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音希声”与《4分33秒》之比较

2015-07-04张蕊

北方音乐 2015年19期
关键词:大音希声凯奇约翰

张蕊

【摘要】“大音希声”是《老子》一书中最为核心的音乐美学思想,它是老子认为的一种音乐至美境界。从它出现以来一直为各方学者津津乐道。二十世纪约翰凯奇的《4分33秒》出现后,更引发了一场《4分33秒》与东方哲学之间的思考。本文从整体把握“大音希声”的美学基础上,与约翰凯奇作品传达出的理念作一定的比较,希望能对两者之间有一个更清晰地认识。

【关键词】老子;道家美学;大音希声; 约翰·凯奇

一、“道”与“大音希声”

“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以老子哲学思想为基础的,因此要研究“大音希声”必须从他的哲学思想入手。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在《老子》一书中前后出现了七十三次左右,这七十三个“道”字,符号形式虽然一样,但是意义内容却不尽相同。[1] 老子对形而上的道做了这样的阐释: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是天下万物的起源,是宇宙的开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也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总规律,总法则。具有“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特点,循环往复,带动天下万物运行,永不消亡。

关于“道”之形态属性,老子这样描述: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第十四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相;惚兮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甚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一章) 他说“道”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是不为感官体验的存在。但它并不是空无一物的,“其中有相,有物,有精”。道没有实物可感的,但它却生化,蓄养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无含藏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乃蕴涵着无限之‘有的。老子用“无”,“有 ”的别名,来表示形上的道向下落实的过程。”[2]

根據“道”的这些性状老子提出: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第四十一章)所谓“大方”也“大象”也,“大音”也,都是就“道”而言的,所谓“隅”也,“形”也,“声”也则是就“物”而言的。[3]老子认为最美的音乐是“道”的音乐,“听之不闻名曰希”它和“道”一样是不能为我们感官所体验的,是音乐的本身。我们能听到的音乐,只是音乐的表象,它们无论怎样的动听也不是完美的,比不上音乐的本身。另外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立的,有其两面性,并且可以相互转化的。天下皆知美为之美,斯恶已;皆知善为之善,斯不善已。(第二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引申到“大音希声”上,可解释为一切事物都在相互对立中反复变化,美和善没有固定的概念。

二、“寂响”《4分33秒》中的声音世界

我喜欢声音本身,而不要听到他们被别人摆弄成那种样子。

——约翰·凯奇

提到二十世纪的音乐,无论如何都不能绕过约翰.凯奇这个名字,作为一个先锋音乐家,他不断的制造出具有轰动效应的音乐活动。对他以及他的作品的研究,从四十年代到现在,长久不衰。有人把他看作是打破传统音乐禁锢的勇士,有人认为他只是一个故弄玄虚的骗子。他确实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家,更像是一个各种声音的发现者,各种各样的声音都有可能在他的作品中出现。1952年,《4分33秒》在玛弗里克音乐厅首演,不出所料这部作品遭受到了巨大的争议。凯奇却对这次演出的效果十分满意,他认为音乐来自于周围的一切,这一切造就了我们对所有事物的认识和审美,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反映它们,而不是人工制造一些象征/代表它们的作品。“事实上,他的无声概念有着比表面看来更为深刻的含义,即无声是作曲家无法组织,无法预料的种种声音活动的总和。……无声并不不仅只是无声,无声作品《4分33秒》(1952)旨在让人们用新的方式去倾听,倾听一个常常被掩盖的声音世界。”[5]

尽管这部作品褒贬不一,但却有其重要的价值。“这其中没有个人意图的干预,是一种聆听生活并尝试生活于其中的一种交汇”[6]这种交汇给二十世纪音乐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它提醒着人们去关注规律性音乐外的其他声音的可能,更提供了一种使几代人的想象力从其社会的艺术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的思想。

三、“大音希声”与《4分33秒》审美比较

关于《4分33秒》是否 是老子“大音希声”音乐美学具体体现的问题,一直以来都说法不一。由于《4分33秒》被界定为一部无声作品,并且作者长期接受东方哲学的学习,一部分研究者认为《4分33秒》就是“大音希声”在现代的一种实践。然而我们从它们各自蕴含的美学思想比较,发现并不尽然。

“大音希声”的美学观点是以“道”为哲学基础的,它是符合“道”的属性的,即“道”是超空间客观存在的世界本原。《老子》一书中清晰地指出“大音”这种完美的音乐“听之不闻,纯粹依靠精神去体验,它表达的是一种“无”,这种“无”是可以生发出无限的“有”,是音乐的本原。 “无声胜有声”与“大音希声”在审美上差别是比较大的,不过它与《4发33秒》却有着微妙的相似之处,最突出的就是两者的无声都试图表现一些东西。凯奇在他的著作中也经常表现出这样的观点,他认为音乐家要做的就是把声音解放出来,而不是喋喋不休的对它们进行解释。他的这些观点包含着“法贵自然”“天籁”“地籁”等顺应自然的道家美学。但与“大音希声”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是他们思想基础不同所造成的,老子的世界观和美学观是建立在“道”之上的,凯奇虽然有着多年学习东方哲学的经历,却没有触及到世界观这个问题上。东方哲学对他在音乐创作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却不是他音乐探索的唯一来源。

虽然老子“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观点与《4分33秒》传达出的哲思有所不同,但两者都扩大了我们的审美范围,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固有观念的樊篱,对后世音乐美学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2]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商务印书馆,2006(6):35、27.

[3]蒋孝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8):124.

[5][法]玛丽-克莱儿.缪萨.二十世纪音乐[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45.

[4][6]余丹红.放耳听世界—约翰.凯奇传[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5):132、133.

指导教师:徐晴岚。

猜你喜欢

大音希声凯奇约翰
尼古拉斯·凯奇还清巨额债务
老子“大音希声”的深层义理
凯奇成长记
约翰·科林斯
消失的波娜
大音希声,温婉如玉 Bowers&Wilkins PX
善待他人,完善自己
大朴不雕(2)
大音希声默奉献“氢弹之父”树栋梁——于敏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新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