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岛市市北区行政区划变更勘界测绘

2015-07-04张洪德王智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山东青岛266032

城市勘测 2015年6期

张洪德,王智(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山东青岛 266032)

青岛市市北区行政区划变更勘界测绘

张洪德∗,王智
(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山东青岛 266032)

摘 要:青岛市原市北区与四方区行政区域调整,合并为新的市北区,采用青岛市连续运行基准站系统(QDCORS)下的网络RTK方式对新市北区与周边相邻的市南区、崂山区以及李沧区已有界桩进行调查测量,对新的行政界线进行测量统计,根据行政区划变更结果埋设新的界桩并绘制界桩登记表,依据1∶10 000地形图编绘边界协议书附图,并编制勘界档案。

关键词:青岛市市北区;行政区划变更;勘界测绘;QDCORS

1 引 言

青岛市原市北区与四方区行政区域调整,合并为新的市北区,合并后的市北区位于青岛市中部偏南,南接市南区,北连李沧区,东邻崂山区,西濒胶州湾,东西最大距离11.5 km,南北最大距离9.9 km,海岸线长17.83 km,总面积63.18 km2。如图1所示:

图1 市北区行政区划变更前后与周边相邻行政区界线图

根据《青岛市民政局关于做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变更后勘界工作的通知》(青民事[2013]6号)等政府文件的要求,需要对新市北区与周边行政区域进行勘界工作。项目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对已有界桩进行调查并测量,根据变更勘界结果埋设新的界桩并填写界桩登记表;依据1∶10 000地形图编绘边界协议书附图,并对界桩周边地物进行修侧;编写边界线走向和界桩点位置说明;汇编勘界档案。

以1997年青岛市县级行政区勘界成果作为本次变更勘界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原市北区、四方区与周边接壤行政区界线、界桩进行调查测量,界桩点坐标、高程均采用青岛市连续运行基准站系统(QDCORS)下的网络RTK方式实测。

2 界桩、界线变更

根据1997年青岛市县级行政区勘界成果及现场踏勘,原市北区与四方区和周边区域共有行政界线5条37.67 km,分别为市南区-市北区(长度13.63 km)、市北区-四方区(长度10.23 km)、四方区-李沧区(长度7.03 km)、市北区-崂山区(长度5.72 km)、四方区-崂山区(长度1.06 km),共有界桩点22个。

合并后的市北区与周边的市南区、崂山区、李沧区相邻,有行政界线3条27.44 km,为市南区-市北区(长度13.63 km)、市北区-李沧区(长度7.03 km)、市北区-崂山区(长度6.78 km),新市北区与周边行政区域界桩点埋设原则及分布与1997年勘界相同,即将原四方区和市北区的界桩废除,市南区和市北区界桩保持不变,对市北区和李沧区的界桩进行更名并重新埋设,对原市北区和四方区两个行政区与崂山区的界桩进行重新编排并埋设,新市北区与周边行政区共有界桩点15个,界桩点分布如图2所示。

原市北区和四方区调整合并后,界桩点及边界线变动情况如下:

(1)原三交点(市南-市北-崂山)不变;

(2)原三交点(四方-市北-崂山)变更为新的两交点(市北-崂山);

图2 新市北区与周边行政区界桩分布图

(3)原三交点(李沧-四方-崂山)变更为新的三交点(李沧-市北-崂山);

(4)原两交点(李沧-四方)变更为新的两交点(李沧-市北);

(5)原两交点(市北-四方)取消;

(6)原三交点(市北-四方-崂山)变更为新的两交点(市北-崂山);

(7)原三交点(市南-市北-崂山)不变;

(8)原两交点(市南-市北)不变;

(9)原市北区和四方区的边界线取消;

(10)原市北区和市南区的边界线不变;

(11)原四方区与李沧区的边界线变更为市北区与李沧区的边界线;

(12)原市北区、四方区和崂山区的边界线变更为市北区与崂山区的边界线,界桩编号重新编号。

具体界桩变更情况如表1~表4所示:

四方-李沧界桩变更统计表 表1

四方-崂山界桩变更统计表 表2

市北-崂山界桩变更统计表 表3

市南-市北界桩变更统计表 表4

3 界桩测量及成果整理

3.1测量方法

青岛市连续运行基准站系统(QDCORS)作为界桩测量的起算点,平面和高程测量采用网络RTK测量方法同时进行,采用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与所利用的地形图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相一致。坐标高程取位均为界桩顶面几何中心。

根据界桩、界线变更结果埋设新的界桩,如图3所示,埋设后对界桩所处位置的全貌和周围的环境拍摄像片,使其能表述界桩设置地的环境和地形特征以及界桩与相关地物的关系。

图3 新埋设的界桩

3.2界桩成果表整理

界桩成果表的内容包括界桩点的坐标高程及相邻界桩点间边界线长度,原勘界成果表以1954年北京坐标系为主,分别载录1980西安坐标系,同时加抄青岛城市坐标系成果。由于1954北京坐标系目前在青岛基本不用,本次界桩测量使用1980西安坐标系成果,同时加抄青岛城市坐标系成果。

3.3界桩登记表填绘

界桩登记表的内容主要包括:边界线编号、界桩编号、界桩类型、界桩材质、界桩所在地、界桩与方位物的相互位置关系、界桩的地理坐标和高程、界桩位置略图、备注及双方(或三方)负责人签名等。

界桩登记表中的界桩位置略图标绘出边界线、界桩点、界桩方位物、边界线周边地形等。

4 边界线走向说明及协议书附图编绘

4.1边界点位置和边界线走向说明

边界点位置说明描述边界点的名称、位置、与边界线的关系等内容。对埋设界桩的边界点描述界桩号、类型、材质、界桩坐标和高程、界桩与边界线的关系、界桩与周围地形要素的关系等内容。

边界线走向说明是对边界线走向和边界点位置的文字描述,是边界协议书的核心内容。边界线走向说明应根据界线所依附的参照物编写,参照物包括各种界线标志(如界墙、界桩、河流、山脉、道路等)、地形点、地形线等。

边界线走向说明中的距离及界线长度等数据,均以m为单位,实地测量的距离精确到0.1m,图上量取的距离精确到图上0.1 mm。

边界线走向说明的编写内容一般包括每段边界线的起讫点、界线延伸的长度、界线依附的地形、界线转折的方向、两界桩间界线长度、界线经过的地形特征点等。

4.2协议书附图编绘

协议书附图是详细表示边界线和界桩点位置的重要测绘成果之一,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边界线标准画法底图,它包括实地调绘带状地形图、标绘边界线、展绘界桩点、绘制1∶1万边界线地形图等内容。

确定了的边界线、界桩点位置,都应准确地标绘在经调绘整理后的边界地形图图上。边界线标绘一般要求在边界调绘的基础上进行,对地形要素变化不大的地区,也可与边界调绘内容一并进行。对有明显分界线(如分水线、道路、河流等)且地形要素变化不大的边界地段或以边界点连线作为边界线的地段,也可由界线测绘双方在室内直接将边界线标绘在边界地形图上。

界桩点、界线转折点及界线经过的独立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固定地物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一般不应大于图上±0.4 mm。

边界协议书附图应以双方共同确定的边界地形图为底图,根据量测的边界点坐标或相关数据、协商确定或裁定的边界线及边界线的标绘成果、地物调绘成果整理、绘制而成。边界协议书附图的内容应包括边界线、界桩点及相关的地形要素、名称、注记等,各要素应详尽表示。

协议书附图编绘完成后,应绘制结合表说明各个附图中界桩、界线的位置关系,本工程协议书附图结合表见图4~图6。

图4 市南区与市北区边界线协议书附图结合表

图5 市北区与崂山区边界线协议书附图结合表

图6 市北区与李沧区边界线协议书附图结合表

5 结 语

(1)勘界测绘工作应以政府文件、行政区域界线测绘规范为指导,精心组织,并充分利用已有勘界成果资料、地形图等资料,对现场界桩保存情况应实地踏勘并测量其坐标和高程。

(2)界桩登记表、界桩成果表等文件涉及三方和两方的书写顺序,一律以各市、区编码数字少的在前,编码数字大的在后。各边界线勘定后,应填写边界线长度统计表,各相邻界桩间的长度以边界走向说明中每段相加的数字为准,转录后汇总出每条边界线的实际长度。

(3)边界线走向说明与边界协议书附图配合使用。边界线走向说明的编写以明确描述边界线实地走向为原则。叙述简明清楚,采用通用的名词术语,地名准确,译名规范,并与边界协议书附图和实地情况相一致。

(4)边界协议书附图是以地图形式反映边界线走向和具体位置,并经由界线双方政府负责人签字认可的重要界线测绘成果;界桩点、边界点展绘、边界线标绘、界线附近地形要素的调绘或修侧、各种说明注记等,均应经过采集、符号化编辑,整理制成边界协议书附图。

(5)勘界档案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同:各级政府相关文件;相邻界线政府联合勘定的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行政区域界线交会点协议书,三交点示意图;界桩登记表;界桩成果表;相邻勘界测绘技术工作总结。

参考文献

[1] 张晨,花向红.GPS技术在行政区域勘界中的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2010,8(2):110~112.

[2] 任晓芳.GPS技术在土地勘界测量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3(10):122~122.

[3] GB/ T 17796-2009.行政区域界线测绘规范[S].

[4] CJJ/ T 8-2011.城市测量规范[S].

[5] CJJ/ T 73-2010.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S].

[6] GB/ T 20257.2-2006.1∶5000 1∶10000地形图图式[S].

Administrative Border Change Surveying of Qingdao Shibei District

Zhang Hongde,Wang Zhi
(Qingdao Institute of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and Surveying Research,Qingdao 266032,China)

Abstract:Qingdao City Administrative Region Adjustment of original Shibei district and the Sifang district with new Shibei district,Using network RTK mode of Qingdao continuously operating reference station system(QDCORS)to survey the adjacent Shinan District,Laoshan District and Licang District existing boundary markers,and make statistics of new administrative boundaries.According to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change the laying of new markers and draw the boundary markers registration form.According to 1∶10 000 topographic map compilation boundary agreement drawings,and the preparation of demarcation archives.

Key words:Shibei district,Qingdao city;administrative border change;boundary surveying;QDCORS

文章编号:1672-8262(2015)06-101-04中图分类号:P27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08—30

作者简介:张洪德(1972—),男,工程师,研究方向:精密工程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