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攻克第17号未破大案(上)

2015-07-01张泽民

北京纪事 2015年7期
关键词:案子女工

张泽民

一流刑侦专家两次会诊此案

即便过去了许多年,在谈及山西阳泉的那起连环杀人案时,丁同春仍是感慨多多。对于承接这起案件,不管是在当时还是现在,他始终觉得自己真是有点儿草率冒失、不知深浅,暗自叫苦不迭;虽然案子终究破掉了,但回想起来仍然不那么轻松。

那是2006年3月的一天,办公室来了阳泉市公安局的两位同志,诚邀丁同春老师协助侦破一起疑难案件,说是已找过李老师、张老师,他们都建议请丁老师去最合适。

说“丁老师去最合适”,那可不是客套话。就职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心理测试中心的丁同春,长期奔赴于公安刑侦实战一线,往来于天南海北,应用犯罪心理检测技术协助破案,每年少说也得跑个四五十个地方,大量疑难积案因此得以破解。案子破得越多,请他办案的基层单位自然也就越多。这种邀请,对丁同春已是家常便饭,因而他没觉着这次跟以往有什么不同,便乐呵呵地应承下来。两天后,他带着学习心理测试课程的两位女研究生邢茜和闫潇潇,随同阳泉公安的同志乘车前往。

车子出京城沿京石高速公路直奔山西方向。按照习惯,路上这段时间正好用来了解案情,问答之间,无拘无束,随意漫谈,有啥说啥,由此建立起对案情的最初印象,并留意其中的关键之处,便于进一步探究。然而,丁同春几次问及,那位阳泉市局法制科的同志却有些歉意地说,还是到了局里再介绍吧。丁同春有些不解,但人家这么说了,也就不好再问。一路上车内无语。

大半天的行程之后,丁同春一行坐在了阳泉市局的大会议室里。很快,呼啦啦进来一屋子人,都是搞这个专案的。如此大的阵势,确实不同于丁同春以往所见,主客相互介绍后立刻切入正题。

这起案子要追溯到14年前,最先是一名16岁女孩被害,以后或长或短隔个一段时间就有一名女性遇害,一直延续到2004年。从作案时间、发案地点、加害对象以及作案手法等综合分析,侦查人员对凶手的熟悉程度似乎已是了如指掌,坚信此人就隐藏在马家坪那片1.5平方公里的居民区内,并且就在圈定的嫌疑人员之内;但十多年来,凶手愣是像泥鳅一般,一次次地作案,并从警方布控的缝隙中滑脱。

由于工作调动和到了退休年龄等情况,专案组成员换了四五茬,许多老刑警不得不抱憾卸任,案子依然悬在那里。

2002年,此案被公安部列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17号未破大案、公安部督办案件。部刑侦局先后两次派乌国庆等一流刑侦专家前来帮助分析会诊此案,每次来好几位专家,破案进展依然如故。

听着案情介绍,丁同春不由得连连倒吸冷气,乖乖,这个案子可谓迷雾重重、压力山大,难怪别的老师都争着推荐他来,难怪在来时的路上,那位民警不愿跟他谈案情。迁延十多年的案子,看那位民警的年龄,怕是那时还没到局里工作呢,很多情况并不具备第一手资料。况且案情重大,责任重大,谨言慎行也是必需的。但是对于刑侦专家会诊此案这档事儿,丁同春倒很想知道专家们是个啥意见。

各路专家在作案时间、地点、受害人状况、作案手法等方面确实给出不少分析,许多见解不乏睿智,颇具启发性,而最终归结到一点上:此案没有抓手,无从下手。说白了,还是因为缺少基本的有效线索,巧妇难为无米炊呀。

“这是大实话。”丁同春听罢有感而发,“命案必破,那是需要条件的,蛮干硬来顶什么用?弄不好还坏事,关键是你不知道该往哪块儿使劲啊。”

话虽这么说,但既然来了,就不可能置身事外无责一身轻了,案子就悬在那里,唯一的选择只能是想方设法去破解。丁同春开始进入那一起起具体的案情,努力去捕捉刻画作案人的心理痕迹……

似为仇恨女性泄愤犯罪

首起命案发生在1992年3月2日24时左右,16岁的女孩钟某乘坐所在单位夜班接送车,在矿区俱乐部门前下车,同时下车的还有赵某、范某,他们结伴走过一段路后便分手各自回家。当钟某独自行至一上坡处时,突遭歹徒袭击。距离不远处的赵、范二人听到钟某的呼救声,急忙赶过去,钟某已倒在地上,前后仅几分钟时间。刀子是从后背刺入,直取心脏,受害人被送到医院时已经死亡。现场提取到一枚左脚足印,系双星牌运动鞋。

5天后,在距第一次发案地点几百米远的一处居民区附近,22点30分,寂静的小路上行走着下夜班的23岁女工张某,忽听背后有急促的跑步声,她正要回头,却被一男子从背后用右胳膊卡住脖子,接着便是匕首的连续捅扎。张某事后回忆说,就感觉后背狠狠地挨了几拳,由此可知刀刃极其锋利。当时,她大声呼救反抗,歹徒迅速逃离。张某被扎四刀,后背左侧三处,左上臂一处,幸没伤及要害处,经医院抢救脱险。虽然受害人有反抗,甚至可能在歹徒右手留有抓痕,但由于夜色浓重,加上惊吓紧张,她没能提供任何有关歹徒的特征。现场仍是提取到一枚足迹,大小类型与前一案件相同。

接着在4月22日22时30分,30岁女工时某在矿区俱乐部附近遭遇歹徒袭击,被刺身亡。现场发现与前两案同类足迹,警方出动警犬追踪到一条深沟处,失去目标。

1992年7月12日0时40分,23岁女工李某下夜班回家,在楼道内被尾随歹徒连捅八刀身亡,现场未发现有价值线索。

时隔一年后悲剧再次上演。1993年12月27日21时30分,30岁女工郝某下夜班,在距第一起案件发生地仅15米处,被歹徒连捅七刀身亡。再往后,1996年4月一名女工在回家上楼时被刺伤,1998年5月和1999年5月各有一名歌厅小姐遇害并遭毁尸,2000年11月一名女工遇刺经抢救脱险……

2001年10月10日,43岁的女工郭某失踪遇害。这天中午12时15分左右,郭某在矿区俱乐部下公交车回家,结果到了晚上家里人也没见到她,神秘失踪。13日晨6时,在距失踪处东边几条街外的一居民楼后的马路边,有人发现一个尸体包裹,尸体遭到切割毁容。根据现场痕迹可证实是从楼后高坡上滚落下来的,经家属辨认为失踪遇害的郭某。12日20时55分,有人在抛尸地点附近的南边机修厂墙外发现死者所穿的皮鞋、钥匙等物品;13日,由派出所将情况上报到分局。23日下午,在另一处较偏僻居民房后的土坡上,执行搜索任务的侦查员发现死者右侧大腿上的人体组织及部分内脏组织。24日中午,又在该地点附近发现死者脸部的人体组织。经法医检验确定为窒息性死亡后遭肢解,尸体被冲洗过,初步推断死者生前有被虐待折磨行为。

最后一起命案发生在2004年11月21时许,当时矿区俱乐部附近岗亭值班的一名巡防队员听到喊叫声,以为是有人打架,拿着手电出来查看,见一穿深色衣服的男子沿墙根快步疾走,随后发现躺在地上的死者。同一时间,有临街住户居民在家中听到几声女人尖叫声,并看到有人沿墙根向俱乐部方向走去,后见从岗亭内出来一个人用手电照了一下,这期间路上未发现有其他人。死者系下夜班女工,身中17刀死亡。

根据上述案情中的明显差异,刑侦专家倾向判断为两类案件,一是夜间劫杀女性,一是杀人后毁尸,作案的不能是同一人,但都具有变态犯罪的特征。因此,在串并案上也颇费踌躇:有几起可以确认是同一人所为,并案侦查;有的似乎还有些共同之处,可以串联侦查;还有的可在办理专案中予以关注,进行连带侦查。

最为费解的是作案动机,一不图色,二不谋财,看不出什么因果关系。受害人全部为中青年女性,似是随机选定,碰到谁是谁,杀了人就开溜,或者是加以毁尸,似为仇恨女性泄愤犯罪。

专案组一连气向丁同春介绍了十多起案子,多数都发生在马家坪地区,并告诉他,还有一些不好确认串并的案子,就不介绍了。很长一段时间,警方基本是循着变态犯罪的思路深挖细找,从符合作案年龄段人员到精神病患者,从离婚人员到性功能障碍患者,从刑满释放人员到拦截、尾随、猥亵妇女的线索反映,还包括有后妈的孩子和性格内向者,几乎所有能沾边的情况,都竭力彻查。目前,嫌疑对象已由数百人压缩到50几人,排查的难度越来越大,已很难再压缩了。

听到这里,丁同春有了疑问:“变态犯罪的案件,公安机关侦破过很多,为什么这个破不了?”他建议拓展思路,到人们所认为的好人堆里去找,还可把有家庭虐待的、吸毒的等等纳入视线;由于其中有明显的挑战性和反侦查的犯罪情节,还应考虑是否为内部人员作案。如在现有的嫌疑人里找不到,只能另辟蹊径了。

不看不知道,一看好恐怖!

当天下午,丁同春和两位研究生从会议室出来,便去察看现场,带他们看现场的是矿区公安分局刑警大队队长李志林,也是专案组副组长。1992年发生第一起案子时,李志林作为一名刑事技术员,亲手绘制了此系列案的第一张现场示意图。此后的14年他参加了每一起凶案现场的勘查和侦破工作,专案组中只有他一人是从第一起案件一直干到现在的。

发案频繁的马家坪位于市区西部的无烟煤矿区境内,起伏的丘陵坡地上,高高低低的房屋密集错落,大大小小的石坡土道交织成网。这片被当地人称为“贫民窟”的居民区常住人口1.7万户6万余人,流动暂住人口5000余人,居民多数是矿工及外来做工人员,经济条件较差;共有平房311排,楼房12栋,51条路口,53条岔路,可谓三步一转弯、五步一道口,杂乱曲折如入迷宫。

丁同春一行最先来到矿区俱乐部地段,那是一处较宽敞的街道,好几名受害人都是从这里下车回家,在半道上惨遭不测,其中一人是被杀死在附近的一家商店门前,即时间最近的那一起。李志林带着丁同春他们行至那家商店前,介绍说,2004年11月24日的案子就发生在这里,当时天空飘雪,夜色浓重,刚从超市下夜班的女工唐某行至此处遇袭,颈部、胸部、背部、上肢等多处遭刺伤和切割。

“我记得是有目击人的吧?”丁同春说。

“是的。”李志林说,“当时有人听到了喊叫声,看到一个黑影匆匆离去。我们赶到现场时,死者仰面躺地,随身携带物品散落一边……”

对这起案子,丁同春认为,可以考虑作为心理测试的目标题,因为此案之后,当地没有发生新的凶案。

顺着这条街走去,便拐到通向马家坪平房区的坡道上。实地一看,丁同春感到这地界可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沿着街巷私搭乱建的简易棚户密密麻麻,道路两边充斥着陈年垃圾,气味难闻,诸多岔道小路只有一两米宽。

行至一上坡处,李志林稍稍打量了一下,说:“第一起案子是在这里,受害人就躺在这个位置……”

丁同春还在琢磨着这起案子时,李志林又指着前边十几米处,说:“那块儿也有过凶杀,是在一年后……”

一路走来,李志林对每一个案子都介绍得非常细,几点几分发生,捅了几刀,都说得清清楚楚。14年来,这些现场不知看过多少次,包括现场模拟实验,向领导、专家介绍情况,所有的细节、数字,他早已烂熟于心。

“这么多的案子,难道就没人看到过凶手?”丁同春感到疑惑。

“有啊,但天黑,只能看个大概模样。”李志林说。

十几起案子中,由目击人提供的线索极为有限:一次夜里,有人从家中窗户看到,一个穿军绿大衣的人匆匆离开凶杀现场。又一次夜里,一个骑摩托车的听到前边有女人喊叫,意识到是杀人犯,立即加大油门去追,嫌疑人拐弯,摩托车也拐弯,结果撞到没盖的井里。据他们描述,嫌疑人穿一黑皮夹克,身高1.70米左右,体态中等。还有一次,下夜班的一女工突然被人从背后卡脖:“你知道我是谁吗?我就是矿区杀人犯。你愿意跟我走吗?”女工吓得说不出话来,挣扎中被拖到墙边捅了几刀,幸未刺中要害处,被医院抢救过来。但对凶手的描绘只有那几句对话,别的什么也不知道。

仅凭这些微弱线索,根本没法做模拟画像。侦查员也曾采取化装诱凶、蹲坑守候等方法,无奈长夜漫漫,就是不见那个杀手上钩。而在意料之外,案件仍有发生。一次夜里,巡防员送两位女工回家,家近的一位女工还有一小段路就到了,便在巷口说:“你们回去吧。”于是巡防员又送另一位。隔着不远,就听家近的女工在呼喊另一女工的名字,巡防员赶紧跑过去,那女工竟已遇害,凶手不知去向。

警方不断加大防控力度,在主要路口安装监视仪器,发动群众悬赏破案,增加巡防员力量,对所有下夜班的女工逐人落实护送……几年来仅是为巡防员冬季夜间取暖的支出,光烧劈柴就烧了100多万元。防范的网眼越织越密,命案也在减少,乃至一年多来平安无事,但只要没抓住那个杀手,警方就不得有丝毫的松懈。

“对受害人方面你们是怎么分析的?”丁同春问。

“社会上流传说是专杀红衣女子,其实我看只是穿红衣的多些,也不好说‘专杀。除了一名歌厅女孩是外地人,其余都是当地女子,多数是后背、侧面被捅刀。所以我们认为,作案人应是以残害青年妇女为目的,其作案动机,似为对女性有仇恨和报复心理,但作案时只捅刀子,不拿物品,逃跑速度极快,而且至今无人见过他的真面目,说明他自我保护得很好……”李志林说。

“那几起碎尸的能并案吗?”

“这是最头疼的,究竟是同一凶手干的,还是不同的凶手干的,意见不一,不好下结论。”

通过看现场进一步了解了案情,丁同春认为,还是先按照不同的凶手去考虑稳当些。他觉得现场已经看得差不多了,便提出要在夜里11点以后再来,因为多数案件都发生在11点以后,需要同步体验一下发案的时空环境。这个要求自然是会满足的。

夜深人静之时,丁同春一行再探马家坪。他们在一路口处下车,李志林说这里有监控录像,但车灯一关,四周顿时陷入黑暗,唯有阵阵寒风送来垃圾的陈腐气味。经过短暂的适应,能隐隐约约看出街巷房屋的轮廓,想到正是这一带出没着幽灵般的杀手,丁同春不禁有点儿毛骨悚然:“不看不知道,一看好恐怖!”李志林“呵呵”一笑,招呼大家往巷子里去,说:“这块儿是碎尸案受害人失踪的现场,不过那是在大白天发生的。”

私建的棚子密布街巷两旁,有的住人,有的堆放杂物,在夜幕的笼罩下变得神秘莫测,似乎每一处犄角旮旯都潜藏着危险。前行20来米,对面突然有手电强光射来并喝问:“干什么的?”紧随在李志林身后的两位女研究生紧张得连连惊叫,李志林赶紧解释,这是巡防员,马家坪的50多个路口都有人巡逻。沿着巷子行走,拐角处不断闪出巡防员来,令两位女生一惊一乍,李志林笑道:“怕什么呀?要不找个平房住一晚,好好体验一下,怎么样?”

“那可不行,要吓死我们呀?”

“我都瘆得慌,甭说你们了。”丁同春四周看看,“我看住一晚就没必要了,咱们就回吧。”此时,他已经有了大概印象,确信这样的环境,袭击者随处可藏,见有独行女子便悄然接近,捅完刀子就跑,拐个弯没影了——行动快而隐秘,最多留下一两枚不甚清晰的足印,难怪到现在抓不住人。作案的,当然只能是熟悉情况的本地人。

(编辑·宋国强)

feimi2002@sina.com

猜你喜欢

案子女工
纺织女工
皮带女工
金块藏匿在哪儿
建筑女工
环卫女工
『查案子』会『乱班子』
火是由谁引燃的
女工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女工研究(1949~1966年)
新闻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