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狄更斯《双城记》中的“空间”

2015-06-30侯佐恂

作家·下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双城记狄更斯查尔斯

摘要    狄更斯在《双城记》这部作品中采用了一种“空间叙事”手法,从而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性。在这部作品中,“空间”被赋予强烈的隐喻色彩。对于文本中不同“空间”的解读,对于理解此部作品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查尔斯·狄更斯  《双城记》  空间  列斐伏尔

严格地说,《双城记》并非是一部历史小说,它只是以法国大革命,这一欧洲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正义终将实现的故事。在这部作品中,狄更斯采用了一种“空间叙事”法,藉由空间的切换,增强了作品的戏剧冲突性。鉴于“空间”在这部作品中的突出性,本文将引用当代法国思想家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重新探讨狄更斯这部作品的思想内涵。

一  城市空间

在19世纪的英国作家中,没有人比狄更斯更加关注城市。《雾都孤儿》《艰难时世》《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都是以城市为舞台的作品。狄更斯堪称是一名城市作家,他用自己的文学之笔为19世纪的英国城市画了一幅肖像画,只是后者的面容实在是太过于阴暗。《双城记》是狄更斯晚年的巅峰之作,无论是艺术性及思想性都堪称一流。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堕落的时代。”或许没有比这句话更加脍炙人口的狄更斯名言了。在大英帝国最为鼎盛之时,狄更斯能够说出这样的话,足见他的深刻与睿智。可是,又有多少人会在盛世听取这样的危言呢?英国与法国,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强大的国家,在繁荣的之下,实则危机重重。“法国,正在滥发纸币、大肆挥霍、极其顺利地走着下坡路。英国,几乎没有值得国民炫耀的安定秩序。在首都,每晚都会发生持械打劫和拦路抢劫这样的案件。”所有这些都喻示着一点,那就是暗潮汹涌的革命。

英国不是一个缺少革命的国家,自光荣革命到大宪章,英国反封建的热情一直很高涨。狄更斯为何要舍近求远,尤其是在资本主义鼎盛时期,去写一个反封建的故事呢?狄更斯不是一个历史学家,也不是一个政治学家,更加不是一个社会学家,他没有宏大的野心,想要找出法国大革命的真相,或是给出一个理论上的解释。尽管英国历史上出现过所谓的革命,但都非是流血革命。究其原因,英国国内各阶层的矛盾,并不十分激烈,完全可以用合理的手段来调解。但到了19世纪,英国社会矛盾已经十分激化了,暴力革命将一触即发。在这种情况下,狄更斯认为有必要提醒英国人,而法国大革命是最适合的一面镜子。

西方近代以来,革命与城市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欧洲革命,几乎都是城市革命。城市为何会成为革命的中心呢?尽管狄更斯在小说中没有给出理论上的解释,但是他的客观描述,可以为我们的分析提供必要的素材。在当代城市革命理论研究中,法国思想家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列斐伏尔曾深刻地指出,城市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空间再生产的过程,将原有的空间再生产为新的空间,生产空间,或者说资本再生产空间。列斐伏尔认为,空间再生产是根据资本逻辑进行的,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为资本再生产服务的。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下,城市空间被划分,即城市规划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资本再生产的需要。回到小说中,在狄更斯的笔下,无论是英国,或是法国都出现了这样一种普遍的空间再生产趋势。贵族(资本家)、平民及贫民被区分开来,这种区分是无形的,因此多方之间必然会有交集,甚至是冲突。一旦冲突发生后,法律便开始介入。作为弱势的平民和贫民,最终会被投入监狱之中。但是,后者不会永远被前者镇压,一旦矛盾积压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爆发大规模的冲突,即类似于法国大革命这样的城市革命。

二  乡村空间

在狄更斯的笔下,城市就是一个火药桶,随时都可能爆炸呢?或许有人会疑惑,为何不从城市中退出,回到乡村呢?在18世纪,或许会有人将乡村视为世外桃源,或是乌托邦,到了19世纪,没有人会将希望寄托在乡村上了。这一点,从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作家们,宁愿描写阴暗的城市,也不愿意去写美好的乡村。因为现实中的乡村一点都不美好,去写乡村无疑是让读者觉得可笑。

英国当代社会学家雷蒙德·威廉斯曾著有《城市与乡村》一书。在这部作品中,威廉斯从各方面为我们展现了最真实的19世纪英国农村。一方面是城市经济的高速增长,最显著的是人口的增长,当时英国伦敦的人口超过了120万;另一方面农村日益凋敝。或许有人会感到疑惑。据一般的历史教科书记载,英国历史上发生过著名的圈地运动,那么英国农村的牧业应该很发达,怎么会凋敝呢?自工业革命后,矿业的利润比牧业要大,英国开始的大规模的采矿活动。狄更斯的《艰难时世》中写的就是一个采矿城市。矿业的污染是很大的,农村环境遭到了十分严重的破坏。同时,资本家剥夺了农民土地的所有权,大量的农民只能流落在城市之中。

回到列斐伏尔的理论,城市在实现自我再生产的过程中必须集中所有的物质资料,这种集中作用,如同一种抽血效应,会将农村的资源全部抽干,从而导致了乡村的枯萎。因此在狄更斯的笔下,我们只能看到一个贫穷的农村。农村的凋敝,让集聚在城市中的人无路可退,越来越臃肿的城市,已经无法代谢掉积累的负能量,由此成为暴力革命的祸根。

在革命问题上,狄更斯表现出一种局限性和矛盾性。一方面他认为革命是有必要的,但他将革命局限在审判恶人,而不是变革不合理的制度。小说中的达内尔,就是这样一个恶人,他做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在革命来临时,隐姓埋名,试图逃脱惩罚。在狄更斯看来,只要法律公正,将这些暴虐人民的坏人惩罚掉,让正义得到伸张,革命就不会发生。另一方面他否定革命的暴力性。狄更斯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厌恶暴力,厌恶流血。在指责罪恶资本家的同时,他也反对贫民的暴力。在他看来,暴力革命只会破坏社会秩序,让无辜者受到牵连。狄更斯想法无疑是非常天真的,他并没有意识到真正罪恶的是资本主义制度。

城市中的贫民是偶然产生的吗?他们天生就是暴力的?显然不是。回到列斐伏尔的理论。城市中的贫民及贫困现象是空間再生产的结果。简单地说,空间再生产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剩余物,一是劳动力的剩余,而是空间的剩余。空间再生产是一个从中心到边缘的过程,它会将剩余物推到城市的外围,因此当劳动力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它就会被推到城市的外围,而外围是不具备再生产能力的,它是被抛弃的空间。一旦中心发生经济危机,边缘空间中的人将面临生存危机,由此必然会爆发激烈的空间冲突。

三  监狱空间

在法国大革命中,攻打巴士底狱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在《双城记》中,狄更斯也将监狱作为叙事的核心空间。在小说的第九章,狄更斯详细描述了一座名为拉佛斯的法国监狱。从狄更斯的描述来看,这座监狱更加像是一座中世纪的监狱,而非是一座18世纪的法国监狱。对此,可以参照福柯《规训与惩罚》一书中,关于17世纪以来英法两国的监狱情况。因此,狄更斯的监狱是文学性的,而非历史性的。在狄更斯的笔下,监狱是阴森的、黑暗的、肮脏的,散发着一股令人恶心的臭味。狄更斯极度渲染监狱环境的恶劣,以突显出好人蒙受不白之冤的悲惨。同时,对于一个坏人来说,监狱就是地狱,监狱里的每个人都是幽灵,都是鬼魂,将给恶人以最严厉的惩罚。狄更斯赋予监狱一种奇特的二元性,如同小说的开头,即是光明的,又是黑暗的,即是正义的,又是邪恶的。在小说的结尾处,狄更斯将这种二元性推到了高潮,在监狱中上演最后的审判。阴险狡诈残暴的达内尔,最终没有逃脱正义的审判。在曾经让好人受屈的监狱内,正义得到了伸张,恶人得到了惩治。狄更斯的这种处理方式,再次显示了他的保守。

按照福柯的说法,监狱是权力装置,是用来规训和惩罚的。它不仅仅是君主权力的象征,同时也是资本再生产的必要组成。显然,福柯吸收了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将监狱视为一个生产空间。那么监狱生产什么呢?在列斐伏尔那里,空间主要生产的是物质。而在福柯的权力理论中,监狱空间生产的是权力。监狱的存在,为城市空间的区分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尽管狄更斯没有揭示出监狱空间的真正价值,但是从他的描述中,仍旧可以发现19世纪英国监狱的真实情况。同样在第九章中,狄更斯不经意地写道,监狱中的犯人们高喊“制鞋!制鞋!”。从相关历史文献看,狄更斯的这一描写是具有真实性的。同时,也符合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监狱作为一个空间,它不可能凭空的存在,它必须是要生产的,只有不断地再生产才能让自己存在下去,否则它将自动消亡。对于资产阶级来说,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一个无法自行再生产的空间,显然是毫无价值的。因此,现代监狱和古代监狱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个生产性的空间,它是社会生产空间的组成部分,只是它是非常隐蔽的,不为一般人所察觉。

四  个体空间

列斐伏尔认为,城市化的过程是一个空间再分配的过程,不同经济能力的人被分配到不同层次的空间之中。因此阶级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体现在空间占有上。在狄更斯的笔下,个体空间的差异是非常显著的。小说中的贵族艾佛蒙德的住所富丽堂皇,而贫民德法日夫妇却生活在肮脏不堪的环境之中。贫富差距,阶级差距,直接体现在空间上。人与人的矛盾,人与人的冲突,实际上是空间的冲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古今中外,概无例外。

此外,在狄更斯的笔下,个人空间是个体精神的体现。在这一点上,与列斐伏尔的精神空间论是一致的。据列斐伏尔的理论,无产阶级在创造物质空间的同时,也在创造精神空间。精神空间的再生产是无产阶级抵抗异化劳动的重要手段。

同样,在小说中尽管医生梅内特被贵族陷害,蒙受不白之冤,但是他的精神从未被污染。大革命爆发后,他和当日的仇人相遇,他没有想过用卑鄙的方式去报仇,而是揭露他的罪行,让他接受正义的审判。在仇人伏法之后,梅内特回到了自己的住所,那是一个城市之中的伊甸园,那里充满宁静、充满和谐,是梅内特纯洁精神的真实体现。

相反,贵族艾佛蒙德的住所,虽然华丽,却透露出一股压抑的气息,令人感到阴森和恐怖。狄更斯的描写固然精彩,但存在着机械联系的问题。例如在小说中,狄更斯将底层人的暴力革命归咎于生活环境的恶劣,归咎于底层人缺乏精神性思考以及人道主义的道德情操等。

从总体来说,应当肯定狄更斯这部作品的价值。从它的艺术性上来看,它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将戏剧和小说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引入“空间”之后,增强了小说的戏剧性。从思想性来说,狄更斯触及到了城市“空间”的政治性,对于加深批判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由于狄更斯自己的局限性,让他始终无法正确地认识到社会矛盾的根源,未能将批判的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

参考文献:

[1] 王华:《〈双城记〉中表现的浪漫主义的仁爱精神》,《黑河学刊》,2015年第1期。

[2] 李侠、赵崇俊、高楠:《谈狄更斯〈双城记〉中浪漫现实主义思想》,《语文建设》,2015年第9期。

[3] 吴晓凤:《狄更斯〈双城记〉中道德观解读》,《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4] 伍笑顏:《试论〈双城记〉中的“善与恶”》,《作家》(下半月),2015年第6期。

[5] 李霞:《剖析〈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年第14期。

(侯佐恂,辽宁科技大学讲师)

猜你喜欢

双城记狄更斯查尔斯
I ’m a Dog Lover
Tricks or Treats
论狄更斯小说的广告叙事
My New Teacher
俄罗斯双城记之北方有座城
俄罗斯双城记之遇见莫斯科
双城记:垃圾大作战,给地球“瘦”个身
狄更斯、透纳与大海
《双城记》人道主义中的善与恶
狄更斯作品《远大前程》的人物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