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度式拆迁

2015-07-06林达

爱你·心灵读本 2015年6期
关键词:大巴扎种姓新德里

林达

我2007年去过一次印度,三年之后又去了一次。第一次到新德里机场,许多事情让我感到非常惊讶:到了夜晚,机场外的地上睡了许多从头到脚都被布裹住的人;从机场进城的路上,出租车仅仅超越了一头大象;回程班机晚点十几个小时不算什么,奇怪的是竟然找不到有关航班的任何消息……可是到了2010年,现代化管理的新德里新机场变得美仑美奂,进城的路不仅开阔,隔离带还在大规模造景,两边的房子到处是“拆”的标记。

第一次去新德里时我住在火车站附近的旅馆,外面拐弯处一大片街区就是著名的“大巴扎”。每天晚上我都会在那里逛很久,红红火火的小店小铺,游荡的神牛和好奇的洋人挤在一起,空气中混合着牛粪和人尿的味道,很有异国情调。临走时我走进一家小铺,店主是兄弟二人,那弟弟不仅聪明,还有着印度旅游界稀缺的诚实。我们聊了很久,我把我最后的卢比都换成了叮呤当啷的银首饰。

三年后再来时,我没有住在那个街区了,临走时又想起了那个卖首饰的年轻人。回到街区才发现“大巴扎”也变样了,原先窄窄挤挤的小街似乎变宽,有些店面安上了大玻璃,虽小却很有点现代派头。空气中少了异味:修了简易小便池,神牛也了无踪迹。和以前相比,“大巴扎”显得安静了些,小摊小贩少了很多,如潮的洋人也不见踪影。找了很久我才找到他——他摆了个小小柜台,生意大大缩水。

我们如老友重逢般高兴,我问起他和“大巴扎”的变化,他对此很激动,说:“谁会相信这种事情!那天政府的人说要拓宽街道,就给我们15分钟离开,我疯了一样拿大塑料袋把所有首饰扫进去背着就逃,15分钟后推土机就上来了。”我目瞪口呆,吃惊地说:“不能吧?你们有60年的民主和英国人留下的司法制度,去告啊!”他笑了,指着斜对面的旅馆说:“那个旅馆老板就去告了,输了官司不说,还被政府的人扇了他大嘴巴。”

印度大城市中常有这样的社区,里面建造了大量钢筋混凝土的永久性建筑群,却都是自己私盖的。面临拆迁时虽也有些房主能够力争保留,但是这样的机会与大多数贫民都无缘。而即使保留下来的那些建筑,看着也悬,因为是违章建造,大多见缝插针地盖,建筑密度超过了采光要求的数值不说,還违反防火规范,十分吓人。

印度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来自于它的庞大人口。人口压力和贫困使得普及教育变得极为困难,而印度教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也成为社会变革的障碍。我还记得我曾站在著名的蓝色之城城堡上鸟瞰美丽城市,耳边却响起这样的录音解说:“这个城市按照‘种姓分区居住,时间久了,一眼就能看出谁是‘贱民,他们的眼神都是别样的。”其实没有一个宗教是不需要经历改革就能走向成熟的,而宗教改革对社会的影响只是社会改革的一个部分。印度的另一个传统是媒体虽然自由,可是媒体对政治上层的纠葛更感兴趣,而对民生议题不太感冒。每个社会都有它独特的、错综复杂的问题需要解决,不要指望改革一朝一夕间就能完成。当然,假如一切都由少数官员说了算,社会隐患引发的灾难可能就更严重了,而在这点上,印度式拆迁似乎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摘自 《历史在你我身边》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猜你喜欢

大巴扎种姓新德里
耐火砖饰面工艺在商业综合体建筑中的应用与民族文化表达——以国际大巴扎为例
喀什城是座大巴扎
新德里雷暴
商业综合体步行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新疆国际大巴扎商业步行街为例
印度种姓制度下的内婚制
浅谈印度种姓制度
新德里街头的职业“驱猴人”
新德里雾霾
古丝绸之路的繁华
如何区分印度高、低种姓人群?(答读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