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言两语(L)

2015-07-05车甲

杂文月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甘地人情职称

车甲

走火入魔的“非暴力”

甘地是印度的民族英雄。一般人称呼甘地,前面通常加个词语,曰“圣雄甘地”。这位先生最著名之处,是先在南非后在印度提出了“非暴力”的口号,并身体力行,发动了规模巨大的群众运动,对印度独立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个暴力和血腥频仍的世界上,能够以和平方式达成目的,当然分外可贵,所以甘地不仅在印度也在世界各国拥有了大量信徒,影响很大,就连二战时期,在遥远的荷兰,著名的《安妮日记》的作者,生活在密室里也通过收音机关注着甘地的一举一动(《安妮日记》,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甘地赤裸上身坐在泥地上用纺车纺纱的那张照片,也给我很深的印象。不过我对他的这个主张一直不大信服,你讲非暴力,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必须有一个前提,你的对手同样尊重游戏规则,多少也有一点人性的底线。否则你的“非暴力”绝对不能成功。比如在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在军国主义笼罩的日本等等,“非暴力”就绝没有半点希望。

最近看到一篇进一步介绍甘地的文章,发现甘地的“非暴力”还有更加荒谬的地方。1936年8月,甘地接见中国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公然反对中国的抗日战争,认为中国人民以自卫战争反抗日军的侵略战争,违背了他的“非暴力”原则,“这是不适当的”。这种指责如果出自大汉奸汪精卫之口,不奇怪。但从“圣雄”口中发出,就真的要令“友邦惊诧”了!此后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处于紧要关头之际,甘地居然又“要发动整个印度民众抵制协助盟军参战”,“宣言以非暴力替代战争,正是拯救西欧免遭屠杀的福音”。只是因为他的主张不得人心,所以才“草草收场”(《历史在你我身边》,北京三联书店2014年9月版)。看到这里我出了身冷汗,幸好這个“非暴力”在当年的印度没有得逞,否则,日军定然毫不客气地“按计划”占领印度全境,在印度集训的中国远征军将不得不“落荒而逃”,中国的云南便很可能落入日军之手,世界反法西斯战局就此发生严重的逆转,中国军民不知又将多死伤好多万……

中国的古老哲学中,墨子提倡的“非攻”概念,表面看与甘地的“非暴力”近似,但却有本质不同。“非攻”反对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对于被侵略一方,墨子坚决主张以战争对付侵略。甘地的主张,充其量也只有一部分正确。我们不应盲从,不应被他巨大的“名声”所裹挟。

这种“抗拒”,岂可赞扬?

以前看过一部电影《窃听风暴》,看到东德安全部(斯塔西)用特务手段对付人民群众,感到很可怕,也理解了德国人民为什么不喜欢那个政权,那个政权为什么会垮台。但最近有人在媒体发表文章,为斯塔西的一个负责人大唱赞歌,先是表扬这位负责人在东德垮台后拒不交出手下的特务名单,“被传为佳话”,继之称赞“古人云:‘盗亦有道,说的就是每个行业都要有自己的专业精神,哪怕是鸡鸣狗盗之辈也有着必须恪守的信条,否则则为同行所看轻,甚至不耻”(中国吉安网2015年4月2日)云云。这就太离谱了!“每个行业”“哪怕是鸡鸣狗盗之辈”,是不是说,哪怕是搞贩毒、走私、恐怖活动的“人士”,一旦落入法网,也“必须恪守”所谓的“信条”,绝不坦白,而是抗拒到底?

须知,在人世间,决不是所有的“抗拒”,都可如此不分青红皂白地赞扬。否则,咱们一贯宣传的著名口号兼政策和法律“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为了避免被某些了不起的“同行所看轻,甚至不齿”(不是“不耻”),是不是就没有了意义,应该予以废除?

又多了一种“稿”

有一位厅级官员批评中国的科技期刊质量不高,原因之一是“一些期刊为收取版面费丧失了职业操守,关系稿、人情稿、职称稿充斥版面”(《人民日报》2014年11月21日)。看到这里,我眼睛一亮:“关系稿”和“人情稿”是早已有之的老说法,不稀奇。这“职称稿”,绝对是一个从未见过的新名词!

一些人在真正的科技发明发现方面毫无造诣,但他们的无聊行为却直接促成了一个新鲜词语的诞生——随着职称评定越来越“普及”,大多数为评职称而发表的稿件,缺乏科技含量,有的纯粹就是一堆垃圾,于是“职称稿”的说法横空出世。影响报刊质量的本来已经有两种稿件了(“关系稿”和“人情稿”),现在变成了三种。不晓得今后还会不会出现别的名堂?

猜你喜欢

甘地人情职称
永远不要透支人情
甘地扔鞋
拉胡尔·甘地辞去党主席职务
不要透支人情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甘地走上素食路
职称
甘地戒糖
职称评审实现了“两大转变”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