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第二课堂时效性,提高大学生参与积极性

2015-07-03黄方千李强林杨东洁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实效性同学

黄方千,李强林,杨东洁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四川成都611731)

1 在校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意义

大学生参与各种班、社、团活动的意义深远。首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社会化。第二课堂由于强调学生自主参与、自愿组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才能得到了施展,学生的独立性、责任心、参与意识等也进一步发展。研究表明“交往和社交策略尤其可以通过参与第二课堂而获得”[1-2],校内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环境,在这里,学生渐渐习得一些成人社会的行为,同时,学生还要解决一些与同伴相处的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向成人化转变。第二,促使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个性化。没有个性化,所谓个性的社会化就失去了现实意义,甚至是不可能的。社会要求各种各样的人才为他服务,在这一点上,个体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一致的,第二课堂恰好能够在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在个性化方面的需要[3-4]。第三,第二课堂给学习生活增添了乐趣。一般来说,第二课堂是学生自愿参加的,他们没有多少心理负担,有的只是探索的愉悦;另外,相对于课内学习,第二课堂内容比较新颖,容易给人以新鲜刺激,使人身心得到享受;第二课堂也能帮助学生学会利用闲暇,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丰富其精神生活。第四,第二课堂在发挥学生特长发面也有重要作用。在普及层次的第二课堂中,通过有计划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发展自己特长的领域,尤其对一些差生来说。另外,在提高层次的第二课堂中,一部分学生可以脱颖而出。国内外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学者都有这样的经历:学校教育虽然给他们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专业方面的成就,往往是与他们在青少年时代的课外兴趣和活动相联系的[5-8]。

2 在校大学生课外第二课堂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216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有63%的人认为实践课程最重要,而仅有5%的同学认为各种班、社、团活动最重要;有19%的同学最不想参加各种班、社、团活动。这一结果令人震惊。当今高校组织了大量的第二课堂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内容,为什么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主要都是应付了事?

图1 在校大学生认为最重要的课(左)和最不想上的课(右)

同时,调查发现,有29%的同学希望在校读书期间能够参加各种活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然而在真正参与活动时,他们退缩了,为什么?不是他们没有认识到自己缺乏什么,需要什么,而是缺乏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分析发现,当今高校的第二课堂普遍缺乏实效性,学生必须在老师的敦促下勉强参与,严重缺乏参与积极性,最终导致活动质量不高,收效甚微。导致高校第二课堂普遍缺乏实效性的原因如下:

首先是学生自身的原因。调查发现,有56%的同学认为当今的在校大学生比较懒惰,把大量精力都用于上网,有77%的同学都认为大学生活比较自由散漫。有40%的学生把课余时间都用于上网娱乐,有10%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5小时,有45%的超过2小时,把课余时间用于参加活动和体育锻炼的同学都仅有16%和10%。

其次是活动策划与组织的因素,这与教师的责任心密切相关。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缺乏实效性,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调查发现,仅有5%的活动实施过程有老师参与,有63%的活动由教师布置任务,活动的策划、实施、总结基本全靠学生干部完成,学生由于自身缺乏经验和组织能力不足,缺乏一定的魅力和威信,致使活动缺乏凝聚力。活动内容传统或缺乏广泛参与性。在设计活动内容时,策划者普遍存在着照搬照抄以前的策划书,缺乏独立思考活动内容,主要开展程序简单,班、社、团活动主要都开展即席发挥的娱乐活动,或是在室内完成的演讲比赛、辩论赛、歌咏赛等,由于大部分同学缺乏技能基础,很难广泛参与。

活动目标不明确。策划者只注重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而忽略了活动内容与目标的一致性,忽略了通过此项活动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因此,尽管第二课堂开展得轰轰烈烈,学生也高高兴兴,而活动内容与活动主题却无紧密关系,无法帮助学生提高能力,活动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3]。

活动方式单一,主要以即兴发挥为主,缺乏周密策划。策划者设计的第二课堂,竞技性活动较多,普及推广型活动较少,不会的同学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致使活动主要都是几个经常参与的同学参与这些活动。表面上第二课堂很多,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活动项目却很少,久而久之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就被挫伤了。学校应该组织大型的扫盲舞会、轮滑训练活动等这样可以让绝大多数同学参与学习。

缺乏对活动过程的监督和效果的客观公正的评价,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调查发现,仅有6%的第二课堂活动有教师参与对活动效果进行总结、评价和经验交流,而有62%的第二课堂活动没有评价环节,有32%的活动评价环节是让学生写个活动总结,交几张活动照片草草了事,严重缺乏客观公正性。虽然大型竞技性活动,如大型文艺汇演、“挑战杯”竞赛、技能竞赛等,都要对活动进行排名评比,但这主要是对学生的临场表现与发挥有一个评定结果,并不能代替对第二课堂活动本身的总结和评价。

活动缺乏整体设计,缺乏连续性、长效性、规模性和影响力较大的活动。第二课堂整体设计的连贯性是保证活动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活动与活动之间不连贯,就会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活动内容太难,缺乏教师指导,学生能力达不到;或活动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广泛参与,活动过程中,只有极少部分同学参与活动,其他同学只能当观众,不能直接参与,久而久之。挫伤了学习的参与积极性。比如很多学校选拔省赛或国赛同学,老师根据平时表现和成绩直接就选定了参赛同学,使得赛前训练缺乏你追我赶的局面。活动缺乏循序渐进,活动之间的跨度太大,学生的能力不及,无法完成活动目标要求。比如要求学生参与“挑战杯”竞赛,首先要给学生开展讲座,让学生了解“挑战杯”,了解如何参与“挑战杯”活动,传授给学生发明制作的基本方法,调查报告、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等,然后让学生开展活动,从班赛、院系赛、在到校赛、省赛、国赛循序渐进开展活动。活动时间的选择不合理,活动时间大都有策划者自行确定,缺乏调查,有时会与课堂教学或其他活动冲突。二是主持者没有很好地控制活动节奏。在实施过程中,原计划3分钟的活动,松散、拖沓,用了10分钟才完成。

图2 大学生认为在校期间最重要的任务

3 增强第二课堂的实效性,提高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1 增强第二课堂内容的实效性

判断第二课堂效率高低的标准,不要只看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活动的数量,更要看活动的质量。在第二课堂的整体设计、安排、实施都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质量,影响到大学生未来发展与前途。

影响活动实效性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活动策划的实效性。包括设计的活动目标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不可太高也不可太低;选择的活动内容必须满足学生的需求,具有新颖性;设计的活动实施程序必须科学、公正,环环相扣,扣人心弦。二是活动整体设计必须考虑实效性。活动进程必须循序渐进,活动内容必须涵盖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活动方式必须包括普及推广性活动和竞技比赛性活动。三是活动实施的时效性。在第二课堂实施过程中,活动主持人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活动的实效性,如主持人的语言技能、组织技能、应变能力及自身的素质等。

3.2 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教师参与策划、指导、监督和评价

在大学生的各种活动中,必须有教师的指导和监督。班团活动、院系活动、校级活动分别由班主任、院系团总支书记、和校团委教师参与指导和监督,其他社团活动必须设有专业的指导教师。老师不仅仅是给学生安排任务,其他就“遥控指挥”就完事[2]。评价就是通过详细、仔细的研究和评估,确定对象的意义、价值或者状态。客观公正地对大学生第二课堂效果和参与同学进行评价是保证学生参与积极性的灵魂。对活动效果进行总结好评价可以总结经验教训,并可以促进经验的交流与合作,可以是下一个活动开展得更好。对参与活动的同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可以保证同学有广泛的参与积极性和较高热忱。

3.3 实行学分制管理,让学生主动参与第二课堂

学校可探索对在校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实行学分制管理,对大学生学分管理不仅有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学分要求,还有第二课堂学分要求,基本学分要求按30分计算,纳入毕业成绩统计表[4]。对竞技、竞赛类活动按名次计算学分,对普及推广类活动按参与活动的小时计算学分,活动级别分班级、院系部级、校级、省级、国家级分级计分(如表1)。教师累计指导学生获得学分,每30个学分为一个课时,可以享受同样的课时津贴。

表1 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分级计分一栏表

3.4 提升优秀的第二课堂的社会影响力

学校各级各部门必须不断总结经验,加大支持力度,对优秀班级、社团活动进行宣传和鼓励,提升其社会影响力和活动规模。比如把我系“快乐成长俱乐部”通过宣传和经费支持,升级为校级“快乐成长俱乐部”。

3.5 加强学校的第二课堂硬件建设与管理

学校必须加强第二课堂活动场所、活动设施等硬件建设,同时加强学校综合管理,真正用服务于学生的教育理念来管理。有47%的同学认为睡懒觉主要是由于晚上上网太久,因此,学校可以按时段开网开电,宿舍不能24小时通网通电。有36%的同学认为睡懒觉主要是由于早上起床无事可做,因此,学校可以实现固定自习教室,进行早读,晚上进行自习或开展第二课堂等。

在校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是一个主动、平等、合作的过程,必须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活动的整体设计要符合人个发展规律,充分体现逻辑性、层次性,循序渐进,体现活动的深度,每项活动要保证学生能广泛参与、有效参与,要强化活动总结与评价来激励学生发展。

[1]杜莉莉.大学生第二课堂,“践”行渐远.[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6):103-104.

[2]郑杰.农业高校文科大学生第二课堂建设现状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110(20):77-78.

[3]丰光,李大为,葛君.中医院校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模式与机制的改革与实践初探[J].华章,2012(21):134-135.

[4]豆阿妮.经管类大学生第二课堂的组织与实施[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9):197.

[5]侯慧贤,苏娜.深化大学生第二课堂建设的原则和机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72-73.

[6]李明昊,黄芳,倪莎.基于专业创新型社团建设的大学生第二课堂[J].改革与开放,2012(24):165.

[7]梁辰,张强.浅议提升大学第二课堂的教育实效[J]].青春岁月,2012(24):208-209.

[8]苏航.高职院校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及组织方式初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4):52-53.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实效性同学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