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芬兰颂》结构分析

2015-07-04郭三刚

北方音乐 2015年19期
关键词:结构分析

【摘要】《芬兰颂》是西贝柳斯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集旋律优美、色彩瑰丽和激情澎湃于一身,是民族乐派的优秀代表。本文旨在对其结构进行分析,从宏观结构、次级结构以及围观结构三个层次去解析其结构的内涵,为理解该作品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芬兰颂、西贝柳斯、结构分析

《芬兰颂》这部作品采用了复三部曲式来组织,从宏观上看,共包含五个次级结构,即引子、首部、三声中部、再现部和尾声。这是一种完全的复三部曲式模型,其完全性不仅体现在完整的结构成分(既包含完整的基本结构,也包含完整的附属结构)上,还体现在各个部分的规模控制上(在基本结构之内部结构单元以及基本结构与附属结构之比例等方面都具有结构的均衡性)。之所以要采用完全的复三部曲式模型来组织音乐材料,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其一是单乐章交响诗这种体裁一般都要求曲式模型具备完全性和独立性;其二是完全的复三部曲式在结构格局和规模上都比较符合中型作品的要求;其三是完全的复三部曲式所具有的封闭性和静态性容易实现交响诗的美学诉求。

一、引子

引子采用了长大型写法,包含两个次级结构(Ⅰ+Ⅱ)。其中引子Ⅰ为一个四重乐段结构(A+B+C+D),其所含的四个段落均为平行乐段结构(a+a1);引子Ⅱ则为一个对比型的三乐句乐段结构(a+b+c)。这种双引子模型在调性音乐中是比较典型的,它是将引子的两种导入方式(对比导入和相似导入)作共同展示的引子模型。一般来讲,引子Ⅰ要作对比导入,因此它在情绪和形象方面都与基本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可将引子Ⅰ视为全曲的引子;引子Ⅱ则要做相似导入,因此它在情绪和形象方面就必须与基本结构的第一部分(首部)具有相似性,即通过引子Ⅱ来对首部做情绪和形象方面的提示,因此,引子Ⅱ可被视为首部的引子。这首作品的引子正是这种双引子模型的典范,其中引子Ⅰ建立在慢板之上,其音乐情绪和形象与基本结构有着鲜明的对比;引子Ⅱ则建立在快板之上,其不但在速度上与基本结构一致,而且还渗透进了一些基本结构中的材料(乐句c的材料取自于首部再现段A1中b乐句),因此它很好地起到了相似导入的作用,使得首部的进入自然而顺畅。

二、首部

首部为一个再现型单三部曲式结构,包含三个次级结构(A+B+A1)。其中A为一个平行乐段结构(导入+a+a1),两个乐句采用了同头变尾的格局来组织,但乐句a的前面带有一个四小节的导入结构;B也为一个平行乐段结构(a+a1),两个乐句除了尾音有变化之外,几乎是原样重复。因此尽管规模不大,但音乐形象却十分鲜明和集中;A1为一个对比乐段结构(a+b),它采用了动力化再现的写法,除了乐句a保留了呈示段A的动机材料之外,其余全部采用具有展开性的新材料来写作。与呈示段A相比较,再现段A1的变化性明显大于重复性,且音乐情绪也被推向了高潮,因此必须将其归入动力化再现之阵营。在这首作品中,首部采用含有动力化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模型的目的是要使该结构单元具有开放的性质。因为首部是连接中部的,如果结构过于封闭,则容易使音乐“断层”。而这种“断层”是与民族乐派的发展性结构理念相背离的,因此将首部处理成开放的格局是极为普遍的做法。即使采用封闭性的首部,也会用其它的方法来使其与中部实现顺畅的交接,如转调、开放和声处理以及加入连接句等。

三、三声中部

这首作品的中部采用了三声中部的写法,因此具有结构清晰、形象鲜明和音乐语言简洁等特征。整个三声中部是一个大型的平行复乐段结构(A+A1),两个段落为重复关系(只改变配器),且都为四乐句乐段结构(a+a1+b+b1)。从某种意义上说,A和A1本身也可以被视为对比复乐段结构,这样一来,整个三声中部就是一个大的平行复乐段套小的对比复乐段的复合结构模型。在这里之所以要采用这种复合的结构模型,其目的是要制造出极为统一和鲜明的音乐形象,并且其结构规模还要与首部和再现部相当。而大型的平行复乐段所具有的良好的重复格局以及与单三部曲式或单二部曲式相当的结构规模使其正好复合该目标,故被采用之。大型平行复乐段在其内部采用对比复乐段结构来充当次级结构则主要是为了实现对比性,因为如果宏观结构是平行复乐段结构,且次级结构仍是平行复乐段结构的话,那么在该结构中就只有一个材料的重复,而在这种具有一定规模的结构中只运用重复因素,将很容易陷入冗余之泥潭。故在次级结构中安排对比因素就显得十分必要了,且通过对比复乐段的结构模型来布局这种对比因素可使统一性与对比性达到某种非均衡状态(统一性大于对比性),而这种非均衡性(彰显统一但要防止冗余)正是整个三声中部的结构意义之一。

四、再现部

再现部做了缩减处理,只为一个含有“导入”的三乐句乐段结构(导入+a+b+a1)。尽管再现部有所缩减,但它与尾声的音乐情绪却是统一的(都为辉煌性的快板),故二者联合起来仍能与首部和中部取得结构的平衡性。并且再现部本身也在乐段的基础上做了结构的扩展,如添加导入结构以及将乐句处理成为长句结构并进行乐句的再现处理等。由于首部本身就是一个情绪高涨的快板性格,故再现部做了静止再现处理(回到情绪高涨的快板)。

五、尾声

尾声是通过再现部的扩展而形成的,其独立性的获得只是因为在尾声中渗透了中部的材料(中部材料与再现部扩展材料形成对位)。整个尾声属于展开性写法,其展开性是通过对中部材料的动力化再现来实现的。这种做法具有双重目的,其一是制造辉煌的结束效果;其二是對前面材料的照应。

从音乐本身的发展来看,该作品的结构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其一是整体上呈拼贴结构状态,各次级结构界限分明,音乐形象与音乐情绪都具有鲜明的对比性;其二是局部上呈线性结构状态,大量的乐段都是平行或封闭结构;其三是宏观上呈开放结构状态,这种开放状态主要是通过展开性尾声来制造的。从宏观角度来看,该作品既具有典型的三部结构的特征;又具有循环结构的特征,引子材料、首部材料和中部材料都进行过再现,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种交替循环的结构格局。正因为对结构做了这些处理,使得前景结构与背景结构形成了偏离的状态,如前景结构的封闭性与背景结构的开放性形成偏离等。

作者简介:郭三刚,作曲专业硕士,邵阳学院音乐系作曲理论教师。

猜你喜欢

结构分析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的财政支出情况分析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的财政支出情况分析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伟大的灵魂,高贵的心》分析
影片《推手》剧作结构分析
疲劳分析在核电站核承压设备设计中的应用
医疗机构费用收入支出结构调查分析
山东省服务业统计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
2016年中国经济走势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