你还会有这种担心吗?被淘汰的恐惧?

李安:会,对于观众、对于期待你的人,也要有一个交代,也要很诚恳。一直在不知道的状态,一种很新鲜很兴奋的状态,给你最好的一个发挥,这是你作为一个有天分的人欠观众的一个人情。

【解说】李安曾经在自传中写道:恐惧的鞭策使我不断地改进。因为没有比“恐惧”更强烈的感受了。海洋中的少年在恐惧中学习如何制造钓竿,寻找淡水,在暴风雨的夜晚与鲨鱼缠斗,而李安在恐惧中也开始他这一趟未知的漂流。他说,我喜欢做我不知道该怎么做的事。

(选自柴静《看见》)

【绝知此事要躬行】

请运用李安这个人物素材,围绕“绝望”“瓶颈让我与众不同”两个话题,各写一个200字左右的语段。

参考示例:

1.绝望 2013年李安再次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第8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而在拍摄此片时有一些很难克服的状况:因为温差原因,3D镜头老是蒙雾,没人知道怎么解决;造浪机发出的巨大噪音,让现场录音形同虚设,这意味着后期配音和音效又将额外投入一笔预算和大量精力。导演李安的感受和镜头下的主人公——少年派如出一辙:绝望。李安说:“我一直在想到底应该怎样去拍摄这个故事。有的时候你勇气十足,有的时候你却绝望无比。”但是他坚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老虎,这只虎是我们的欲望,也是我们的恐惧或是绝望,有时候我们说不出它,我们搞不定它;它给我们危险,给我们不安。但也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才让我们保持精神上的警觉,才激发你用全部的生命力与之共存,少年派因之得到生存,李安因之得到电影梦的实现。

2.瓶颈让我与众不同 记得奥斯卡颁奖结束后,李安在后台接受华语媒体采访时说道:“有时不足对于发展也是有利的。比如我来自台湾,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一度让我在好莱坞遇到瓶颈,但这也让我很特别。当我试图用英语方式思考问题,再听取美国电影人的建议,这就让我拍摄的东西很特别,是别人做不到的。就好像我左脑是中国思考模式,右脑是美国思考模式,当两种思维方式并存,我的想法就一定与众不同,这不得不说是一种优势。”

(供稿/刘 丽)endprint

猜你喜欢

李安奥斯卡恐惧
青梅竹马
《少年的你》获得奥斯卡提名
不做房间里最聪明的人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恐惧更奇怪
恐惧
恐惧的对立面
成龙:奥斯卡来找我,不是我找奥斯卡
动物奥斯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