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儒家文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2015-07-04曾文捷

大观 2015年9期
关键词:天人合一和谐内涵

摘要:“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建筑作为国家的标志性符号同时也成了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任何国家的建筑都与其文化息息相关,而作为对中国影响最深远的儒家文化在建筑中也有着深深的印记。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是仁,仁统领着义、礼、智、信。归纳出来,集体主义就是仁,凝聚力就是仁,大一统就是仁。这种思想反映在城镇选址中就是选择群山环抱的地方,反映在建筑物中就是四合院。此外,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效法自然,也使得建筑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得到充分体现。

关键词:天人合一;建筑;和谐;文化;内涵

一、儒学思想的兴起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之所以能独领风骚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并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吸收外界差异文化融合成为新的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文化。且儒家主张的“仁”的思想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因此儒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中国传统的历史建筑也都充分体现了国人追求的和谐统一原则。

二、儒学思想在中国建筑中的体现

儒家学说在中国古代是占主导地位的正统哲学,伦理思想,它渗透到这个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深影响了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性的中国古代建筑活动。

(一)礼制与居住建筑

儒家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其核心是宗法和等级制度,人与人,群体与群体都存在着等级森严的人伦关系。在古代社会长期发展中,礼成了“以血缘为纽带,以等级分配为核心,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思想体制和制度。出于对秩序的要求,从公元7世纪起,就制定了皇族、贵族、官员和普通百姓建筑上的宽度、深度、屋顶形式、装饰式样等方面的限制条文,并被纳入法典。故宫是儒家"礼"制思想表现得最强烈的地方。儒家思想中一直强调的个体在群体之间的关系,在故宫这个规模最大、形态最复杂的四合院建筑群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故宫显现了儒家礼制在君臣关系、夫妻关系、嫡庶关系中的表现。帝王的办公区在前,主要有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召见文武官员的三座大殿,它们由南向北排列在中轴线上的工字形台基上,用最高贵的建筑规格体现着皇权的尊贵。

(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对中国民居建筑的影响

北京的四合院不仅反映着中国传统的宗法制度,也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社会秩序与自然秩序、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思维规律与自然规律的统一性。天人合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造成了这个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推动人们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在中国古代居住建筑的空间布局上,合院的御局既符合礼制,又顺应气候特点,合院的四面用走廊,围墙将建筑连接起来,保证了安全,防风,防沙。合院的布局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对不同气候地区,对庭院数量,大小,单体建筑加以变化,形成许多变种。

除了宅旁建园以外,人们还十分注重内院的处理。在我国,内院不但有助于解决建筑布局中的一系列功能问题,而且人们还将内院看作是人与天地,人与自然相沟通的场所,中国人常常在这露天起居室内引入大自然的情趣,或植树栽花,或叠石理水,即使面积很小,也要种植几株素竹,几棵芭蕉,使人们能随时欣赏绿色景观,随时与自然对话随时感受自然的气息。

(三)逾制的孔庙

中国有一座建筑在礼制上是例外,熟悉中国文化的人都知道,龙是帝王专用的,而数字"九" 通常用来象征皇权的尊贵。而在孔庙里竟有十根龙柱,这不是违背了"礼制"吗?事实上,这正是为了表现人们对儒家学说的尊崇。由于有效地稳定了封建社会秩序,儒家学说取得了近似宗教的地位,把政治、哲学和伦理三者融合为一体,形成了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的儒教,孔子本人也被不断偶像化、神圣化。

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他的府邸就被當时的诸侯王改建为庙。历代帝王在一定的日期都会选派官员到这里来祭祀,其中有些人还亲自前往。因此,在孔庙出现的龙柱,不仅不是违背儒家所强调的礼制,而是在显示孔子地位的尊崇。

三、儒家思想与当代建筑的发展

建筑在许多体量与形制上的规范是文化的体现,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在诸多建筑中留下了痕迹,甚至形成了儒家文化独有的建筑类型、样式和基木的范式要求。

儒学精髓使得中国建筑迥异于外国建筑。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更进一步发展贯彻了这种神人同在的倾向。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无论是在社会交往或是建筑文学方面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建筑中的追求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强调人自身的感受,注重以人为本,尊崇自然的原则,始终贯穿着建筑的发展,也逐渐成为建筑设计中部可缺少的精神核心。同时,对于传统儒学中不利于社会进步的腐朽思想也该予以舍弃与革新,例如中国自古以来传统严格的阶级制度,在当代社会,因更多的注重于设计以人的基本需求为主,更多的倾向于人的感受,因此儒学中的和谐,以人为本原则显得更为重要。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和幅员广阔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经验。从社会发展看,一定历史时期的审美需要对艺术的创作形式起着主要的影响,它规定这艺术家朝着怎样的方向去形成和发展自己的创作个性,并打上深刻的社会历史烙印,赋予它们具体的社会历史内容。在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之后,应重新评价我们的建筑遗产,把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融为一体,运用和借鉴传统建筑的精神,营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

【参考文献】

[1]熊明.建筑美学纲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侯幼斌.中国建筑美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李厚泽.美的历程[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4]丁宁.论建筑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5]谢建明.论建筑的艺术意蕴[J].东南大学学报,2002

[6]杨学礼.人、环境和建筑艺术[J].工业建筑,2002

[7]刘心武.建筑艺术与艺术建筑[J].重庆建筑,2003

作者简介:曾文捷(1989-),女,汉,硕士,武汉纺织大学。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天人合一和谐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