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儿童汉语中的课堂安全感初探

2015-07-05谭琪

2015年52期
关键词:对外汉语儿童

谭琪

摘要: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儿童比成人更容易缺乏课堂安全感。课堂安全感是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有力感和可控制感,由此延伸出对自己、对学习以及对老师的信任和尊重,并能在课堂上真正的表现自己。对外儿童汉语教师需要树立课堂安全感意识,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效的进行课堂管理,让学生产生安全感。

关键词:对外汉语;儿童;课堂安全感

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生开始接触一门新的语言,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不确定和迟疑的心理,甚至有人会选择回避的态度。此类心理其实就是缺乏安全感的体现。

一、课堂安全感

安全感作为一个心理学名词,已经为世人熟知。指的是人面对外界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而产生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事时的有力或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在其著名理论——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到,人的需要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安全的需要仅次于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由此可见安全感对于人类的重要性。马斯洛还指出:心理的安全感(psychological security)指的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1]。

而课堂安全感是指学生在亲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对学习产生的一种确定感和可控制感,由此延伸出对自己、对学习以及对老师的信任和尊重,并能在课堂上真正的表现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二、培养课堂安全感的重要性

在汉语作为第二語言的学习中,面对陌生的语言、陌生的老师和陌生的学习同伴,学习者会不由自主产生不同程度的无力感、不确定性以及不可控感。再加上汉语的语法、声调、汉字等方面的特征与其第一语言相差甚远。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产生挫折感以及不可控感,由此在课堂上会缺乏安全感和表现欲,面对学习同伴的进步和老师的提问,学生会采取沮丧、回避甚至抵触的态度。

成人由于自身思想、思维的成熟性,对外界安全感的要求和认同相对不高,且他们可以主动地寻求合理方式调整、克服这些负面情绪。而儿童对外界的安全感要求很高,面对陌生的对象和困难的学习极易产生抵触情绪,且他们对自身情绪和自身感觉的表达教为直接,也缺乏主动寻求合适的方式来抒发、克服负面影响的动力,往往更难在第二语言学习中自己寻求到安全感,需要老师正确引导。缺乏课堂安全感对儿童的汉语学习存在极大的影响。因此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课堂中,帮助、引导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培养他们的课堂安全感对于他们的汉语学习尤为重要。笔者在最初涉及对外儿童汉语教学过程中对课堂安全感的培养方面经验不足,以致课堂中面对学生缺乏课堂安全感的情况时有些措手不及,因此查询了很多资料,但是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课堂安全感方面的资料还很有限,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应该了解关于课堂安全感的知识,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

三、缺乏课堂安全感的表现

不安全感是人类普遍具有的基础心理特征,当它在一定范围内时,有时候还会扮演积极的角色。例如,当学生遇到可以克服的困难时,适当的不安全感可以激发他们的勇气,并放大成功后的喜悦。欧美儿童中国儿童在个性上不太一样,在他们思想中,老师的权威性不是很高,所以中国儿童缺乏课堂安全感的表现,如课堂过度焦虑、课堂孤独、恐惧等在他们身上的表现不是特别明显。与之相比欧美儿童缺乏课堂安全感时,会直接用语言或身势语表达出来。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一)回避

欧美儿童在缺乏课堂安全感的时候,会在不同程度上选择回避的策略,主要表现在忽视老师的话语、提问或者讲解,只关注自己认为安全的东西。如笔者曾经教过一个美国小女孩,最初笔者和她不是特别熟悉,每次上课之前和她打招呼,她只是轻描淡写的回应一个眼神,从来不说“你好”,即使她能说。有时候她母亲会因她上课不认真教育她,因而她对汉语课堂更加缺乏信心和可控感,上课的时候就在自己的汉语书上画画,丝毫不关注课堂内容,面对老师的提问置之不理或是回答“不知道”。

(二)抵触

当儿童课堂安全感持续缺失的时候,他们也会采取抵触的策略,比如迟迟不回到自己的位置、拒绝回答问题、拒绝和老师又肢体上的接触,严重的者甚至会突然离开课堂。由于笔者之前对课堂安全感的关注不强,导致上文提到过的小女孩的课堂安全感缺失状况未得到及时的缓解,由回避发展到抵触,有一次上课突然离席。

(三)沮丧

相对性格不易外露的学生而言,活泼开朗的学习者在缺乏安全感时会以沮丧、难过、伤心等身势语表达出来。例如,上文中的美国小女孩的妹妹性格很开朗活泼,面对学习汉语时遇到的无力感,她的表现和姐姐完全不同,直接用沮丧的眼神或者哭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缺少安全感。

四、培养课堂安全感的策略

学习者的不安全感来源很多,有其自身性格的原因,也有所处环境的原因。相比之下,环境是决定学习者能否获得课堂安全感的关键因素。而且学习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能有教师控制,并帮助学习者弱化因其性格而产生的不安全感。因此创建一个有安全感的课堂不仅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发展,更方便老师开展课堂教学以及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树立课堂安全意识

可能有些教师对“课堂安全感”这一概念还相对生疏。但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在面对思想较为稚嫩的儿童时,应考虑的不仅是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要有课堂安全感意识,设身处地为异文化背景的孩子们考虑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感受,创建一个有安全感的课堂环境。尤其是面对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较大的国家的孩子,他们更容易产生陌生感和差异感,并因此延伸出对汉语学习的失落感和无力感。在教学前期准备工作之始就应该具备课堂安全感意识。主动了解孩子们的性格特点,时时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用敏感和细腻的心去体会他们的感受。

(二)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

亲密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课堂安全感。学生在身心感觉安全、放松的状态下能更好的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创造力。良好的师生关系取决于学生对教师的喜爱度和熟悉度。教师可以通过颜色饱和的衣着、和蔼可亲的态度以及合适的小礼物提高学生对其的喜爱度。选择靓丽颜色的衣服更符合儿童的审美,也能帮助其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温和的言语能让儿童感觉安适、平和。适当的小礼物,如棒棒糖、卡通小玩偶等,也能让儿童更喜欢。而熟悉度则要通过言语交流和肢体交流双重作用。言语交流指教师和儿童需要多聊天,最好是关于儿童的兴趣爱好、他的绘画作品或手工作品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等对其而言安全又有趣的话题。在聊天时需要注意倾听儿童的表达,多给予肯定式的回应,不要随意打断。肢体交流则指教师需要多与儿童做游戏、做手工,通常与言语交流配合使用。但是在肢体交流的时候应注意各国禁忌,不能随意触碰孩子除手以外的部位。如果不小心碰到要及时真诚地道歉。例如,一次小班课,笔者和两位美国小女孩玩游戏,但是不知道她不喜欢别人碰她脖子,她当场表明,笔者马上道歉才化解了不开心。

(三)培养信任感

在课堂当中,安全感和信任感是相辅相成共同存在的。课堂中要获得安全感可以通过培养师生之间的信任感、学习者对学习目标的信任感以及对环境的信任感三方面来实现。

1、师生之间的信任感。亲密的师生关系是建立信任的第一步,要获得学生的信任感,教师还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語表达、表情以及身体语言。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表情,能让孩子更容易从你身上寻求到安全感和好感,继而建立信任感。另外,教师自身的语言能力同样关键。听不听得懂孩子们的话语?能不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否则教师很难融入进去他们的世界,也就难以培养信任感。教师的课堂态度也同样重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习者也能培养师生之间的信任感。

2、学习者对学习目标的信任感。也就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能力的信任。这种信任也就是人常说的“自信”。来源于学习者能否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学习对象、理解教师的指令、完成学习任务等。自信的建立能极大帮助学习者提高对不熟悉事物的掌控力和确定感,换言之自信可以帮助学生从自身获取安全感以克服其他方面带来的不安全感。自信一定程度上与学习者自身的性格有关,但更多的在于教师给予的学习对象和学习目标以及课堂学习的方法是否有效、是否恰当。过难会挫败学习者的信心。过易则让学习者自信心膨胀,遇到困难一旦失败会受到严重打击。

3、学习者对环境的信任感。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个环境包括教师、学习同伴以及教室和教室内的氛围。教师要着手建立一个平等的教室环境,做到“建立规则”、“绝不比较”以及“平等对待”,不是说一味的给予安全放松的环境孩子就能真正得到安全感,而是让他们感受到作为人应享受到的平等待遇。营造有安全感的课堂,要限制课堂上的“不良”行为。教师要有正义感,学习者才能感受到安全感。(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雷伯阿瑟.心理学词典[M].李伯黍,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765.

[2]叶浩生.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202.

[3]刘冬岩.善于创造学习心理安全感[J].中国教育学刊,2013(04)

猜你喜欢

对外汉语儿童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文字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对外汉语语法教学
浅论对外汉语听力课教学热身环节中中文歌曲的应用
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