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象诗《槐花盛开》的认知符号学分析

2015-06-30袁渊泉

作家·下半月 2015年9期

袁渊泉

摘要    威廉斯的意象诗《槐花盛开》仅由一个句子构成,一个诗行就只有一个单词。虽然诗歌题目名文《槐花盛开》,但是整首诗没有任何关于槐花的词出现。在诗人的白描下,一幅槐花盛开的景象浮现出来。本文尝试在认知符号学的理论框架下,从象似性和认知语法角度对该诗进行认知解读,揭示诗歌蕴含的意义,探讨内在的认知理据,以期为该诗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槐花盛开》  认知符号学  象似性  认知语法

一  引言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1883-1963)是美国现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作为美国著名诗人、意象派运动的发起者和代表人物庞德的同窗好友,威廉斯的诗风深受其影响。他坚持使用描述性的意象,主张“思想只存在于事物中”,是仅有的对意象派坚持具体性原则终身服膺未替的诗人。《槐花盛开》是威廉斯创作的意象诗之一。全诗仅一个句子,由十三个单词组成;一个单词就是一个诗行,前四个诗节分别由三个诗行构成,最后一个诗节仅有一个单词。

The Locust Tree in Flower  《槐花盛开》

Among    就在

of    那些

green      翠绿

stiff    坚硬

old    古老

bright      明亮

broken    折断的

branch    树枝

come      中间

white    白色

sweet    芬芳的

May      五月

again.    回来吧      (赵毅衡译)

全诗除了题目,没有任何关于槐花的词出现,但是通过诗人的白描,一幅槐花盛开的景象跃然纸上。

认知符号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名称诞生于本世纪,其标志是2007年《认知符号学》杂志在丹麦的正式出版。认知符号学旨在将认知科学和符号学的传统结合起来研究意义。“从语言符号的角度看,认知符号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理解词汇和句子层面的意义是如何整合起来从而形成对语篇的全面理解的。”因此,本文尝试在认知符号学的理论框架下,从象似性和认知语法角度对该诗进行认知解读,揭示诗歌的主题意义,探讨内在的认知理据,以期为该诗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二  象似性视角

象似性这一术语源自“现代符号学之父”皮尔斯。皮尔斯把符号分为象似符(icon)、索引符(index)、象征符(symbol)三类,并指出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存在三种不同关系:象似关系(iconic relation),即符号与所指对象之间的联系依赖性质上的某种相似性;指示关系(indexical relation),即符号与所指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或时空上的连接关系;象征关系(symbolic relation),即符号与所指对象之间约定俗成的关系。皮尔斯还按复杂程度将象似符分成影像(image)、拟象(diagram)、隐喻(metaphor)三小类。那么,相应的象似性也可以分为影像象似性、拟象象似性和喻象象似性。“象似性可以理解為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自然存在着的被符号解释者所感知的一种相似性”,是语言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或概念结构之间的自然联系。下面就从象似性角度分析《槐花盛开》这首诗。

1  影像象似性

影像象似性指语言符号的音或形与其所指之间存在着自然联系。

从形状上看,全诗一词一行的特殊诗行排列塑造了一个细长的树干造型;连同诗歌标题共同构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槐树形象。整首诗在排版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刺激,令人难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充满视觉艺术的诗歌着实令人赏心悦目。

从节奏上看,每一个诗行就只有一个单词,读起来简洁、轻快,正如春天带给人的感觉,清新而爽朗。也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看到槐花盛开时的愉悦心情。

从韵律上看,诗歌以among开始,以again结束,这两个虚词在读音上极其相似,都由一轻、一重两个音节构成,形成首尾呼应,给人一种坚定感,正如这棵槐树一样,一动不动地挺立着,向人们传达出一种乐观坚定的信念。同时,这两个词语也体现了诗歌表达上的时空共存性。双介词among/of出现在诗的开头,表示“在……中间”,用以加强范围限定,使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槐树树枝上。副词again出现在诗的末尾,独自构成一个诗节,用以总结全诗在时间上所呈现出的“五月(春天)回来”、四季轮回、周而复始的过程。

另外,诗的中间部分是由bright/broken/branch构成的头韵。这样,既加强了诗歌的节奏韵律感,也渲染对比了树枝的不同特征。两个形容词bright和broken形成悖论,树枝既然“折断”,又怎会“明亮”呢?读者兴趣倍增,读到下面的诗行,恍然大悟:原来是白色的槐花盛开了。同时,这样的表现方式发人深省;原来诗人是想告诉读者槐树树枝虽折断了,槐树却充满活力,以此来表达他对槐树顽强生命力的赞叹之情。

2  拟象象似性

拟象象似性主要表现为语言符号的结构与认知结构具有对应关系。语言学界将拟象象似性分为:线性象似性、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对称象似性、范畴象似性等。

线性象似性,也称顺序象似性,指语言符号的排列顺序象似于人的时空体验。而诗中形容词的排序正好象似于人的体验。全诗七个形容词,分别为修饰branch的green,stiff,old,bright,broken和修饰May的white,sweet。首先,“树枝”前的五个形容词的排序象似于诗人的视觉感知顺序。可以想象,一棵郁郁葱葱的槐树映入诗人眼帘,诗人第一眼看到的是长满“翠绿”新叶的槐树枝;进而才注意到“翠绿”掩盖下覆盖在树枝上的“坚硬”树皮;仔细观察,发现树皮有些发白而略显“古老”;此时,恰好有阳光透过绿叶照射到树枝上,在“明亮”光线和盛开的白色槐花映射下,诗人这才发现,原来槐树树枝早已经“折断”。其次,“五月”前的两个形容词的排序与诗人感官顺序一致。诗人先从视觉上看到“白色的”槐花,再从嗅觉上闻到“芬芳的”槐花,进而感觉到时间已进入五月,春天来临。

距离象似性指“概念间的距离对应于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即在功能、概念以及认知方面靠得越近的实体,在语码层次上(如时空上)就靠得越近。与此同时,如果出现的成分位置越接近,整合解释的意义就越强。”在这首诗中,形容词broken距离branch最近,从认知角度解释,“折断的”正是诗人最想突出的槐树树枝的特征。通常,折断的树枝会枯萎、脱落,可是这棵槐树的树枝却有悖常理,不但没有枯萎,反而长出了绿叶,开出了白花,让人不得不感叹其生命的顽强与旺盛。相比white,形容词sweet距离May更近,由此,“芬芳的五月”则是诗人更想突出的五月(春天)的特征,诗人眼中的五月(春天)甜蜜而温馨,正如大家所感受到的一样。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诗人想要表达对槐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之情。槐树尚且能够在逆境中生存、生长,人又怎能不好好活着,而屈服于困境呢!

对称象似性指对称的概念和对称的语言形式相对应。这首诗中,形容词green,stiff,bright与old,broken形成了语言形式和概念上的对称。折断树枝的老树依然充满活力,枝叶茂盛,花儿开放。诗人借槐树树枝上新与旧、生长与衰败的并存,暗指自然界中生长与衰亡同时发生这一规律。

3  喻象象似性

喻象象似性指符号与对象之间存在一般的类似关系,通过此物与彼物的平行性来反映所指物特征。隐喻符代表着最高、最抽象的相似性。

《槐花盛开》一诗中最典型的隐喻符是May。其本意为“五月”,诗人用它表明春天到来,并用again传达了春天带给诗人的喜悦之情;四季轮回,从春到夏,从夏到秋,从秋到冬,又从冬回到春,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因而隐喻人类的青春壮年,美好而充满希冀,犹如“白色芬芳的五月”,这也正是诗人对自己正值壮年的感慨。同时,也隐喻人生如四季更迭般,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永不停息。

三  认知语法视角

认知语法是由兰盖克创建的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是认知语言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在认知语法理论中,兰盖克提出行为链模式,认为小句的参与者都在扮演一些角色。在一个小句中,处于主语位置的角色在行为链中通常是射体或图形,而行为链中的其他参与者是界标或背景。

从认知语法的角度看,诗中位于主语位置的white/sweet/May是射体或图形,作地点状语的among/of/green stiff/old/bright broken/branch则是界标或背景。从诗歌的语言结构上不难看出,诗人采用的是状语置于主语之前的倒装结构,将原本的“图形—背景”模型转换成了“背景—图形”模型。通过这样一种线性结构,诗人使读者首先注意到背景,从而建立起一个认知参照点;当图形最终出现时,该图形就会被读者置于焦点位置。显然,诗人在诗中想要突显的图形是May。诗人通过将主语和状语的位置移动,使原本无标记句式中的图形May成为有标记图形,从而使读者注意的焦点集中在有标记的图形May上。

在这首由倒装句构成的诗歌中,背景先出现,引起读者的注意,读者会根据诗人的描述去想象当时诗人看到的槐树树枝是什么样的,诗人在槐树树枝上又发现了什么。于是,当图形最后出现时,读者对图形的注意会增多,因为他付出了努力才找到了图形。读者会思考:诗人为什么用“白色芬芳”来形容五月呢?从而推断出是白色芬芳的槐花使诗人感受到五月的来临,诗人借此表达出他对春天的喜爱,对温暖、幸福、甜蜜、安逸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颜色形容词white和green加强了图形—背景的对比。白色槐花正是在绿色枝叶映衬下突显出来,成为诗人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诗人想要读者注意的焦点,是表现诗歌主题的主要意象。诗人由白色的槐花联想到了五月,还有春天,与again连用更加突显了诗人对春天再次来临的欢欣喜悦之情,并伴随有出乎意料之感。

四  结语

认知符号学“力图整合认知科学、符号学和人文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最终目的是对人类意义产生的领域,以及具身化和非具身化的各种方法提供新的见解,从而在人类认知和人类符号经验和行为方面进行创建、对话、辩论和合作”。“从认知角度进行诗歌研究,能够融合来自其他理论的见解,走完其未竟的路。”本文运用象似性和认知语法两个重要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对《槐花盛开》进行了认知符号学分析。从象似性出发解读该诗,发现其诗形、诗意与现实世界存在紧密联系,其语言形式既相似于具体事物,又反映了诗人的思想情感。用认知语法对该诗解读,发现诗人转换了图形和背景的位置,使读者关注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到了图形上,从而有效地突显了诗歌的主题。威廉斯通过对色彩、质感、气味的描写,把自身的感受和自然界的客体融汇成一个整体意象,从而写出了这首绝妙的意象诗。

注: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意象主义诗歌的认知符号学研究"(14SB016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Andreassen,L.,et al.What is Cognitive Semiotics?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Journal [J].Cognitive Semiotics,2007(1).

[2] 苏晓军:《〈复活节翅膀〉的认知符号学分析》,《外语学刊》,2007年第1期。

[3] 王铭玉:《语言符号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 文旭:《论语言符号的距离拟象性》,《外语学刊》,2000年第2期。

[5] Langacker,R.W.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 [M].Berlin and 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1999.

[6] Stockwell,P.Cognitive Poetics:An Introduction [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2.

[7] 文旭、刘先清:《英语倒装句的图形——背景论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6期。

[8] 胡壮麟:《认知符号学》,《外语学刊》,2010年第5期。

[9] 苏晓军:《国外认知诗学研究概况》,《外国语文》,2009年第2期。

(袁淵泉,内江师范学院外语学院讲师)