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城镇化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及对策

2015-07-02李宪建

企业导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扶贫开发城镇化作用

李宪建

摘 要:城镇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和增长点。城镇化滞后严重制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镇化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选择。以加快城镇化推动科学扶贫精准扶贫。

关键词:城镇化;扶贫开发;作用;对策

一、城镇化滞后严重制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一)城镇化滞后使贫困地区“二元经济”矛盾不断加剧。改革以前,在城乡隔绝体制下的城镇化进程,造就了十分悬殊的“二元经济”结构。1985年以来,由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缓慢,使“二元经济”矛盾又进一步拉大。特别是近几年,宁德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不同步,大量劳动力滞留在比重不断下降的农业上,使农村出现了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商品率低、农民收入低的“三低”现象。农民的收入增长跟不上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步伐,农民与非农民的收入差距迅速扩大,从而导致“二元经济”矛盾不断加剧,积累了十分突出的社会矛盾。

(二)城镇化滞后不利于贫困地区农业的发展。由于城镇化滞后,使农业劳动力就地分散转移,既不稳定也不经济。长期以来,农民一直存在着从农业部门向利益较高的非农业部门转移的强烈冲动,然而由于城乡隔绝体制的限制,基本上是离土不离乡,实行就地转移,半径不大。农民既不将非农产业看作自己的长期生存保障,脆弱的非农产业也不会给农民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

(三)城镇化滞后制约了贫困地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主要依托于人口、工业相对密集的区域,这样才能发挥其服务的规模效益和综合效益。由于城镇化滞后,第二、第三产业往往被迫就地发展,形成了十分分散的格局,致使“集聚效应”十分低下,从而造成贫困地区第二、第三产业长期徘徊在小型化、分散化的低层次上。到后来,这些问题是造成宁德市工业企业发展势头减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加快城镇化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选择

(一)城镇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和增长点。作为城镇,不论规模大小如何,它与农村的主要区别是具有一定数量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住集中的居民点。城镇是第二、第三产业的集中地。第二、第三产业的聚集带来了人口的聚集和消费区位的集聚,由此出现了城镇群落的面貌。城镇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娱乐和需求的集中。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城镇化程度越高,表明它的工业化和文明程度越高。现代城镇通常由工业、商业、金融、文化、教育、服务、交通、行政、市政等多种体系构成的,是区域社会财富的主要生产场所,也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地。

(二)城镇多元经济结构并存能为贫困地区乡镇企业发展

注入活力。一方面,以农业型为代表的传统经济部门和以工业化为代表的现代产业部门,通过本身结构调整和资源重新配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互相调节,共同发展,从而走出“二元经济”结构将二者完全对立排斥的怪圈,创立一个农工商协调、林牧渔综合发展的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型社会,从而走向工业化、现代化之路。另一方面,经济所有制多样化,国有、集体、股份、私营、公私混合、个体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集体、股份、私营为主要成分,适应了传统经济与现代产业的结合,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后劲。

(三)城镇能增强贫困地区经济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因为,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在区域内的每个部门并非以同样的速度进行,而是集中于某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这些部门和行业往往集中于区域内的一个或几个较大的城镇。城镇能有效地集聚各种经济要素,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当它形成一定程度的发展极后,便向区域内的其他地方扩张、扩散,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在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与大城镇之间极化和扩散效应并非总是单向的,有时却是双向的,从而有力地启动整个区域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形成新经济体制下的“农村包围城镇”的格局。

(四)加快城镇化能有效地促进贫困地区城乡劳动力的双

向流动。在加快城镇化、现代化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是必然现象,由乡村传统经济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会分解为三部分:流向大城镇、进入小城镇、重新回到乡村。同时,伴随着城镇工业化的发展,以科技、信息为主导的新兴产业使空间距离大大缩短,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劳动力也出现跨行业、部门、地区间的横向移动,其中值得引起注意的新增长点是城镇一批有专长、会经营、懂市场的高素质劳动力开始向小城镇流动,他们承包鱼塘、开发滩涂、修建鸡舍、圈占荒山。在这种劳动力双向流动中,小城镇起到一个平衡点的作用,大量非农业人员和逐步发展的非工业人口融合在一起,身在农村而又不是乡村,远离城镇而又常居城镇。同时,大量农业人口转移到城镇,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以加快城镇化推动科学扶贫精准扶贫

(一)有步骤地推进城镇化建设。城镇化发展过程有其内在规律。贫困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只能与本地区的工业化水平相适应,发展过快过慢都不行。既要改变城镇化滞后工业化的状况,又要防止脱离工业化实际,搞“虚城镇化”。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推进城镇化,必须遵循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工业化进程相协调的规律,把城镇建设与城镇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全局的角度、战略的高度,统筹安排好全市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坚持量力而行、分步实施、有序进行,防止各地一哄而起、急于求成、盲目发展,尽力避免造成新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二)科学制定城镇发展规划。制定科学的城镇发展规划,既是合理利用贫困地区空间资源,促进城镇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重要保证,也是加强对该区域城镇发展的引导和调控,促进城镇化进程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要在本地区城镇体系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开展各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城镇体系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都必须服从上层次的城镇体系规划;要对城镇群体的用地布局、基础设施等进行统筹规划,以发挥城镇群体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效益,防止出现重复建设、相互污染等情况,促进区域城镇的协调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三)积极发展农村小城镇。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往往不宜直接实施农村城镇化战略,而应先采取农村城镇化的路子。小城镇是介于城镇与广大农村之间,在联结城乡关系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有城镇的某些职能,又与农村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既可在城乡物资交流和信息传递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活跃农村经济,又可就地利用广大农村的农业原料和地方性的能矿资源,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商品零售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总体结构的调整。实践证明,发展小城镇是贫困地区农村城镇化不可愈越的阶梯,是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

(四)积极发展城镇农业。农业是城镇发展的原动力,农村剩余是城镇存在的基础。因此,必须重视发展城镇农业,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技术投入,为农业发展提供交通、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努力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户口转入城镇的农民,一般应将原有的承包田和口粮退还给集体。如果在城镇难以解决口粮问题,愿意履行在农村应尽义务的,可允许其继续保留在农村的土地承包权,作为他们的生存保障,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猜你喜欢

扶贫开发城镇化作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