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卢梭《爱弥儿》中的自然教育观

2015-07-01徐慎宜

文教资料 2015年8期
关键词:爱弥儿教育观卢梭

徐慎宜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浅论卢梭《爱弥儿》中的自然教育观

徐慎宜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卢梭告诉世人要做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有感受性的人。对于孩子更是如此,不要把孩子当做一个物品养大,要让孩子自由地成长、自然地表达。《爱弥儿》对于处在各个年龄阶段的父母、不同教龄的教师来说,都是一本可以帮助他们学习如何观察孩子、理解孩子,从而更好地教育孩子的经典读物。《爱弥儿》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书中没有过多纯理论论述,更多的是通过一些细致入微的观察、实际经历的体验向人们传达自然教育的思想。

《爱弥儿》 卢梭 智力教育 性格教育

卢梭是十八世纪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法国启蒙运动之际,他提出了一整套内容丰富的新理论体系。尤其在教育方面以自然主义为基础,在其著作《爱弥儿》中详尽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观,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分别从智力与性格两个教育维度进行解读。

一、智力教育中的自然教育观

1.在语言学习方面,不能超越儿童能够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卢梭说,教他说话要平实、清楚而清晰,要发音准确而不做作①。因此,尽量避免以成人的表达方式与儿童交流,减少以一种成人看待问题的视角与其沟通,或许你的本意是让他更快理解你的意图或是更快掌握更多知识,然而一旦分寸感没有把握好,孩子只会是一知半解甚至是适得其反。对于孩子在语言上存在的小毛病也无须过多在意和纠正,可能正是你的批评和挑剔,会使他们讲话无力,模糊和羞愧。爱弥儿所有的知识不多,但他所有的知识都真正属于他自己,其中没有一点是一知半解的。不要向孩子讲一番他听不懂的话,不要滔滔论辩、不要咬文嚼字,不要吟涌诗句②。孩子不喜欢长篇大论的解释,因为他们根本不会用心听这种解释,而且也记不住。过多地把力量用在言语上,这种絮絮叨叨的教育,必然会培养出絮絮叨叨之人。过分要求孩子未到年龄就学会说话是没有意义的,对于正在学话的孩子来说,应该只听他能够懂得的话,应该只讲他能够发清楚的音。一旦他们开始认识到说话的用处了,自然就会学好说话了。周作人在《儿童的文学》一文中指出儿童有自己的特点:“我们承认儿童有独立的生活,就是说他们内心的生活与大人不同,我们应当客观地理解他们,并加以相当的尊重。”③如今很多父母倾向以一种类似儿童的口吻与其交流,比如,会刻意模仿幼儿的语音语调,类似吃面条说成吃面面,玩小熊说成玩熊熊,这对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有不利影响。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心理学家对婴儿的模仿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出生后最初的4个小时中,婴儿就已经具备模仿能力了。那时的婴儿模仿的是张开嘴、撅起嘴,或者是在嘴里动舌头。大一点儿的婴儿能够通过模仿学习三种类型的行为。因而不难发现,子女的语言、表情甚至是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会在不知不觉中与父母匹配,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模仿。因此,在孩子面前说话做事要正确,你要相信,用不着你纠正,他们会不知不觉地按照你们的语言改变他们的语言,按照你们的行为去改善他们的行为④。

2.不要灌输给儿童超越他们接受能力范围的知识。

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牌子和韵调;但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宜于在他那样的年纪时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那些必须具有十分成熟的理解力才能懂得的知识,就算这些知识本身是真实的,都要统统抛开不能拿来教孩子。人生来就拥有学习能力,如当儿童到了学习语言的时期,他们就会想开口说话,于是开始模仿周围的人说话,我们不需急于让他们早早学会说话,让儿童自由地发展天性。现如今普遍存在的儿童成人化现象,究其原因,除了因多元化的信息渠道、先进化的资讯手段而导致的儿童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意识的过分成熟以外,更多的是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会指导性地告诉孩子多长心眼,与人相处无需推心置腹,诸如此类的成人思想,全然超越了儿童本该理解的世界观和本应感受的价值观。一味的强压,让孩子在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下成长为一个个年级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博士⑤。卢梭认为农村更适合教育的本真思想,远离大城市,远离那种虚无、奢华的生活,回归到最原始、最自然的状态。乡村的朴素生活将使孩子的欲念不至于迅速发展,内心不至于过早膨胀,大自然愿意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个儿童的样子。

3.尽可能地让儿童从亲身经历中学习。

儿童所知道的一切,不是源于你的告知而是来自他自己的理解。不要教他科学知识,要让他自己发现。你一旦用自己的权威代替了他的理性,他就不再运用自己的理性了,并沦为别人见解的牺牲品⑥。陶行知先生也强调“亲知”,而非“闻知”和“说知”。不独讲究知识本身,必须有从自己的经验里发出来的根,才能真正把别人的经验接上去⑦。在书中有一篇关于爱弥儿的科学研究,卢梭让孩子观察自然的种种现象,从而唤起他的好奇心,卢梭带爱弥儿去可以看到日落全景的地方散步,感受那里的新鲜的空气。他认为自然的生命存在于人的心中,你必须首先确定他是感受到了,感受到了花的香、叶的美。如果没有,那么让他自己去体会,不要强加给他你的认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形式也逐渐“衰败”,传统的教育观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的把控者,而现代教学观则将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并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亲身学习的重要性,这与卢梭主张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念不谋而合。切忌灌输孩子知识,让学生在感受事物中,自主形成清晰、确切的观念,知识本身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有爱好学问的兴趣。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是可以再创造的,我们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教给学生发现知识、内化知识、验证知识、最终创造知识的能力。这种直观教育使儿童对事物的观念和符号一致起来,用具体事实教导儿童,使外部知识与儿童的内在认识能力完全一致,应按照儿童身心的发展而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避免超出儿童认识能力的范围。纯思辨的知识不太适合孩子,即使是对少年期的孩子也是一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最普遍和最显著的现象探索入手,使学生习惯于把现象当做事实而非原因⑧。

二、性格教育中的自然教育观

1.少以威胁命令儿童。

孩子是一个独立个体,有自己的想法,也有强烈自尊。他们希望父母能够平等地对待自己,不愿意听到父母命令自己的口气,更不喜欢父母强迫自己的行为。当父母用命令的口吻要求孩子做事时,孩子很容易产生与父母对抗的行为。很多父母认为,对孩子发号施令是做父母的权利,命令孩子做事理所当然。而慢慢长大的孩子,有了独立自主的意识,对父母命令的口气很反感,认为父母不尊重自己,内心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意听从父母。有的父母因此感觉威严扫地,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就更进一步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话去做,此时孩子与父母之间就会产生严重对抗,影响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父母用命令的口气与孩子说话,会压抑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长久下来,孩子就会形成懦弱自卑的性格。即使长大成人后,他们还会依赖父母,遇事不能自主,使一生的生活质量都受到影响⑨。母子之间的义务是相互的,母不母则子不子,如果一方没有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则对方也不会很好地尽他的义务。而且他会从你的命令中学会命令,总有一天再用在你的身上。家长喜欢以命令式的口吻要求孩子做事,就拿吃饭睡觉这两件最基本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事来说,基本上所有的家长都会要求孩子午睡,原因很统一,害怕晚上不睡。卢梭说:“我让孩子养成的唯一的习惯就是不让他养成任何一种习惯。”习惯就是一种变相的逼迫,你规定他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刻睡觉,或许对于成人而言,可以帮助其形成生物钟,但这并不适用于孩子。用不着你逼迫,玩累了他自然会乖乖睡觉,玩久了他自然会去吃饭,儿童有自己的认知、情感和表达方式。“最坏的教育是,让他在他的意志和你的意志之间摇摆不定,让他和你在无休止的争论在你们两人当中究竟谁应该做主”⑩。如果他明明没有意愿睡觉而你却一意孤行地生拉硬拽,还温柔地哼唱摇篮曲逼迫他紧闭双眼,或许他真的被忽悠睡着了,但无可避免他会做噩梦。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有他的原因,儿童更是如此,他如果不愿意睡觉,那么证明他不困,因此无需补充体能,逼迫儿童干任何他不愿意的事,只会让他觉得你是一个“独裁者”。

2.在儿童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才帮助他。

就像孩子跌倒了,鼻子出血了,抑或是手指划破了,你要做的不是急忙跑上前抱住他,安抚她。其实孩子会根据你的反应判断这件事的严重程度,或许你的举动会让他哭得更伤心,有的时候恐惧的心理要比所受的伤害更令我们疼痛。既然事实已经造成,那你做的就是让他学会在伤痛中获得些什么,可能是勇敢、可能是忍受。这也让我想到儿童假哭的现象,因为他们知道哭可以换来你的同情、你的疼爱,同时可以达到他的要求,目的可能不过是看一次你成功被骗后的可笑模样。你必须学着不被他牵着鼻子走,就要给孩子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养成驾驭别人的思想,让他们多动手,少替他们做事,这样,孩子就会把他们的欲望限制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再会让他们感到自己的无能,让他们的身体和四肢享有绝对的自由。就像孩子拿不到一样东西,他会象征性地哭几声,这是一种请求,当你不认真对待后,他会大声哭闹直到达到目的,于是命令也就产生了。这是由于他们本身的柔弱而产生的依赖感,从而滋生的使唤别人的想法。在这个时候,你要做的不是立刻跑上前帮他拿到东西,而是把他抱到那样东西那儿让他自己去拿⑪。这也是现代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父母总试图代替孩子行使权利,急于包揽孩子面临的一切问题,事无巨细。在此种情感驱动下带来的弊端,除了孩子对父母的无限依赖,更令人担忧的是孩子在安逸中、呵护中形成的过分依赖、畏惧独立等不利其个人成长发展的种种不良品质。

3.不要随意惩罚他,让他自己承担做错事的后果。

教育不是教训,不是将你的意志强加于他的意志的过程,然而更多的教育就是以成人的意志为正确,一旦儿童不符合你制定的规范,那么他就是错的,接着便会有惩罚,而这种惩罚就是所谓的再教育,如此反复,恶性循环,积重难返。特别是对于还没有形成所谓道德观念的孩子来说,在他的脑海中并没有形成正确的善恶观念,或许他们还不知道什么冒犯得罪了你,因此不要对你的学生,你的孩子进行任何种类的口头教训,应该让他们学会从经验中取得教训。“不要因为你的疏忽大意去打干坏事儿的孩子,不要让他听到一句责备他的话,而且最好不要让他察觉到你感到痛心;总之,我相信,你什么都不说,反而会收到很大的效果。”⑫孩子是同时具有自尊心和羞耻心的,或许当你同时保留了孩子这两个最为柔软的地方,他会为自己不正确的行为感到羞愧和内疚,一旦你指责了他,甚至准备揍他一顿,那么它的自尊心会受挫,以至于本该出现的羞耻心同时消失了。相反,你不表现出你的愤怒,那么他会觉得在自己自尊心保存的同时,羞耻心会更显现。给执拗的孩子一巴掌或许奏效,但我们不能因此把自己的不悦发泄在孩子身上,更不能当着其他孩子的面打自己的孩子或嘲笑挖苦他。而且父母要时刻牢记自己是孩子眼中公正秩序的化身,如果你以很恶劣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就会怀疑你是否真的爱他,从而失去自信。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敏感的甚至是多疑的。陶行知先生给犯错学生王友四颗糖的奖励,没有一句指责与批评,反其道而行之,通过找寻学生身上存在的其他闪光点让其内心产生愧疚,这样一个让学生自我反思的过程,相比于劈头盖脸的训斥要深刻得多。教师对待犯错学生的宽容,最能引发学生心中的愧疚感,并让其产生想要变好的意愿,你选择相信他,因而他选择回报你,就这么简单深刻。因此,宽容教育是最聪明的教育方式。

总之,《爱弥儿》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无限渴求,它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虽然放在今天的教育大指挥棒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和极端性,毕竟如果完全听任孩子的身心自由发展,则他们是无法学到系统理论知识的。但书中所传递出的以儿童为本位、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强调人自然发展的教育观点值得我们不断思考和终身学习。

注释:

①②④⑤⑥⑧⑨⑩⑪⑫让.雅克,著.彭正梅,译.卢梭.爱弥儿[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71,103,103,44,83,86,97,109,123,153.

③周作人.儿童的文学[A].自己的园地[M].北京:晨报社出版部,1923:244.

⑦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131.

猜你喜欢

爱弥儿教育观卢梭
再论爱弥儿是谁
与卢梭的狮子相遇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跟着卢梭去看原始派
金钱教育观,从现在开始
卢梭的思想实践及其争论
从《爱弥儿》中探寻卢梭的自然主义爱情观
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由思想
论王十朋的教育观
基于工程教育观的GIS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